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豐歷任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理論、科技等部主任,《人民日報》編委、經濟部主任,《經濟日報》總編輯等職,40多年來,一直作爲編輯、記者活躍在中國新聞工作第一線。1986年,在擔任《人民日報》經濟部主任的同年,艾丰采訪當時擔任國家經委副主任的朱鎔基同志,這位後來的總理當時是第一次在中央黨報上亮相,在這篇專訪中,報道了朱鎔基重視“宏觀調控”的經濟思想。

原《人民日報》總編輯範敬宜形容艾豐是個“狂妄”的人,因爲艾豐傳記原擬使用的書名是“想總理想的事情”。

一個記者能走多遠?懷念“老報人”艾豐

知名報人艾豐逝世

2019年5月19日,知名報人艾豐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艾豐曾歷任《人民日報》經濟部原主任、編委和《經濟日報》原總編輯。

範敬宜認爲,時下新聞界流行一種說法——“現在的記者太浮躁”。什麼叫“浮躁”?就是缺少大抱負、大眼光,熱中於一些小事、小利、小是、小非。

而他認爲艾豐是有大思路、大眼光、大手筆的記者。

艾豐曾經指出,做好經濟新聞報道,首先要培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其次要圍繞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經濟問題做選題;最後要多參加社會活動,並以“大記者一定是社會活動家”的名言勉勵大家在社會活動中寫出好新聞。

艾豐於1938年生於河北省玉田縣,196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同年分配到《人民日報》工作。

1986年,艾豐擔任《人民日報》經濟部主任。1990年,擔任《人民日報》編委。1996年,任《經濟日報》總編輯。

艾豐歷任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理論、科技等部主任,《人民日報》編委、經濟部主任,《經濟日報》總編輯等職,40多年來,一直作爲編輯、記者活躍在中國新聞工作第一線。

他至少佔有中國新聞界四“首”——首批高級記者、首屆“範長江新聞獎”、首屆“吳玉章獎金”、首屆“全國質量工作卓越領導者”獲得者。

1986年,在擔任《人民日報》經濟部主任的同年,艾丰采訪當時擔任國家經委副主任的朱鎔基同志,這位後來的總理當時是第一次在中央黨報上亮相,在這篇專訪中,報道了朱鎔基重視“宏觀調控”的經濟思想。

艾豐還是一位經濟學者和哲學家,他提出的關於農業產業化、名牌戰略、資本運營等重要觀點,屢爲中央決策層重視和採納。

艾豐致力於新聞學研究,出版了《新聞採訪方法論》、《新聞寫作方法論》、《中國新聞媒介發展大趨勢》,翻譯了美國採訪學著作《新聞報道與寫作》。

他寫作的新聞學入門教程《新聞採訪方法論》獲中國社會科學著作最高獎——首屆“吳玉章獎金”優秀獎,是中國大學新聞系盛行十年不衰的教材。

此外,艾豐還是“中國質量萬里行”第一任組委會主任,策劃、發起了這一對中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延續至今的活動。

範敬宜評價《一個記者能走多遠?—艾豐評傳》時說道:“想總理想的事情”,敢於這樣“夫子自道”,而且能夠真正這樣去實踐的,可能只有艾豐。這正是艾豐的可貴之處、可愛之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