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的物价和收入不太匹配,物价相对收入来说比较高,因此印度市场对效率很不敏感,而对价格很敏感,这也是很多中国企业赴印投资不太成功的一个原因。2019年3月,盘古智库与接力传媒、印中贸易中心(ICTC)、FBN家族企业协会等跨国机构一起,在印度举办了“中印青年企业家峰会”,围绕 “中印产业互补合作”、“企业的社会责任——商业与慈善”及“中印合作中的跨文化领导力”三大主题,与各国主要产业头部企业在印度的负责人及印度本土企业进行了广泛交流,拜访了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经商处专家,共同探讨中印企业合作实务与未来,并前往新德里卫星城古尔冈进行调研,将印度市场的最新情况汇总成本期报告。

中印经贸发展趋势与问题?中资企业该如何在印投资?

中印经贸发展趋势与问题?中资企业该如何在印投资?

中印经贸发展趋势与问题?中资企业该如何在印投资?

中印经贸发展趋势与问题?中资企业该如何在印投资?

执笔人: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魏李萍;盘古智库研究员 杜文睿

目录

中印经贸发展趋势与问题?中资企业该如何在印投资?

中印经贸发展趋势与问题?中资企业该如何在印投资?

中印互为重要邻国,作为世界上唯二的10亿级人口大国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两国人口总和占全球35%,GDP之和占全球20%,中印对彼此、对世界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机会,而其中的关键便是中印产业互补合作。

蕴涵着巨大机遇的地方,自然也是暗流涌动。在印度联邦体制下,由于各邦不同的语言、文化、宗教与利益需求等,导致各邦之间政策不统一,而多党政治则增加了政令朝令夕改的风险,制造业等核心产业发展动力欠缺,在地区差异、官僚习气、宗教特性和民族文化等因素的交织影响下,印度经济就业岗位不足、贫富悬殊巨大、农业农村凋敝、行政效率低下、发展征地困难、财政赤字庞大等问题一度令外国投资者不敢轻易上前。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推行新政后,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放开了外商投资政策,显著地改善了印度营商环境。受此诱人条件的吸引,外国投资者纷纷涌向印度,希望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其中也包括中国企业,这股投资潮使2015和2016年的印度成为了外国直接投资的最大目的地。

2016年9月,由盘古智库易鹏理事长带队的印度调研组在德里、班加罗尔、孟买等地对印度经济、产业与企业经营状况进行了十多天的深入调研,形成了《掘金印度,你准备好了吗?》盘古智库印度“商机”报告,全面而辩证地分析了印度市场的利好因素、印度市场的热门投资领域、中资企业在印现状及面临的具体问题。为进一步推动中印友好交往、促进双边经贸合作,盘古智库随后在2016年10月12日成立了印度研究中心,汇集在中印经贸、政治、法律、军事、文化方面的顶级专家,定期组织双边对话和实地调研,以大量的详实数据与案例,为中国企业家出海印度提供及时准确的资讯与建议。

一晃两年多过去了,中印经贸发展出现了哪些新趋势?又浮现出哪些新问题?我们能从中资企业在印投资的滑铁卢与凯旋门中,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2019年3月,盘古智库与接力传媒、印中贸易中心(ICTC)、FBN家族企业协会等跨国机构一起,在印度举办了“中印青年企业家峰会”,围绕 “中印产业互补合作”、“企业的社会责任——商业与慈善”及“中印合作中的跨文化领导力”三大主题,与各国主要产业头部企业在印度的负责人及印度本土企业进行了广泛交流,拜访了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经商处专家,共同探讨中印企业合作实务与未来,并前往新德里卫星城古尔冈进行调研,将印度市场的最新情况汇总成本期报告。

本报告分为五部分,分别是:印度的政局与中印关系、印度经济基本面、印度营商环境、中印合作重要产业现状概观、中资企业在印投资反思与机遇。

中印经贸发展趋势与问题?中资企业该如何在印投资?

中印经贸发展趋势与问题?中资企业该如何在印投资?

