关于读书人,世人对他们的期许高,所以,对他们的苛责也就深。对读书人的评价,比较常说、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一是三国·魏·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所云:“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一是明代官员、学者、诗人、藏书家曹学佺(quán)的对联: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负心的读书人究竟多不多,猜想,按统计学的数据来说,应该是不会那么多。既然负心的读书人不会多,那么,为什么还会这么说呢?一者,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从来都相对较高、在社会上曝光的频率相对较多,一旦他有负心的行为,马上就会被发现,立即就会被广泛传播。再者,社会从来都对读书人的期许比较高,都会用较高的标准来检视读书人。其他人负心,大多时候,都是情有可原的;读书人负心,一般情况下,全是人所不容的。故而,一旦读书人负心,也就很容易被人记住。之所以说读书人负心的应该没有那么多,倒不是我在为读书人辩护。就科学分析来说,自古以来,可以真正称为读书人的那个群体,在整个社会人群当中,原本一直就只占少数;在这个只占少数的群体之中,负心人毕竟也只占少数。两个少数综合起来,就是少之又少,故有上一说。正是因为文人相轻的普遍性与真实性,所以,偶有文人相重时,便会被称作佳话、传为美谈。这里,就讲一段清代文坛上两位名人的逸事,看看他们是如何在争胜中相重的。这两位名人,一是王士祯、一是宋荦(luò)。

“士为知己者死”,古有伯牙和钟子期知音之遇,现有王士祯和宋荦会诗相交,不得不说真正的朋友是是靠彼此的相互欣赏才能建立起稳定的友谊,文人不一定相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