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酸酸們身邊,有沒有人會用「第三人稱」稱呼自己?唉呀…粉粿先自招了,我有時候也會耶~

對於用「第三人稱」自稱的行爲,在心理學上有很多種解釋,最常見的一種是「自戀、自我感覺良好」。有些心理學家認爲,之所以會用第三人稱稱呼自己,是因爲自我主義極爲強烈、跟自戀者沒兩樣,太愛自己了。

上述是最普遍的解釋說法,而且也有很多人認爲,若女孩子用第三人稱稱呼自己,是相當做作的行爲…不過,這樣的解讀其實有失偏頗哦!我們再來看看另一位心理學家的解釋。

圖文/知名博主@揭西隨禮匯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教授Ethan Kross,他專門研究人們調節情緒的方法,其中一種就是採用「心理距離法」,Ethan認爲,有些人用第三人稱自稱、用外人的客觀角度看待自己,是爲了讓自己能從強烈的憤怒、悲傷和痛苦情緒中抽離出來,進而調整情緒,不一定是自戀!(恩恩恩恩,粉粿認同這個說法XD!)

Ethan接着補充,人們在「需要自我激勵」時,也會使用第三人稱自稱,或是進行內在自我對話。好比說,在跑步機上快放棄時,你可能會對自己說,「加油!小明!」想獲得加薪機會時,你可能也會對自己說,「小明!這是你應得的。」

Ethan的看法可不是空穴來風、隨便提出的哦!他找來兩組實驗對象,讓第一組的人用第一人稱鼓勵自己,好比說,「我可以做到的!」「我真的很棒!」而讓第二組的人以自己的名字自稱、進行自我激勵,好比說,「小明!你可以的!」「Ken你做得很好!」

實驗結果發現,第二組的心態穩定度高、向上提升,事後對自己的不滿和自卑情緒也較少。

圖文/知名博主@揭西隨禮匯

Ethan也曾用科學儀器進行證實,他用核磁共振掃描實驗者的大腦,發現到…以第一人稱在腦中思考,會強化腦中「消極指示」區域,對人的情緒和思維有負面影響;但若以第三人稱來思考,並不會強化「消極指示」區域,且能繞開大腦的理性認知區域,在無意識中就能產生積極效果與思維。

所以呀~用「第三人稱」自稱並不是壞事哦!也不一定是做作的行爲哦~反而能調節情緒、激勵自己,用更積極的態度思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