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陽東雅韶鎮的笏朝村,有一座有史志記載的近兩百多年曆史的笏邨潨橋,具有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因爲年久失修,現在這座橋已經變成了危橋,亟待修繕。

笏邨潨橋位於那龍河支流上,橋長約36.2米,寬1.6米,橋至水面高5.3米,分爲三個單孔,每孔跨寬5.7米。據《民國陽江志》記載,笏邨潨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迄今至少有近170年曆史。相傳是當時有位開辦學堂的文人德高望重,名叫陳德輝。因當地路途多坎坷不平,他體恤鄉民行路辛苦,在做壽時特意囑託學生所修建。笏朝村69歲的村民陳緒湛告訴記者,跟拱橋一起流傳下來的,還有一條石板路,一直通到遠方的渡口,給當地羣衆帶來了很多方便。年少時候,陳緒湛老人還曾經去到河裏撈魚,摸到過橋下的松木樁。

笏邨潨橋是一座石拱橋,橋身爲硂石結構,採用花崗岩築成橋體橋面,兩個橋墩都是由幾十根松樁支撐,然後用石條壘上而成。由於長年累月的侵蝕,水中的松樁部分逐步腐化,在很多年前拱橋的橋面已經出現了下沉的情況。對此,村裏採取了一些臨時的保護性措施。

目前,笏朝村正在進行資料蒐集,力爭能向上級部門申請修繕保護。歷史上,陽江古橋樑有200多座。隨着歲月的流逝,很多古橋樑如今已不復存在,隨之消失的還有很多歷史人文的線索。這個現象也引起了市方誌部門的重視,將啓動對古橋樑的普查工作。

市方誌辦主任陳寶德說,這條橋叫笏邨潨橋,建於清朝。在民國陽江縣誌記載的206條橋中,這裏就是其中一條,這裏還是陽江有文化的地方,在清朝乾隆時期出了舉人陳鳳翔。所以這條橋保護很有意義,保護好會保護歷史的古蹟,從這裏可以尋找當時歷史的一些故事一些線索。作爲方誌部門,想把206條古橋進行普查,看哪些存在,哪些有保護價值,向當地政府提出保護建議和措施,希望這些歷史古蹟能夠流傳更久一點,留給後人。

文字:何輝

攝像:李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