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這一背景下,早期彈道學逐步成型,人們開始意識到,射擊精度受瞄準方式、彈丸形狀、武器本身的彈道特性、火藥與彈丸的比重等因素有關。在並不清楚槍支射擊原理的射手看來,瞄準擊發就會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

作者:彈痕

相信朋友們看到這個標題,一定會忍不住笑出聲,瞄準射擊能有什麼困難的?保持照門(無論是缺口式還是覘孔式)、準星和目標之間三點一線,有意瞄準,無意擊發,十拿九穩的事。

的確,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瞄準射擊是一件並不複雜的事情,即使從來沒有接觸過槍支的朋友,也會有射擊必須瞄準,否則就是浪費彈藥的意識。

正是因爲這樣,所以當我們看到那些未經瞄準就亂掃一氣的“信仰射擊”時,會感覺詫異無比:都21世紀了,怎麼還會有這樣缺乏常識的操作?可以彈痕淺薄的見識來看,瞄準射擊雖然動作簡單。但養成瞄準射擊的習慣,還真不是能自發形成的。即使拋開略顯複雜的提前量計算和彈道預估,就是最簡單的“三點一線”式的瞄準,也並非我們想象的那般簡單自然。

簡單易學的“信仰射擊”只打“有緣人”

熱兵器出現早期,無論是中國的突火槍、至正手銃,還是歐洲的火門槍,其形態都不過是一個簡單的管狀物,唯一的區別不過是其材質爲木竹或是金屬。發射前,射手需要將火藥和彈丸從膛口裝入,發射時,射手一手端着槍身,一手用燒紅的鐵絲或者其他引火物引燃被稱爲火門的引火孔中的火藥。

如此簡陋的槍身結構和原始的射擊方式下,自然也就不存在瞄準的問題。一來射手根本無從瞄準,因爲他得看着引火物確保自己燒着的不是自己的手,二來武器本身的精度使得瞄準本身並沒有意義。這種武器與其說是依靠其打擊敵人,倒不如說是依靠其聲響和火光嚇倒敵人。事實上,西歐騎士第一次同裝備這種武器的阿拉伯人作戰時,確實就是被其聲響和噴射的火光所震懾住的。篤信天主教的騎士們以爲自己碰上了傳說中的魔鬼,不住的在胸前畫十字祈禱。

大約在14世紀,與阿拉伯人長期交戰的德意志騎士們,在確認自己遭遇的是技術成果,而非魔法以後。將這項新技術成果帶回了歐洲。毫無懸念的,戰場上與德意志騎士們對陣的敵人,依舊是被嚇跑的比被打死的多。

折騰了百十來年後,大家終於明白火藥這玩意確實不是什麼魔法,於是開始對火藥性能和火藥武器結構進行研究和改進。大約到了15世紀,歐洲技術人員爲火槍設計了專門的擊發機構:用一個金屬夾子夾住燃燒的火繩,扣動連接夾子的簡陋扳機,夾子固定住的火繩下壓引燃藥池中的火藥,便可完成擊發。這種武器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火繩槍。火繩槍的出現,使得射手們終於可以保持雙手握持槍身,眼睛觀察敵人而不是盯着自己的手了。按理說,這會射手們該踏踏實實瞄準了吧。

但事實遠非我們想象的那般簡單,火繩槍雖然在結構上比起火門槍有了不小的進步,但依舊是一種較爲原始的武器。這些純手工打造的武器,由於槍管材質和工藝的不同,會使得每兩火繩槍之間在彈道性能上都存在較大差異。而彈丸形狀的不規格、每次火藥裝填量的差異,會使得即使同一支槍發射的兩發彈丸也會有着完全不同的彈道軌跡。

再加上這種前裝火藥武器沒有膛線,所以即使據槍瞄準,命中精度依舊感人。既然瞄了也打不準,要麼是瞄準方式不對,要麼是武器本身的問題。按我們今天的思維方式來看,無論是哪方面的原因,都應該首先從技術層面上尋找突破口。但在15世紀的歐洲可不是這麼回事,在那個會寫自己名字都能算文豪的年代,除了一少部分人會從技術層面去做分析,大部分扛槍爲生的大老粗們路子都是比較野的。

如同現在某些人習慣於把解釋不了的事情推給外星人一樣,那會的歐洲人習慣於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交給上帝。於是,爲了提高射擊精度,有找神父祈求聖水賜福的,有往彈丸上刻十字的,土豪一點的甚至會用白銀鑄造彈丸。

我就這麼說吧,祈福做法跳大神,所有我們能想到的儀式,當時的人們都試過了,結局可以想見,這些方法對於提高射擊精度毫無助益,甚至有些嘗試,諸如往彈丸上刻十字和用白銀鑄造彈丸,會因爲增加彈丸風阻和彈丸密度偏大,而使得本就不高的射擊精度更加不靠譜。但這些嘗試也並不是全無收穫,至少射手們發現,經神父尿液浸泡過的火繩不僅燃燒速度緩慢,而且不易熄滅。

當然,現在我們知道那是因爲神父長期飲用葡萄酒,所以尿液中硝酸鉀成份較高的緣故,並非所謂神蹟庇佑。但給武器“開光”的傳統依然在不少國家得以傳承。

到了16世紀,啓蒙思想開始在歐洲傳播,理性逐漸取代神學成爲社會思潮的主流。在這一背景下,早期彈道學逐步成型,人們開始意識到,射擊精度受瞄準方式、彈丸形狀、武器本身的彈道特性、火藥與彈丸的比重等因素有關。

從這一時期開始,設計人員開始注意對槍膛和彈丸進行優化,同時不斷改進槍支瞄準結構。射手們開始注重對於瞄準的訓練。也許有的朋友會問了,15世紀正是歐洲僱傭兵的黃金時代。難道這些以火繩槍爲謀生手段的人,會連瞄準射擊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明白麼?即便不能弄懂瞄準射擊背後的原理,僅僅是日常經驗的積累,也足夠他們養成瞄準射擊的習慣了。

但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在當時影響槍支射擊精度的因素實在太多,即使在某一個環節倍加註意,槍支整體的彈道性能依舊不穩定。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即使每一次都分毫不差的重複某一個動作流程,但射擊效果依舊差別巨大。在並不清楚槍支射擊原理的射手看來,瞄準擊發就會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

即使有一兩個射手能從日常的經驗中,發現射擊中的門道。卻因爲無法說明其中的原理,再加上不同槍支的性能差異,會導致同樣的操作在結果上的不同,而使他們的發現無法被廣爲認同。打一個最簡單的比方,赤劍發現讀者容易對某一類型的文章產生共鳴,卻無法解釋爲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彈痕在實際寫文過程中,因爲個人行文風格的不同,在同一類型的文章中,並未收穫同樣的效果。這樣必然導致赤劍積累出的經驗,只能作爲他個人的收穫,無法成爲彈痕的行文指南。當這樣的差異出現在神學具有絕對權威的歐洲社會時,將提高射擊精度的方法託付給神明,也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本文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