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要喝一杯、朋友聚餐要碰一個,中國人的餐桌上總少不了一種飲料——酒。

有一種情意叫感情深一口悶,

有一種朋友叫一年不見先幹三杯。

有一句老話叫做“無酒不成席”,

……

“酒”早已超出了一般意義,形成了獨特的酒文化。

而當喝酒不單單是助興,已經變成情感深淺和工作能力的衡量標準時,很多職場人感慨:“不會喝酒已經沒法在社會混下去了”。

最近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一項研究稱,即使適量飲酒,也有害健康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提醒你酒精對身體的6大危害,並教你如何將傷害降到最低。

受訪專家

北京地壇醫院感染病二科主任 陳志海

北京東直門醫院消化科主任 劉敏

中日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 徐潛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 梅雪

每週攝入酒精不得高於100克

醫學雜誌《柳葉刀》刊登的最新研究結果,成年男性和女性每週攝入酒精不得高於100克。

該研究涉及人羣近60萬人,涵蓋全球19個國家的83項研究,綜合考慮了年齡、吸菸、糖尿病史、教育水平和職業等因素。

報道稱,每週攝入純酒精的上限爲100克,相當於5瓶酒精濃度爲4%的啤酒,或875毫升濃度爲13%的葡萄酒,超過這一劑量就會對人體造成損害。

每週酒精攝入量超過100克,會增加罹患中風和心臟疾病的風險,也會減少飲酒者的壽命。

研究人員表示,超量攝入會縮短壽命。來自劍橋大學的研究小組負責人安吉拉·伍德表示:“這項研究主要告訴我們:如果你喝酒,那麼減少酒精攝入量就可以活得更久,可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酒精對身體的6大傷害

肝臟

第一個受害器官

過量飲酒肝臟“最受傷”,因爲約90%的酒精都在肝臟內代謝。

即便沒有喝醉酒,只要是長期過量飲酒,酒精也會像“沉默殺手”一樣損害你的肝臟:先是酒精性脂肪肝,接着是酒精性肝炎,隨後就是炎症壞死、肝纖維化,最後導致肝硬化,肝臟失去功能。

如果每天攝入80克酒精,一喝就是十幾年,那麼50%都會出現肝硬化。

消化道

可能灼傷消化道黏膜

酒精進入消化道後,會對食管黏膜、胃黏膜和腸黏膜產生化學性灼傷,導致腸功能紊亂、胃出血、胃炎等問題,還會增加肝癌、胰腺癌、食道癌等的患病風險。

喝酒時出現的噁心、嘔吐等症狀,就是酒精在傷害消化系統的表現。

血液

空腹喝酒5分鐘,血液有酒精

如果是空腹飲酒的話,只需要短短5分鐘,血液中就會含有酒精。對於正常人而言,一個健康肝臟1小時僅能分解13.6克酒精(約335毫升啤酒)。

酒精中毒

急性酒精中毒來勢兇猛

北京市朝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梅雪表示,每天都會有急性酒精中毒的患者被送到醫院來,一到週末、節假日,患者人數還會增多。

這些人被送來時都神志不清,心率增加到120甚至更高,部分人處於休克狀態。

急性酒精中毒會有兩個嚴重的併發症:

喝多了嘔吐,會因神志不清導致窒息,輕則肺炎,重則死亡;

引發低血糖昏迷,這也可能是致命的。

慢性病

讓病情更加不可預測

山東省立醫院內分泌科主任趙家軍教授曾率領課題組,研究論證了飲酒是Ⅱ型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糖尿病患者飲酒會導致血糖波動大,增加併發症的風險

著名心血管病專家、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教授表示,酒精對心腦血管的傷害也很大,會導致酒精性心肌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酗酒還是導致心梗、腦梗等突發事故的一大因素。

90%以上的酒精在肝臟代謝,若長期大量飲酒,會導致中毒性肝損害——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硬化。

生殖系統

男女都中槍

酒精會導致男性精子數量減少,致使其不育。還有研究表明,孕婦飲酒生出來的孩子易患“胎兒酒精綜合徵”,甚至能流產、死產、早產、胎兒畸形。

如何把傷害降到最低

如果飲酒無法避免,不如提早了解喝酒的正確做法,最大限度降低酒精對身體的刺激。

選擇低度酒

在同等量下,高度酒對肝臟等器官的損傷要大於低度酒。

喝酒前墊個底

喝酒前要喫富含澱粉和高蛋白的食物墊墊底,但不要喫臘肉、鹹魚等。

溫着喝傷害更小

在燙熱過程中,甲醇、醛、醚類等有機化合物,會隨着溫度升高而揮發掉,同時乙醇也會揮發一些,使酒的濃度稍有降低,減輕傷害。

飲用過程多喝水

喝酒前,很多人會喫解酒藥,對此專家表示,解酒藥只能緩解酒後不適,並不能減少對肝臟的損傷。

在喝酒間隙,不妨多喝白開水,加速酒精從尿液中排出,減少肝臟負擔。

小口喝不易醉

喝酒要慢些,小口喝,一通猛灌不僅易醉,而且對呼吸道、胃等器官的損傷更大。

餐後水果選西瓜

在餐後上果盤時,也許你已喫不下其他東西了,但西瓜可以多喫些,幫助酒精排出。

醉酒喝杯蜂蜜水

倘若喝得不舒服了,甚至醉酒了,可以喝點蜂蜜水、果汁、番茄汁或芹菜汁,或喫點新鮮葡萄。

專家提醒,如果有臉色不好、肝區不適、肚子脹痛等症狀,可能是酒精傷肝的表現,應到醫院及時檢查。▲

本期編輯:王曉晴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