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反向立意,利于打破认识常规,提出自己全新的见解,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恰当运用此法写议论文,可使文章在立意上新人耳目,从而获取高分。

运用这种方法写作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立意追求不同凡响。即敢于跳出惯常思维老框框,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常人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发常人之未发,写他人之未写,标新立异。如此,立意就会不同凡响。如篇题为《墨守规则亦为大道》的高考满分,就是由“墨守成规”反弹而来,立意不同凡响。

二、论点要经得起推敲。逆向思维、反向求异须在特定语言环境或特定社会背景中进行,要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不可违背客观规律,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立论会出现偏颇或错误。记得2014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谈“朽”,也可以从反面立意的:正因为有“朽”,才自有一份从容,一份淡然,一份不敢辜负此生的执念。“朽”与“不朽”本身就是生命完美的整体,这样的“反弹立意”经得起推敲。

三、“反弹”不具普遍性。并非任何事物或观点都可以进行逆向推论,具体情况要做具体分析。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那些不管不顾的“乱弹”一定要杜绝。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贬抑老鼠已成共识,若执意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

【例文展示】

其实我不崇拜屈原

刘蓉琛

常常读到有关屈原的诗文,总能读到一些颇富感染力的赞美之词,诸如“屈子之魂,虽逝犹生”,“万年不朽,青史生辉”等,不一而足。

我不否认这类赞美之真诚。的确,作为一代名臣和诗人的屈原,其性格之傲岸、品行之高洁、理想之高远,令人肃然起敬。尤其是那洁净的灵魂,如青莲之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又如汨罗之江水,长流不息,堪称“国魂”。

然而,我并不崇拜他。这绝非有意挑战权威,冒天下之大不韪,只是觉得他的人生观过于狭隘。

屈原生前浩叹“举世皆浊我独清”,唯有一个渔父同情但并不认同他;渔父开导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便可以想见其被社会遗弃之程度。想来,流放中的屈原同我们时常在街头、垃圾堆前见到的靠乞讨为生的流浪汉差似。只因他纵身汨罗江中,才让世人对他的崇敬上升到了一个顶峰,并且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颂。

然而,对于他的死,我总觉得世人的赞美有些让人莫名其妙。在我看来,他的死,原本就是一种文人的懦弱和迂腐的表现。

屈原为何投水?因为楚国的覆灭让他自己的理想也随之破灭。在万念俱灰之下选择这样一条不归之路,对于常人来说可以理解,但对屈原,我不能理解。

他的这一被后人赞美有加的举动让我看到的是他的一颗心缺少“忧民”的成分,他最爱的其实是楚国的朝廷,是他的理想,而不是他的百姓——国家虽亡,百姓犹在!因此仅凭一句“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就说明他心系苍生并非一种理性的判断。

楚国到底该不该灭?即使放在当时来看,也是该灭的——对于苦难中的百姓来说,只有战乱结束方有宁日——而当时的楚国注定要覆亡于强秦之手,与其垂死挣扎徒增百姓之苦,何不让百姓早一些做一只“太平犬”?想来身心俱疲的乱世百姓,内心深处也是渴望统一的——只是不能随意说出,以免被扣上永远也说不清的“卖国贼”的帽子。想一想楚国朝廷,君主昏聩,奸臣当道,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被灭,不仅应该,而且理所当然!那么,聪明绝世的屈原为什么会为了这样一个朝廷甘愿赴死呢?因为他并没有认识到,郢都的易帜,消逝的只是一个腐朽的统治集团,而不是楚国的黎民;楚国的灭亡,带给百姓的并不一定是苦难,而有可能是新生。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实行“美政”——圣君贤相治理天下。这到底是想让自己名垂青史,还是让统治阶级兴旺发达,还是为了让天下苍生安居乐业?如果根本目的是最后一条,那么,他更没有死的理由。一个烂透了的腐朽王朝覆灭,必有一个充满新气象的王朝崛起,这是历史的规律。那么屈原凭什么极端地认为,楚国的覆灭就意味着他政治理想的破灭?百姓尚未安康,时局尚未确立,未实现自己当初誓言的屈原凭什么就那么将自己的生命人为地结束,从而让当初的信誓旦旦随风飘去?