一、中印关系与印度政局

(一)如今的中印关系

中印关系整体上是在摩擦中前进,近几年的摩擦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17年的洞朗事件,在这一事件中,中印双方的政治互信赤字与两国民众对彼此仍旧缺乏了解得到充分暴露。但中印两国是搬不走的邻居,自古交往源远流长,作为如今世界上唯二的10亿级人口大国,两国经济体量分别位于世界二与第六,对经济发展与全球治理来说,两国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只有“龙象共舞”才可能实现1+1=11。而随后的中印关系发展,也印证着中印关系在逐渐走向成熟。

2018年是中印关系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双方高层频繁交往、深入沟通、增强互信、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与疑虑,全面铺开了多层次的双边关系,各领域交流提质增速,在海洋、反恐、贸易、边防、边境、人文等方面的实际合作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18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955亿美元,同比增长13.2%;中国公司在印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截至2017年底,中国对印投资累计超过8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额达47.47亿美元。

2019年是中印两国建交69周年,也是中印两国政府关系、人文交流、经贸与产业合作更上一层的新时机。对于中企来说,如何更准确地认识印度经济的基本面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实现本土化和有效的项目管理,是关系到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

(二)印度政局

印度目前的执政党是印度人民党(印人党),主要支持者为印度教教徒与城镇中产阶级。莫迪担任总理以来,印人党不断壮大。然而,在2018年底的邦议会选举结果中,印人党在中央邦、恰蒂斯加尔邦和拉贾斯坦邦三个原本占据较大优势的重要选区失利,这是对印人党当前政策几大弊端的一个反应:一是其长效经济改革措施未呈现出对市场的明显刺激,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福利低于人们预期;二是没能有效改善贫富差距拉大的现状,招致中下层民众不满;三是莫迪对极端印度教民族主义不加约束,引起了非印度教徒的反感;四是一些地方存对莫迪的个人崇拜动摇了国民志愿团对莫迪的支持。

中印经贸发展趋势与问题?中资企业该如何在印投资?

2019.4.11,印度大选投票正式开始,莫迪与拉胡尔的争夺拉开帷幕

2019年印度大选将在4月11日-5月23日进行,印人党在2019年大选中须与国大党及其竞选联盟竞争。以国大党主席拉胡尔·甘地为首的竞选联盟有可能借政治、经济、社会或宗教矛盾的爆发和执政的印人党的处理不当,给印人党赢得竞选增加不确定因素。目前看来,莫迪和印人党再次赢得2019年大选的可能性较大,但能否赢得超过半数议会席位又是另一个问题。

当前,两国领导人和民众对“中印之间共识多于分歧、合作多于竞争”的认知正越来越清晰,中印关系逐渐走向成熟。本届印度大选的另一位候选人拉胡尔·甘地传承尼赫鲁家族对华政策影响力,看重“务实和共同利益”,考虑到中国投资对印度经济的重大影响,也不会轻易触动中企利益。因此,中国企业家不必过度担心印度大选结果会对中国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印度经济基本面

(一)印度经济的增长动力

1.消费增长和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自然上行

(1)内部原因:居民消费为主体的消费驱动

印度是一个典型的消费驱动国家。看GDP构成,消费对经济贡献能到70%。消费来自于人口结构自然的变化带动的消费提升。印度人口基数大,其中65%以上在35岁以下,每年都有大量人口进入适龄的消费群体,印度的消费市场在未来很多年内都将持续扩大和升级,推动印度经济保持良好的自然增速。但再过三十年,印度经济的增速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降。

(2)外部原因:近年来外部环境较为宽松

印度近年来经济指标上行的外部原因是印度对外贸易和对外资依存度较低,以及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连年下降。

现在可能看到的最大的外部冲击是国际原油价格。印度与我国很像,石油基本上靠进口,且印度新能源开发水平过低。还有就是国际货币的问题,美联储回归货币正常化的问题,这对印度产生一些冲击。印度出口一直不是很景气,依靠吸收外资,过去几年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一旦外部整体环境变化,吸收外资会受到影响。不过除了原油价格会影响消费的根本,外资的引入更多只是对投资和消费产品升级的影响,并不对经济增速产生根本性影响,因其经济增速的稳定性,可对印度经济增长保持谨慎而乐观的态度。

2.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

印人党由一些大资本支持,主张自由经济,放松监管,允许搞市场自由竞争,崇尚小政府,对营商环境提升有天然的动力。与之相对,以前国大党执政时主要搞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跟美国民主党代表绝大多数的态度相似。

