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通常被稱爲湘軍的創始人,但其實這個人才是真正的湘軍之父

(電影《投名狀》)

曾國藩雖被稱爲湘軍的創始人,但他所指揮的湘軍其實最早來自於羅澤南。

在湘軍將領中,同爲湘鄉人且比曾國藩大三歲的羅澤南,一直有“第一苦命人”之稱。他的命運不是一般的苦,而是太苦,不是一般的慘,而是太慘,十年之內,羅家曾迭遭變故,共失去十一位親人,但儘管家裏發生了這麼多的變故,羅澤南“不憂門庭多故”,擔心的只是“所學不能拔俗而入聖”,自己的學問還不夠好,天天記掛於心的,是“無術以濟天下”。

有人說他迂腐,但迂腐再往上走幾步,就是境界,正是這種境界,支撐着羅澤南在坎坷而潦倒的生活中得以不斷前行。

當時鑽研理學且能夠融會貫通的學問家很多,前輩中有倭仁、唐鑑,後輩中有曾國藩、羅澤南,羅澤南的特殊之處在於他還是一個傳道授業的老師。

曾國藩通常被稱爲湘軍的創始人,但其實這個人才是真正的湘軍之父

(電影《投名狀》)

作爲教書匠,羅澤南跟其他人不同,別人要麼只教人識字開蒙,要麼僅傳授應試科舉之法,羅澤南除了這些,還講授他在理學上的見解,教學生們如何靜心養性,培養氣質和修養。

羅澤南的學生衆多,就連曾國藩的兩個弟弟曾國華和曾國荃也出自其門下。他雖治學嚴謹,但對學生愛護有加,師生之間處得有如朋友一般,即使下課後,也經常在寓所內組織辯論和探討,大家暢所欲言,有什麼說什麼,並無老師學生的分別。

羅澤南有一個學生叫王鑫,王鑫身材瘦小,口氣卻不小,在辯論時滔滔宏論,讓羅澤南和其他學生一句嘴也插不上。好不容易等到他停頓的時候,羅澤南才笑着說:“璞山(王鑫的字)你稍微休息一下,讓我們也開一次口,過過癮吧。”王鑫發覺失態,也忍不住笑了起來。

羅澤南本人文武兼備,他的課分上下午,上午是文化課,下午是一般塾師絕對不會有的課程:師生一起練習拳棒。

曾國藩通常被稱爲湘軍的創始人,但其實這個人才是真正的湘軍之父

(電影《投名狀》)

這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的課程設置,也正是這種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在日後幫助羅澤南和他的弟子們迅速走向了成功之路。

經過羅澤南的傳播和積極倡導,理學盛行於湘中,他本人的人品學識和能力也廣爲人知,在湖南學界,沒有不知道“羅羅山先生”大名的(羅山爲羅澤南的號)。

羅澤南很早就已應湘鄉知縣所邀,投筆從戎,開始編組團練。當時主要是從左鄰右舍的農民中進行挑選,這些農民一開始哪裏知道什麼軍紀不軍紀,即使行軍,喉嚨還是哇哇哇的,跟高音喇叭一樣,羅澤南便讓他的門下弟子們起帶頭作用,每天給這些農民士兵示範,什麼叫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以及如何進退行止。

湘軍初建時有三派,一是江忠源的楚軍,二是羅澤南的湘軍,三是王鑫的楚軍。楚軍創立最早,曾在湘軍中開風氣之先,可惜衰弱的也最快。王鑫是羅澤南的弟子,但他在建軍營制方面不用曾國藩的辦法,且不服從曾國藩的調遣,所以只有羅澤南的湘軍纔是曾國藩建軍的基幹隊伍。很多人認爲,湘軍實由羅澤南所諦造,這支軍隊身上也確實有着鮮明的羅澤南印記,所謂“無澤南,無湘軍”,說他是湘軍之父也不爲過。

曾國藩通常被稱爲湘軍的創始人,但其實這個人才是真正的湘軍之父

(電影《投名狀》)

(節選自關河五十州《晚清帝國風雲》)

實體書《晚清帝國風雲》已出版上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