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五代十国到了赵匡胤的北宋能够结束呢?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

一是人才。前五代都没有得到或善用治国大才,直到赵匡胤才用了一个赵普,于是天下格局初定,奠定了大宋王朝的基础。

二是步骤正确。赵匡胤的统一是有计划和有步骤的。其基本战略是"先南后北,""北防南征"--即以少数兵力抵御北方,于攻守兼备中偏重防守,而以优势兵力和较集中的力量对付南方,逐一征伐。原由是:南方几个割据王国都是经济相对发展地区,这些国家总体实力尤其是武力较弱。吞并南方,可得到丰富的物资以充军备,南方稳定了,回头再收拾辽国支持的北汉不迟。公元963年,北宋连续出兵两湖,灭掉了荆南和湖南;965年又灭掉后蜀;971年灭掉南汉,据有岭南和广州地区。最后一个大的心腹之患就是李煜的南唐了。北宋准备向南唐动手的时候,已经占有了中国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是,四川一带久无战乱,天府之国,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很快成为宋的经济和军事基地。长江天堑的上游已为宋朝所有,这是赵匡胤明显的地位优势。

三是基础较好。宋继承了后周的疆域及政策,在后周时期,颇有抱负的周世宗已经为南下统一做过一些铺垫和尝试。公元956年,周世宗征讨南唐的淮南,夺得滁州,袭击扬州,南唐主李屡败,派使者带金器1000两,银器5000两,奉表愿意做附国。周世宗对着使臣批评说:南唐同我大周只有一条淮河相隔,你们皇帝自称是大唐后代,本来都是中国人,应该懂得礼仪。但你们从不和我们来往、通好,却绕道海路和北边的契丹来往,弃华而事夷,礼仪何在!回去告诉你们的主人,赶快来朝拜我,认个错,就互相通好,相安无事了。南唐主又派使者奉上金1000两,银10万两,罗绮2000匹,并且愿意将淮南寿、濠、泗、楚、光、海六州给周,并向周称臣。相持到958年,南唐又献出江北四州,周共得到了南唐淮南和长江之间的土地共十四个州,六十个县,双方实行以长江划界。

四是政权过渡稳定。宋是禁军首领,都点检的职位,他还是后周的开国功臣,郭威和世宗柴荣都很器重他。例如周世宗刚刚登基时,契丹与北汉联合攻打后周,赵匡胤在应战中居首功,击退联军,军中威信高,人脉广,而且他与后周一位重要人物-郭威的女婿张永德是好友,张永德也是他的得力助手。直到宋建国时,俩人关系也一如既往。除了这些原因,赵匡胤本身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称帝时,保留了后周大部分官员的职位,所以反对的声音也没多少。

五是久乱思治。

六是藩镇割据形势的变化。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的局面本身已经弱化了,藩镇的辖区都大大缩小,基本都只有三两个州,唐时期那种大镇越来越少,到后周时期,拥有支郡最多的河东、卢龙两镇,一个独立,一个被契丹侵占,开封周边的节度使都被禁军将领兼领(例如赵匡胤兼任的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朝廷的军力资源远远压倒藩镇,加上朝廷不断让大部分节度使在一个地方待几年就移镇,所以地方割据很难成功。对皇权的威胁已经由大镇转换为禁军出身或者皇帝亲信出身的将领发动的政变上。中央集权已经初步恢复了,就剩下对禁军将领的杯酒释兵权和征服南方了。

七是赵匡胤个人能力和战略思想。赵匡胤英武有为,有一统四合之志。赵匡胤在统一的战略上采取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北取守势”、“攻取荆、湖,中间突破” 的方针。

针对以上几点,你们觉得怎样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