(1)公共部门的投资增长

2016年11月币改之后营商环境波动很大,前两年印度的私人投资几乎陷入停滞,而印度政府对公共部门的投资支出则增长明显,尤其是制造业中汽车、通信、制药、化学制品的指数有了明显提升。

(2)莫迪稳健布局,印度经济后发空间明显

莫迪执政5年来,大刀阔斧地推出了“印度制造”“数字印度”“智慧城市”“清洁印度”“季风计划”“环印工业走廊”“废钞令” 、统一商品服务税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举措,表明莫迪有着坚定的政治决心,在经济方面有着非常清晰的施政路线。他沉稳布局,尚未真刀真枪地对经济采取刺激措施,其力量主要放在提升市场的友好度之上,降低政府干预,采取这种方式来提升整体的营商水平。

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瞄准的是长期制约印度经济发展却让历届政府顾虑重重的根本性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为印度经济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正因如此,过去四年里,印度经济表现并不像外界预期的那么好。

如果莫迪能在2019年大选中连任并获得超过半数议会席位,印度经济在未来四年里很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不排除进入一个爆发期。

中印经贸发展趋势与问题?中资企业该如何在印投资?

莫迪宣传“清洁印度”现场

(二)经济增长的阻力与风险

2014年至2018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7.4%、8%、7.1%、6.7%和7.4%,年均增速达到7.3%,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发展最快的国家。然而,印度经济增长的漂亮数据,并没有带有多少就业增长,印度平民在日常生活中鲜有体会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成为国大党抨击印人党政策的重要理由。

印度统计局数据显示,印度经济增长受到消费者支出疲弱、汽车销售低迷以及农业和制造业增长疲弱的制约,2018年四季度消费者支出增长放缓至8.4%,而前一季修正后为9.9%。

印度经济增长受限,主要受制自于土地、劳工、税收三方面因素。印度重服务、轻制造的既有经济结构一时难以扭转,能源、道路、铁路、公路、港口和通信等较为薄弱的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政府干预管制仍然繁多、行政效率相对低下以及民营外商准入条件苛刻,导致印度制造业长期徘徊不前。

1.土地

印度土地私有制决定了外资企业在印度拿地难的普遍情况。莫迪执政后,计划在印度各个邦试行政府征地,获绝大多数票通过。现如今在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逐步实行。

2.劳工

印度每年需要新创造1000万至1200万就业岗位满足需求,而迄今印度约有30%、大概2.5亿的青年人口属于未就业、未受教育、未受培训的“三非”人口。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使机器和软件可进行更多IT辅助工作和后台任务,而这些正是过去美欧公司鉴于用工成本优势外包给印度的。这种趋势已迫使印度多家IT企业大幅裁员,由自动化和智能化引发的“白领”下岗冲击波在印度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在巨大的存量仍待消化的同时,2050年新就业人数还可能将增加2.8亿,政府的压力可谓山大。

扩大就业离不开搞活经济,刺激投资。但长期以来,印度的《工会法》和《工业纠纷法》极大抑制了企业活力,再投资难以发展壮大。今年年初,莫迪政府为此出台改革措施,修订《工会法》,试图给予私营业主更多用工自主权,并将部分公共部门私有化,以期提升经济活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此举却引发近2亿民众参与的全国性大罢工,让莫迪深陷舆论漩涡。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好“兼顾公平与效率”这一世界级难题,印度未来之路难言轻松。

3.税收

2018年政府面临的新问题是GST的收入太低,政府支出能力受限。印度政府举债能力受限的很大原因由2003年正式通过的FRBM法案(Fiscal Responsibility and Bargain Management)造成,它是印度整体财政的框架,莫迪2014年执政的时候对它作出了承诺。它把政府的税收能力框住了,导致政府投资能力受限。

想突破这个框架很难,每年反对党都就这个问题进行攻击。目前只能指望GST税收上涨。现在印度政府一方面GST征收,另一方面促进国企从部分非垄断性行业退出,但退出要看政府有多大的决心。2018年因政府要价过高退出状况不是很理想,未来要价一旦下降将有很大资金空间。相信在这样的变化后,印度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会有更大的动力。

