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沈周發現陽澄湖鎮的爺爺奶奶羣,都在熱烈地討論着一個話題

王奶奶

來這裏做義工是件非常開心的事情,舍小家顧大家,晚上住在這裏生活上也能照顧老人們,看到她們開開心心的,我就很滿足。

在這裏養老喫的好,睡的好,還能修身養性,積功德,和大家一起念念佛,互相談談心,覺得生活很安靜。

李爺爺

高奶奶

照顧一些比我大的老人,讓我覺得很光榮,我這點年紀了還能幫助他人,有矛盾時幫助調解,讓我也很有成就感。

爺爺奶奶們這些感言

是在說哪裏呢

小沈周帶你們揭祕一下

聖堂寺安養院

聖堂寺( 彌陀村) 安養 院由聖堂寺住持行慈法師創辦,是聖堂寺重要組成部分。

從2009年重陽節起在寺內提供客房,接收老年居士短期靜養和長期安養。在當今中國人如何養老這個沉重的話題面前,安養院秉承“替一方兒女盡孝,爲黨和政府分憂”的宗旨, 向老居士們開闢出一條 “養老+慈善+修行” 的模式,而最大的亮點不僅是在生活起居上無微不至的照顧, 最重要的是對於他們心靈的疏導與關懷

在這裏生活着80多位老居士,他們都不是出家人,卻一心向佛,只求心靈的寧靜 。

小沈周初到此處

只見殿前熱熱鬧鬧

大傢伙欣賞着民間藝術家們的表演

卻未見老居士們的身影

詢問得知

老居士所住得安養院在後院

需穿過一條鬱鬱蔥蔥的小路

正所謂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映入眼前的正是和廟前截然相反的光景

新鮮的空氣,充滿禪意的環境

閉上眼感受此刻周邊都安靜了

生活關懷

據瞭解安養院的管理模式是秉承着科學規範,家園生活,淨土歸宿的原則。它的日常管理與看護主要由在家居士來負責,融家庭式的護理模式與佛教因果輪迴理念於一體,使老者身心得以安頓。

準備午食的義工

打掃衛生的義工

在院內的生活

大家都是自給自足

土地上種植着時令的瓜果蔬菜

每天都確保給予老居士們最新鮮的食材

蔬果園

有專門義工打理

根據季節的不同

種植不同的蔬果

爲保證老居士們的飲食口味

飯食會由不同義工燒製

讓老居士們能有多種口味的享受

確保喫的開心、歡喜、健康

小沈周還了解到

院內住衆所居區域,有着明確劃分

大體分兩部分:男衆與女衆

其中生活困難的老人全部免費

有子女的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居住之所

心靈關懷

除了生活上的關懷,安養院還時刻會對老居士進行心靈上的關懷,在 服務內容安排上,物質關懷與精神關懷並重 ,身心照顧兩管其下。無時不刻踐行着 安養院所肩負的傳播佛教傳統文化、慈善理念的功能。

每天早上老居士們起牀

便會來到佛堂內靜心念佛

體會到人生的價值,尋求心靈的淨化

老居士們清早唸佛

臨終關懷

安養院遵照印光大師《臨終三大要》,專門成立了助念和臨終關懷小組,對臨終者組織助念,24小時不中斷。面對病痛難忍的病人,更多地給他們心靈的安慰和精神的支持。盡一切力量,幫助病人在清醒中面對病痛,促使他們以自己的精神力量,安然面對死亡。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規律

安養院致力於讓每位亡者

都能帶着真正的生命尊嚴離開這個世界

帶衆居士助念

這所安養院散發的魅力

不僅讓老居士們真心向往

更是吸引廈門市人大常委會來考察學習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讓我們共同努力

創建和諧社會中的古剎新事

聖堂寺座落於美麗富饒的江南水鄉--陽澄湖畔,始建於梁朝武帝大同二年(563)。

一千五百年間,幾經興衰,明代萬曆三十四年秋由大德居士黃有仁發心募緣,多次修繕,廣增殿宇,整肅寺規,一時香火旺盛,僧侶雲集。

苦於咸豐戰火,寺遭兵戈,寺廢僧散,毀壞殆盡,千年古剎不復存焉!此後,屢有修建,終末恢復舊觀。滄桑變遷,世事更迭,往昔聖堂寺的佛殿、藏經樓、禪房等建築早已片瓦無存,空留古人題寫:“勢慢去漢千尋直,影落煙村四面同!”的眷戀。

1980年改革開放,黨的宗教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由於因緣不就,時隔十八年後(1998)的秋天,地方信教羣衆概嘆邑里寺院久荒,發心申請重建,經原吳縣市人民政府批准。仰仗政府關注,社會贊助,善信財施,未及三載獨具古典園林建築的聖堂寺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僧房等巍然而起。各殿佛像栩栩,相好莊嚴。

2001年6月舉行了“重建聖堂寺落成暨開光儀式” 。上萬餘人參加慶典活動。政府、宗教、佛協等領導作了重要講話,並予以高度讚歎。

2002年12月,經佛協研究,經區宗教局同意,禮請時任佛協會會長心培法師擔任聖堂寺 住持,寺內外一切事宜均由行慈監院全權負責,接管三餘年裏,寺務委員會除完善殿堂莊嚴,建立早晚功課,並且不斷擴大,年年修建,目前常住僧估計三十餘人。爲了更好地弘揚佛教傳統文化,多方位發揮聖堂寺的作用,聖堂寺初步擬定“禪淨雙修,解行相進。以禪門爲方便,以淨土作指歸。”管理宗旨。相信在十方居士的虔誠護法下,師父們朝暮燻修加持下,聖堂寺一定會向健全化方向發展。

現任住持行慈法師帶領兩序僧衆,繼承佛教優良傳統,愛國愛教,和合精進。在完善寺院建設上克服了諸多難題,在把握當前大好因緣的宗教政策上,以 “和諧世界、衆緣和合”的理念,如法如律開展弘法活動,從慈愛到行善,爲和諧社會,和合衆生作出了巨大努力。(本文來源:火種映陽澄 李俊鋒 整理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