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五代十國到了趙匡胤的北宋能夠結束呢?原因應該是以下幾點:

一是人才。前五代都沒有得到或善用治國大才,直到趙匡胤才用了一個趙普,於是天下格局初定,奠定了大宋王朝的基礎。

二是步驟正確。趙匡胤的統一是有計劃和有步驟的。其基本戰略是"先南後北,""北防南征"--即以少數兵力抵禦北方,於攻守兼備中偏重防守,而以優勢兵力和較集中的力量對付南方,逐一征伐。原由是:南方几個割據王國都是經濟相對發展地區,這些國家總體實力尤其是武力較弱。吞併南方,可得到豐富的物資以充軍備,南方穩定了,回頭再收拾遼國支持的北漢不遲。公元963年,北宋連續出兵兩湖,滅掉了荊南和湖南;965年又滅掉後蜀;971年滅掉南漢,據有嶺南和廣州地區。最後一個大的心腹之患就是李煜的南唐了。北宋準備向南唐動手的時候,已經佔有了中國的北部和西部地區。尤其是,四川一帶久無戰亂,天府之國,有着較好的經濟基礎,很快成爲宋的經濟和軍事基地。長江天塹的上游已爲宋朝所有,這是趙匡胤明顯的地位優勢。

三是基礎較好。宋繼承了後周的疆域及政策,在後周時期,頗有抱負的周世宗已經爲南下統一做過一些鋪墊和嘗試。公元956年,周世宗征討南唐的淮南,奪得滁州,襲擊揚州,南唐主李屢敗,派使者帶金器1000兩,銀器5000兩,奉表願意做附國。周世宗對着使臣批評說:南唐同我大周只有一條淮河相隔,你們皇帝自稱是大唐後代,本來都是中國人,應該懂得禮儀。但你們從不和我們來往、通好,卻繞道海路和北邊的契丹來往,棄華而事夷,禮儀何在!回去告訴你們的主人,趕快來朝拜我,認個錯,就互相通好,相安無事了。南唐主又派使者奉上金1000兩,銀10萬兩,羅綺2000匹,並且願意將淮南壽、濠、泗、楚、光、海六州給周,並向周稱臣。相持到958年,南唐又獻出江北四州,周共得到了南唐淮南和長江之間的土地共十四個州,六十個縣,雙方實行以長江劃界。

四是政權過渡穩定。宋是禁軍首領,都點檢的職位,他還是後周的開國功臣,郭威和世宗柴榮都很器重他。例如周世宗剛剛登基時,契丹與北漢聯合攻打後周,趙匡胤在應戰中居首功,擊退聯軍,軍中威信高,人脈廣,而且他與後周一位重要人物-郭威的女婿張永德是好友,張永德也是他的得力助手。直到宋建國時,倆人關係也一如既往。除了這些原因,趙匡胤本身也不是個簡單的人物,他稱帝時,保留了後周大部分官員的職位,所以反對的聲音也沒多少。

五是久亂思治。

六是藩鎮割據形勢的變化。五代時期藩鎮割據的局面本身已經弱化了,藩鎮的轄區都大大縮小,基本都只有三兩個州,唐時期那種大鎮越來越少,到後周時期,擁有支郡最多的河東、盧龍兩鎮,一個獨立,一個被契丹侵佔,開封周邊的節度使都被禁軍將領兼領(例如趙匡胤兼任的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朝廷的軍力資源遠遠壓倒藩鎮,加上朝廷不斷讓大部分節度使在一個地方待幾年就移鎮,所以地方割據很難成功。對皇權的威脅已經由大鎮轉換爲禁軍出身或者皇帝親信出身的將領發動的政變上。中央集權已經初步恢復了,就剩下對禁軍將領的杯酒釋兵權和征服南方了。

七是趙匡胤個人能力和戰略思想。趙匡胤英武有爲,有一統四合之志。趙匡胤在統一的戰略上採取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北取守勢”、“攻取荊、湖,中間突破” 的方針。

針對以上幾點,你們覺得怎樣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