4.通胀、降息与金融市场

由于国内外经济放缓、通胀压力温和,以及大选近在眼前,印度国家储备银行在4月4日结束的双月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再度将回购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6%,这是今年以来印度央行第二次降息。出于对经济进一步放缓的担忧,本土和外国企业信心缺乏,开始控制投资,新项目总值已从去年二季度的3.12万亿卢比跌至今年一季度的1.99万亿卢比。

印度孟买指数(BSE SENSEX)十几年来持续上涨,特别是近五年来,孟买股指由莫迪就职之初的24374点攀升至当前38024点,上涨了56%。但实际上,印度股票并不便宜,企业业绩增长预期也并不明朗。高科技类的股价低,而估值高的企业业绩不好,印度优质上市公司路演常有被低看的情况,股民认为其股价偏高。说明印度金融股市存在泡沫,缺乏支持股指向上增长的动力不足,2019年第一季度内股市交高点已经回落近10%。不过印度股市波动对经济的风险不会很大,因为印度股市的投资结构与美国相似,散户很少,高端人群在其中进行机会投资,基本上是机构投资者,持股稳定性比较高。

三、印度营商环境

五年来,“莫迪经济学”主导下的印度政府,以优化劳动力、资本、资源、技术和制度等增长要素的方式,打破常规,强力改革,释放潜能,提高了印度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能力,提升了印度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可见度。

(一)政府办事效率明显提升,腐败、索贿情况有所好转,GST税改初见成效

随着印度对外开放力度加大,行政审批手续的明显简化,外国直接投资快速增长,2015年和2016年连续成为获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在2018年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调查中,印度名次上升了23位,在190个国家中排到历史最高的第77位。而根据一些在印中国企业的反馈,莫迪执政的四年期间,相关机构中的腐败、索贿情况确实有所好转。

自从2017年7月份印度推行GST以来,印度税制相对统一,目前根据不同的商品和服务,税率分别为5%、12%、18%、28%,但大部分都是18%。通过银行的资金都需要缴纳GST,为了保证利润率,企业就必须提高销售价格,不利于开发市场。同时,物流、货物运输受GST的限制。只要是货值超过50000卢比的,都必须要开发票才能运输,如若违规偷税被查到的话,就要面临罚款。

总的来说,GST税改实施之后,大中型的企业的税赋有所下降,通常来说是一到两个点,而小型企业的感受并不明显。

中印经贸发展趋势与问题?中资企业该如何在印投资?

莫迪实行GST税改已初见成效

(二)外商投资风险

1.“人口红利”陷阱

从理论上看,印度的人口红利确实有优势,但目前这种优势并没有理论上那么突出。综合评估算下来,目前印度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较弱。印度所谓的“人口红利”,更多地体现在人口大国消费层面上对经济的自然拉动作用,而非投资层面上的人力成本低廉。

中印经贸发展趋势与问题?中资企业该如何在印投资?

印度人口红利一直被外界所看好

(1)印度可用劳动力数量或不足5亿

印度的社会劳动参与率是非常低的,从比例上30%—40%人口可以进行劳动,可用劳动数量很少,或不足5亿,不到中国可用劳动力人口的2/3。

(2)印度人力资源的效率工资并不低

印度的人口从数字上来看确实貌似红利,其35岁以下的人超过人口的65%,而其工资水平又相对较低,因此乍一看人力成本似乎很低。然而在工作质量和效率方面,往往3个印度员工才能与一个中国员工的工作水平等同,从效率工资上看并不划算。

据访谈过的几家在印机构反映,对印度员工的管理需要规范化、制度化并且在平日的工作中就严格贯彻执行,以保证较高的生产效率,避免出现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工人集体抗议事件发生。

(3)印度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性不高

印度的行政区划主要以民族和语言来划分,每个邦——尤其是印度南部各邦,有自己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传承,相互之间对人力资源跨邦流动比较排斥。例如,马哈拉施特拉邦经济比较发达,海尔、美的在该邦孟买、浦那等经济中心城市设有工厂,这些城市的生活成本、人力成本等各方面都比较高,但如果为了降低成本而从其他邦招一些工人过来,会受到马邦工会的抵制。这说明印度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其实比较受限。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可以流动,但这种流动会给企业生产和管理造成负面影响,因为毕竟还需在当地进行生产经营,当地政府以解决本地就业率为优先,会对雇佣其他邦工人提出质疑甚至不满。这种人力资源流动受限进一步使印度“人口红利”受限。