我说的屈原狭隘,完全不是指他的品行,而是指他不懂得“至刚则必折”的道理——或许他是“当局者迷”吧,或许是作为王族身份的他本来心里就只盛放着那个朝廷从而陷入愚忠吧。

因“刚”而死,或许会成为——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段美谈,然而,终究没有给后人创造出什么实绩——我指的自然是政治上,就如李冰父子的治水。

爱国,当以民为本。其实生活在屈原前面的孟子早已提出“民贵君轻”的至理,倘若本末倒置也算爱国,这样的爱国不要也罢。

【点评】

一直以来,人们对屈原怀着一种崇敬的态度,本文作者却“反弹琵琶”,翻出不崇拜屈原的新声,震聋发聩,催人卒读。作者认为,屈原投江而死,并非爱国表现,是一种文人的懦弱和迂腐。认为楚国的覆灭就意味着他政治理想的破灭,这是屈原不懂得“民贵君轻”的至理,心中缺少“忧民”成分的表现。后世仅凭“哀民生之多艰”一句诗就说他心系苍生,并非一种理性的判断。文章立论新颖,持之有据,令人信服。

【误区警示】

“反中求正,正中求反”的反弹琵琶法,虽是立意出新的好方法,但需要克服不管客观实际,刻意“标新立异”的心理,否则,很容易走入以下三个误区:

一是思想观点偏激。反弹琵琶,个性表达,应有明确的底线,即不能悖于社会的主流意识,不能违背大多数人认可的价值观念。写议论文,其实是作者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故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因此,决不能为了作文立意“创新”而让思想出现偏激。所以,当你拟用反弹琵琶构思表达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有人说可以“我能在沙漠里安个家吗?”立意,笔者认为有偏激之嫌。

二是思维并非逆向。思维是多向的,对同一个问题或事物,我们可以正向看,可以反向看,可以侧向看,反弹琵琶所用的思维从严格意义上说,只能是反向思维,即只能从已成定论的反方向思考。如有人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去谈,说“愚公移山”不如“搬家”,因为移山的成本太高;有人从“移山”破坏了生态的角度去谈,批评愚公不该移山。这是一种求异思维的结果,却不是反弹琵琶。如2014年湖南高考作文材料中的“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就是构思立意的关键词,不能作“心不在那里,风景就不在那里”式的“乱弹”。

三是是非界线混淆。反弹琵琶虽多是从已有定论中发现新义,但并非所有已成定论的东西都能够翻新。如有篇《“螳臂挡车”新议》,赞扬螳螂敢于伸出前腿阻挡滚滚向前的车子,粉身碎骨都无所畏惧。这样“领异标新”是非就混淆了。因为成语中的车子代表新生事物,甚至是“历史的车轮”,有不可阻挡之势,而螳螂只是不自量力的小丑形象,其行为后果必然自取灭亡。这是歌颂反对改革、阻止新生事物发展的人,是非、立场就有了问题。

总之,为使考场议论文立意求新,一定要善于反弹琵琶,不能为了一味求新而“乱弹”琵琶。

【“反弹”集锦】

(1)松树,四季常青,于是就把它作为坚韧不拔、生命力顽强的象征。是的,松树的这一特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无论是风霜雨雪,都改变不了松树的这一特色。可是,松树的不足恰恰就在此:这叫做一成不变。如果地球上的事物都像松树那样一成不变,社会还会发展吗?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中开拓前进,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松树的这一短处不能等闲视之。

(2)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老实人多半是驯良的,听话的,与世无争的。《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老实”的一种解释是“规规矩矩,不惹事”。而我们今天可以不这么看。当代的老实人应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讲,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提出有些人不敢提的不同意见。

(3)我们经常嘲笑瞎子点灯白费蜡。其实,瞎子在黑夜里点灯,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他,不会误撞他,这样就可保护了他自身的安全。假如人们都能学学提灯笼的盲人,既为别人照路,又能帮助自己,那又有多好啊!

(4)耗子是有害的动物,应把它消灭干净,不管是用老鼠药,还是灭鼠器,或是用其他什么方法。狗拿耗子有又什么错呢?猫可以捉耗子,狗为什么就不能呢?狗拿耗子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管‘闲事’,是于国于民都有益的事。相反,见到耗子不拿,见到坏事不管,只会害人害己,以至国无宁日、民无宁日。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