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華清宮有個梨園博物館,始建於開元11年(公元723年),是迄今我國唯一一處發掘出土的唐代梨園遺址。

還記得那梨園中蕩氣迴腸的琵琶聲嗎? 唐華清宮梨園,是唐玄宗與楊貴妃在華清宮內教習梨園弟子演練歌舞的場所。據史書記載,在華清宮東繚牆附近設有按歌臺,梨園弟子常隨唐明皇來華清宮,在此表演歌舞,所以華清宮梨園又稱隨駕梨園。

古來音樂素有雅俗之分,雅俗之辨自古便有,孔子就重視雅樂,而貶斥俗樂。但到了唐玄宗時,因爲他自幼精通音律,熱愛歌舞表演,便覺得俗樂比雅樂更富有藝術性,不應該依附於政治性的雅樂之下。於是,他就下令在太常寺之外,單獨設立了管理和教授俗樂的教坊—梨園。

唐玄宗李隆基作爲戲劇梨園的始祖,對於音樂的敏感度是非常高的,據說當三百名樂工齊奏時,但凡有一人走調,他馬上就能聽出來。他不但能歌善舞,還是善於創作。

在梨園遺址博物館內,展出了梨園遺址出土的85件珍貴文物及15幅樂舞壁畫,這裏不僅是梨園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海內外衆多梨園弟子紛紛前往梨園遺址博物館尋根祭祖,探尋梨園藝術之源頭。

在當時,許多名演員不少都出身於梨園,梨園也聚集了全國最著名的音樂家,像李龜年、雷海青、張野狐等。梨園的設置,對唐代歌舞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這點上唐玄宗功不可沒。

現在的博物館裏還展出着當時很多不同種類的樂器,每樣都很精美。在梨園排練時,李隆基親自擔任指揮,誰要是彈錯或唱錯了,馬上就會加以糾正。

玄宗還善於打羯鼓,常常親自爲樂隊擊鼓。一次梨園排戲,玄宗看得興起,也換上衣,參加表演,在他的參與下,歌舞戲劇排演得很 成功 。所以說,玄宗真是位多才多藝的君王,他一生所作的曲子數不勝數,最經典最有名的便是《霓裳羽衣曲》了。

開元二十八年,楊 玉環 在華清池初次進見時,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導引。由於其所作的《霓裳羽衣曲》樂調優美,構思精妙,各藩鎮也紛紛排演此曲。之後,隨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潰,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傳矣”。到了中唐,此曲已被許多人淡忘。五代時,南唐後主李煜得殘譜,昭惠後周娥皇與樂師曹生按譜尋聲,補綴成曲,並曾一度整理排演。

逛了一圈,博物館裏最有意思的要屬這些在當時出土的樂俑了,造型多樣,色澤鮮豔,保存完好,表情也是相當萌。

這是騎在馬上系列,仔細看,每個人的動作和表情都不一樣呢,如果能做成表情包,估計會有不少人喜歡,太萌了,有木有?

我被這些出土的文物給萌化了,會猜想他們的表情和心理活動是什麼,原來,古人就已經將萌這個字作出了很好的詮釋了。

感覺這個仕女快要發功了,我和同伴笑着趕緊往出口跑去,可能是自己大學學習音樂的緣故,所以對古代樂律和古代音樂史比較熟悉,也對這個博物館很有感情。

梨園出口處的建築也是唐風十足,也沒有景區內那麼多的遊客,換了一套相對比較素雅的服裝,在這裏拍到了不少照片。

想來,楊 玉環 不僅擁有着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還擁有着音律及藝術方面的才華,但不幸的是,一位成就 中國 封建社會鼎盛的皇帝醉倒在她的身旁,爲她斷送了大好河山,使得後人將盛唐的毀滅歸罪於她,最終只能在馬嵬驛香消玉殞。

暮時至,宮中堂,霓裳羽衣,竟是故事一場。一派雄偉壯麗的河山,卻不能留住美人的陪伴,再也看不到貴妃的《霓裳羽衣曲》玄宗吟出了長安最哀怨的感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