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

鳳凰網財經訊(彭彬)4月24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名譽院長、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何鏡堂在出席2018固安產業新城“藝術+”系列活動啓幕儀式暨“匠心築城——經典建築與城市魅力大師沙龍”時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建築貪大、媚洋、求怪等亂象層出不窮,主要是因爲缺乏文化自信。

何鏡堂認爲,改革開放數十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各行各業突飛猛進,尤其是中國城市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城市建築貪大、媚洋、求怪等亂象層出不窮,究其原因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面對這種激盪的當代中國,要不斷探索創新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的道路尤爲重要。

何鏡堂表示,中華文化傳承五千年、博大精深,是中國賴以延續和發展的根基。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

傳承與創新是文化永恆的主題。傳統是人類應對自然和社會嚴峻考驗過程中積累的寶貴文化財富。任何一個文化的發展都建立在對原有文化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如果離開了傳統,斷絕血脈,就會迷失方向,喪失根本。傳統作爲穩定社會發展和生吞的前提條件,只有不斷創新,才顯示其巨大的生命力。沒有傳統文化是沒有根基的文化,不善於傳承就沒有創新的基礎,離開創新,就會缺乏創新的動力,就會陷入保守和復古。推動文化的發展,基礎是繼承,關鍵是創新。

何鏡堂表示,要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現代建築創作理念,要基於對建築本體、融合環境、彰顯文化和永續發展等多維度綜合考慮建築設計。

在會上,何鏡堂還結合大廠民族宮案例,闡述了“兩觀三性”理論。兩觀指總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三性爲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何鏡堂認爲一個合乎邏輯的設計要從地域中挖掘有益的“基因”,從文化層面深化和提升,與現代的科技和觀念相結合,並從空間的整體觀和時間的可持續觀加以把握,創作出“三性”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

公開資料顯示,何鏡堂是首屆“梁思成建築獎”獲得者,以深圳科學館、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著名設計而享譽海內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