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出家

史載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貴妃董鄂氏薨。世祖福臨哀悼殊甚,爲之輟朝者五日。旋即下諭追封爲皇后。董鄂氏僅僅是個貴妃,爲什麼要這樣濫加諡號,並晉封她爲皇后呢?

福臨六歲登基,由叔父攝政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同年,遷都北京。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灤河,福臨提前親政。面對全國出現新的抗清高潮,福臨同大臣經過反覆籌商,決定採取撫重於剿的策略,一方面實行“招降彌亂”的懷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疇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使局勢逐漸好轉,爲日後進攻雲貴,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順治十年(1653年)爲了恢復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帝採納范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十四年(1657年),又積極鼓勵地主、鄉紳招民墾荒。對地方官員制定《墾荒考成則例》,按墾荒實績,分別予以獎懲。同年,編成《賦役全書》頒佈天下。這些措施,使瀕於絕境的農業生產,開始有了轉機。

有的人於是以訛傳訛,說這個妃子是明末人冒闢疆的姬人董小宛,當清軍入關之初,被掠至京師,後入宮,賜姓董鄂氏,跟着又冊立爲貴妃。誰知董氏入宮之後,竟以不壽卒。然世祖之於董貴妃,寵冠六宮,莫與倫比,乃紅顏薄命,惹得世祖終日悶悶不樂,不數月,遂棄皇帝不爲,遁入山西五臺山,削髮披緇,皈依淨土。上述就是順治出家的由來,歷來故老相傳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清世祖福臨好佛,宮中延有木陳、玉琳王秀二禪師,尊禮備至。世祖鈐章有“塵隱道人”、“懶翁”、“癡道人”等稱號,又諭旨對木陳有“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實,誰也否認不了的。

其次要說,世祖死去前幾個月,適值孝獻皇后董鄂氏之喪,世祖哀痛過情,爲世所嘆異。因而就有人認爲世祖是由悼亡而厭世,終於脫離塵網,遁入空門。從此傳爲“萬古鍾情天子”的一段佳話。這是與歷史事實不符合的。不錯,由於世祖好佛,他死前確實有過要求削髮爲僧的念頭。但事實上在他死去的前幾天,只是叫他最寵任的內監吳良輔去憫忠寺(今北京市廣安門內法源寺)削髮,他本人也曾親自前往觀看過。這裏還說明世祖當時並無大病。那麼,世祖是怎樣死的呢?據當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譜》載:“奉召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

張宸《青王周集》亦稱“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爲出痘。”兩人所記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證。這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世祖既死於出痘,那麼,遁入五臺山削髮爲僧的說法,就並不可信了。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崩,終年24歲。廟號世祖,諡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葬於清東陵之孝陵,遺詔傳位第三子玄燁。

本文與圖文無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