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早發現公轉自轉的人可能是辛棄疾, 比哥白尼提前三百年

1.jpg

辛棄疾抗擊金兵一戰成名 後寫《鷓鴣天》回憶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九月,完顏亮看見柳永《望海潮》之後帶領百萬大軍南下侵宋,後方空虛,不堪金人壓迫的北方漢人紛紛起義。濟南壯士耿京被推舉爲山東河北義軍統領,自稱天平軍節度使。

耿京帳下各路豪傑濟濟一堂,讓人彷彿看見當年水泊梁山的盛況,但是沂蒙山區有夥強盜多次拒絕歸降,他們的首領義端是個武藝高強的少林和尚。年僅二十一歲的辛棄疾自告奮勇去見義端。辛棄疾是耿京的濟南老鄉,他的祖父是已故北宋朝散大夫、開封知府辛贊。耿京不喜歡這種官宦子弟,但念在辛棄疾散盡家財招來兩千兵馬的分上讓他做了掌書記。

義端隨即答應參加義軍,可是沒過多久他又帶領部下連夜叛逃,順手抄走耿京的金印。耿京認爲義端是辛棄疾招來的人,辛棄疾應該負責追還。辛棄疾一言不發,帶領麾下壯士飛身上馬。義端遠遠看見辛棄疾追來,束手就擒。他說:“我能看見一個人的前世今生,知道你是青兕神牛轉世,萬夫莫敵。我不是你的對手,希望你能饒我不死。”辛棄疾沒有理他,斬其首回報耿京。耿京對辛棄疾刮目相看。

虞允文在採石大敗完顏亮後,退往揚州的金兵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被部下刺殺。耿京覺得這是前後夾擊金兵的大好時機,派辛棄疾南下聯絡宋軍。辛棄疾完成使命後隨即北返,途中聽說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他不但沒有掉頭南下,反而帶領幾十名隨行壯士來到張安國大營外。

這天晚上張安國在中軍帳設宴招待金兵將領,重金請來契丹歌舞團助興。有個契丹舞女玉貌綺年,顧盼神飛,張安國看得目不轉睛。他偶爾轉頭觀察金兵將領。這個金兵將領錦帽貂裘,外表看起來和其他女真人沒有兩樣,可張安國總覺得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正在這時,金軍將領轉過臉來,笑逐顏開。張安國嚇得魂飛天外。他懷疑自己喝多了酒兩眼昏花,做了一套眼保健操之後定睛再看。這回他確定無疑,坐在他身邊和他一起欣賞歌舞的正是他最忌憚的辛棄疾。

辛棄疾見部下已經喫飽喝足,說聲“走了”,挾持張安國上馬。張安國的親信試圖上前營救。辛棄疾用長槍指着他們說:“大宋十萬大軍已經把這裏團團圍住,你們如果不想和金人同歸於盡,最好抓緊時間逃跑。”張安國的親信將信將疑。辛棄疾轉身押着張安國緩緩離去。張安國的弟弟張安邦持刀暴起。辛棄疾頭也不回隨手反擊。這一槍擊中張安邦的護心鏡,張安邦倒飛出去當場昏死。

張安國的部下羣龍無首不敢追趕。辛棄疾日夜兼程,把叛徒張安國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一路上他收容散兵遊勇,到達淮揚時已經擁有千軍萬馬,金兵將領只能眼睜睜看着他帶兵橫渡長江。

2.jpg

中年以後,壯志未酬的辛棄疾曾經寫了一首《鷓鴣天》回首這段往事: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壯志未酬的辛棄疾 出於無奈寫出千古名句

我們眼裏的辛棄疾文武全才,但他做詞人純粹出於無奈。他最大的心願不是舞文弄墨而是保家衛國。辛棄疾的弟子範開追隨師尊多年,他最清楚辛棄疾的抱負。他在爲辛棄疾的《稼軒詞甲乙集》作序時說:“公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方將斂藏其用以事清曠,果何意於歌辭哉,直陶寫之具耳。故其詞之爲體,如張樂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又如春雲浮空,卷舒起滅,隨所變態,無非可觀。無它,意不在作詞,而其氣之所充,蓄之所發,詞自不能不爾也。”

3.jpg

乾道三年(1167)辛棄疾改任建康府通判,閒暇登上建康賞心亭,寫下名作《水龍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乾道七年元宵節,正在司農寺值班的辛棄疾聽到街上笑語喧譁,看見遊人絡繹不絕,走出官舍體驗杭州的元夜。從他的《青玉案》可以看出,當晚他曾和一位神祕美女浪漫相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4.jpg

淳熙二年(1175年)四月,湖北茶商賴文政發動起義,隨後轉戰江西、湖南,多次打敗鎮壓的官軍。南宋朝廷這纔想起辛棄疾的軍事才能,任命他爲江西提刑,帶兵鎮壓茶商軍。他在江西做提刑數年,看見江西山水清明,開始求田問舍準備歸隱。那首膾炙人口的《菩薩蠻》就寫於這段時間。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辛棄疾從南下到歸隱正好二十年,當年一往無前的英雄少年已經進入憂患中年。想起往事前塵,他感慨萬千。

寫下《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壯志未酬的辛棄疾 出於無奈寫出千古名句

辛棄疾或最早發現公轉自轉 比哥白尼提前三百年

宋詞自蘇東坡開始“以文爲詞”,即用散文的寫法填詞。這樣做本身無可厚非,甚至可以說是很有意義的嘗試,但如果纔能有限或過於隨意,就會流蕩不可收拾。辛棄疾接過蘇東坡豪放派盟主的大旗,因此也把以文爲詞發揮到極致。

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中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豈與羣兒雌聲學語較工拙,然猶未至用經用史,牽雅頌入鄭衛也。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漫,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並卮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

直到陳亮和劉過等人寄來賀壽詩詞,辛棄疾才發現自己已經行年五十。五十歲是人生的一道坎,無論你有多麼壯心不已,都不得不承認自己已經是烈士暮年。辛棄疾以《賀新郎·用前韻送杜叔高》抒發自己的憂憤:

“細把君詩說:恍餘音、鈞天浩蕩,洞庭膠葛。千丈陰崖塵不到,惟有層冰積雪。乍一見、寒生毛髮。自昔佳人多薄命,對古來、一片傷心月。金屋冷,夜調瑟。去天尺五君家別。看乘空、魚龍慘淡,風雲開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消殘戰骨。嘆夷甫諸人清絕!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晚年孤獨無聊的辛棄疾經常把雲山松竹想象爲自己的友黨,經常在喝酒的時候自言自語,看起來似乎有些精神失常。

“醉裏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着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如果你認爲這首《西江月》還不夠癲狂,不久之後的中秋之夜他又一次突發奇想。

5.jpg

寫下《木蘭花慢》: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這首詞是中國古代最有想象力的詩詞之一。辛棄疾似乎已經發現月亮是地球衛星以及地球公轉自轉,這比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前三百年。

(作者:李曉潤,本文轉載自《斷鴻聲遠長天暮:回到宋詞現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