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限時甩賣!即將售罄!限購兩件!

看到這樣的字眼,你是不是已經按捺不住激動的心、顫抖的手,準備付款了?

如果是這樣,你已經被對“稀缺”的恐懼支配了。

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稀缺”真是個有點“磨人”的概念。其內涵遠不是“缺什麼想什麼”這麼簡單,還伴隨着百爪撓心的煩躁以及深陷於買還是不買不能自拔的糾結。很顯然,它雖然與供需有關,但又比供需複雜得多。

其實,從根源上說,對於稀缺的恐懼來自於我們的生物本能。幫助商家用好稀缺這個“武器”,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幫助消費者認清恐懼稀缺這個天然短板,抵禦不必要的誘惑,正是美國作家明迪·溫斯坦所著的《稀缺策略》的期望。

《稀缺策略》認爲,縱觀整個人類歷史,稀缺貫穿始終。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飢一頓、飽一頓的歲月中不得不以最快速度作出決定,行動起來,才能在這個資源稀缺的世界活下來。到了現代,即便對於那些從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富足的人,遠離稀缺的本能依舊根深蒂固。只要嗅到“稀缺的味道”,我們的官能系統就會活躍起來,迅速墮入“一定要想辦法得到”的貪婪。

相比於供應充足的物品,稀缺物品具備兩項強大的、幾乎很難被打敗的能力:其一,可以簡化人的決策過程;其二,可以緩解人們害怕錯失的情緒。

先來看決策,“始作俑者”是大腦。

今天上班走哪條路?一會兒先讀哪篇文章?午餐時是大快朵頤還是收斂一些?在一整天的時間裏,我們作出的決定多如牛毛。除了做決定外,我們還需要面對很多事。平均下來,感官每秒鐘會把大約1100萬比特的信息傳遞給大腦。正因爲如此,我們的大腦不得不在諸多因素的持續轟炸下運作,根本無法對接收到的每一條數據都進行所謂的“深度加工”。於是,大腦找到了一條捷徑,那就是根據信號與線索快速作出決定。

想象同事邀請你某天晚上到家裏聚餐。你覺得空手去有些失禮,於是決定帶瓶葡萄酒。可問題是,你並不是葡萄酒愛好者,所以不出意外地,面對琳琅滿目的貨架,你蒙了。這時你發現,有一個品牌的酒只剩兩瓶,其他品牌的貨架還滿滿當當。你會選擇哪一種?此時,捷徑出現了:“這款酒幾乎要賣光了,說明它應該不錯”——這就是稀缺帶來的無意識的暗示。

稀缺縮短了我們作出決定或評估價值所需的時間,這給了大腦一個喘息之機。但同時,當我們有意無意間把稀缺用於決策時,從經濟學的視角看,稀缺就被視同於價值了。

當然,價值往往會以金錢的形式體現,這也是稀缺品會產生溢價的原因所在。

再來看情緒,“始作俑者”是心理。

剁手一族們大多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還在猶豫要不要買那件襯衫時發現它已經售罄,這時襯衫在你眼中的價值突然就出現了飛躍,從“好像還不錯”變成了“非它不可”。於是,強烈的悔恨情緒襲來。在接下來的幾天裏,“怎麼當時就沒有下單呢”的疑問會反覆出現在腦海裏,以至於再看到任何哪怕只是有點順眼的商品,都會果斷下單,先買爲敬。

這是“稀缺式決策”伴隨的一種典型陷阱。對於這樣的情緒,心理學上有一個專門的理論,叫作“阻抗反應”。

1966年,杜克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傑克·佈雷姆(Jack Brehm)提出了阻抗理論。這個理論給出了兩重假設。第一重假設,我們相信自己有實施一系列行爲的自由,包括我們從前做的事、正在做的事以及未來可以做的事。第二重假設,當行爲自由受到威脅時,我們會迫切地想要重獲自由。做出反應並不是因爲我們渴望什麼,而是懼怕失去。這種反應是自然而然出現的,完全越過了深思熟慮的過程。它是如此強烈,以至於在它的影響下,我們經常會頭腦一熱,花不該花的錢、買不需要買的東西。

心理學上還有一個相關的概念“損失厭惡”,能對這種情緒作出進一步闡釋。

我們喜歡得到的感覺,無論它是財富、機遇、感情、商品還是別的什麼,然而害怕失去卻是促成決定更重要的理由。同樣,相比於努力爭取但沒有成功,我們更討厭後悔當初沒能勇敢嘗試一把的感覺。保險行業的誕生就是損失厭惡理論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的應用,哪怕只是對小概率損失的厭惡也足以激活我們購買保險、平抑風險的偏好。

當然,如果說只憑“製造”稀缺就能讓人們不假思索地行動起來,那也把稀缺策略看得太簡單了。本書認爲,要想讓它真正發揮作用,稀缺必須是真實的,稀缺的標的物必須是可得的、令人嚮往的,並且可轉讓的。

試想,如果你在購物網站上看到一件商品“只剩一件”,可下單後卻發現,它依舊“只剩一件”,你會有怎樣的感受?恐怕大多數消費者都會選擇將店鋪拉黑。

再試想,一支樂隊要來你所在的城市巡演,什麼情況會促使你買票?第一,這支樂隊的票公開發售,對應的是可得性;第二,你很喜歡這支樂隊,對應的是令人嚮往;第三,售票點可以把票賣給你,你也可以把票轉賣給別人,對應的是可轉讓。

至此,稀缺所需的基本元素均已滿足。

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因素有助於讓稀缺品變得更加誘人。比如,對獲得它的條件加以限制,限量版、VIP特別款等都屬於這一類型;增加獲得難度,包括預售、排隊搶購等方式。簡而言之,任何需要額外費點力氣才能得到的東西都會變得更具吸引力。

稀缺是個“磨人的小妖精”,讓人又愛又恨,欲罷不能。面對現代社會中無處不在的稀缺策略,我們既不必傾盡全力地抵抗,也不能不假思索地順從。瞭解稀缺是什麼、發生作用的機理,讓平地乍起的慾望平復一下,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哦天吶,最愛的店又搞促銷了,限時兩小時。下單,下單,還是下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