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东雅韶镇的笏朝村,有一座有史志记载的近两百多年历史的笏邨潨桥,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因为年久失修,现在这座桥已经变成了危桥,亟待修缮。

笏邨潨桥位于那龙河支流上,桥长约36.2米,宽1.6米,桥至水面高5.3米,分为三个单孔,每孔跨宽5.7米。据《民国阳江志》记载,笏邨潨桥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迄今至少有近170年历史。相传是当时有位开办学堂的文人德高望重,名叫陈德辉。因当地路途多坎坷不平,他体恤乡民行路辛苦,在做寿时特意嘱托学生所修建。笏朝村69岁的村民陈绪湛告诉记者,跟拱桥一起流传下来的,还有一条石板路,一直通到远方的渡口,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很多方便。年少时候,陈绪湛老人还曾经去到河里捞鱼,摸到过桥下的松木桩。

笏邨潨桥是一座石拱桥,桥身为硂石结构,采用花岗岩筑成桥体桥面,两个桥墩都是由几十根松桩支撑,然后用石条垒上而成。由于长年累月的侵蚀,水中的松桩部分逐步腐化,在很多年前拱桥的桥面已经出现了下沉的情况。对此,村里采取了一些临时的保护性措施。

目前,笏朝村正在进行资料搜集,力争能向上级部门申请修缮保护。历史上,阳江古桥梁有200多座。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古桥梁如今已不复存在,随之消失的还有很多历史人文的线索。这个现象也引起了市方志部门的重视,将启动对古桥梁的普查工作。

市方志办主任陈宝德说,这条桥叫笏邨潨桥,建于清朝。在民国阳江县志记载的206条桥中,这里就是其中一条,这里还是阳江有文化的地方,在清朝乾隆时期出了举人陈凤翔。所以这条桥保护很有意义,保护好会保护历史的古迹,从这里可以寻找当时历史的一些故事一些线索。作为方志部门,想把206条古桥进行普查,看哪些存在,哪些有保护价值,向当地政府提出保护建议和措施,希望这些历史古迹能够流传更久一点,留给后人。

文字:何辉

摄像:李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