(4)企业需支付的人力资本逐年增加

在印度的中资企业,员工的成本增速压力很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印度本土员工跳槽较为频繁,外资企业的薪资水平普遍比本土企业高,印度员工对外企的薪资水平也有着更高的期待。

第二,中资企业为了进入印度市场并且更快地实现本土化,往往会收购印度企业,所以必须接收它的员工。

第三,印度劳工制度对劳工的保护非常严格。《工会法》过去规定7人以上成立工会,2001年后将成立工会人数提升至100人;印度员工不能随意裁退,《工业纠纷法》规定人数在100人以上的企业如要解雇员工必须向劳动部门汇报,而劳动部分几乎不会对此进行批准。同时,对资深员工要签长期合同,并且要保证工资的增速高于通胀水平。此外,100人以上的企业宣布破产也需要向劳动部门申请。

以收购方式进入印度市场的中资企业,承担着日益沉重的员工成本包袱,企业经营五六年后,利润就变得十分微薄。很多企业在这边只有市场,没有利润,收益大部分用来养印度员工。这是印度目前的劳动法带来的问题。考虑到劳工待遇与选票关联甚大,印度政府迟迟未对现有劳工法律进行彻底统一的修订。因此,新进入企业比经营几年的企业有优势,就是在于劳工方面负担轻。很多劳动密集产业采取劳务外包的方式,但却也需要面对由此所带来的经营稳定性差的问题。企业必须在经营稳定性和企业盈利之间做取舍,经营的过程也就是在此间寻找平衡的过程。

不过,莫迪2016年正式实行的新《破产法》,解决了很多私营企业不良“借贷文化”的问题,对于印度经济的活力释放很有利。

2.土地之困

在印度,土地私有化导致土地收购与开发困难重重,是令所有国家投资者头疼的问题,包括印度本土开发商。

3.政府许诺的投资返还、补贴款不到位

印度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各个邦设定了40%-60%的投资返还。但实际上在企业落户之后,投资返还迟迟未能到位的情况非常普遍。但是企业担心不按合同继续追加投资就会因为违约而拿不到政府补偿款,同时由于工程的推进、工人数量不断增加,处在很尴尬的位置。企业不仅没的利润,而且需要承担长期亏损,连正常的经营都难以为续。

4.工程账款普遍拖欠

市场调查显示,在印投资的中资企业EPC工程项目投入不菲,然而10%的工程尾款却常常难以按时收取。资深经济师建议,中资企业在前期报价过程中,需要对此类情况进行充分评估,适当调整工程预付款金额。另外,需提前预防放账风险,想好解决方案。

5.印度消费者对价格很敏感

印度的物价和收入不太匹配,物价相对收入来说比较高,因此印度市场对效率很不敏感,而对价格很敏感,这也是很多中国企业赴印投资不太成功的一个原因。国内工程企业招投标时,按照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标准来进行,但是印度客户对标准需求低,优先考虑更低廉的价格,对项目寿命要求低。但中方企业从保证海外承包品质和品牌口碑的角度考虑,并不能随意降级标准,很多企业拿国内标准套印度市场,必然水土不服。

6.文化差异导致成本增加

由于在文化上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印度被称为“人种、宗族、宗教、语言的博物馆”。进入印度的外国投资者,不仅需要将印度作为整体来考虑与其自身文化的差异,还需要充分考虑印度各地的文化多元带来的市场分割与文化隔阂。

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和英语,但英语普及率其实并不高,说英语者仅占总人口的27-28%,各地都有当地语言,如印度北方主要讲印地语,中部以孟买为首府的马哈拉施特拉邦讲马拉提语,莫迪的家乡——位于印度西北的古吉拉特邦讲古吉拉特语,印度半岛最南部的泰米尔那杜邦讲泰米尔语等等。为了满足各地居民的观影需求,印度各地都有地方语言电影制片厂,字幕统一用官方语言印地语来标注。如果不配字幕,莫迪发表电视演讲的时候全国甚至会有近半数的人听不懂。同时,印度各邦的优惠政策各不相同。以上两方面原因导致企业在产品推广的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市场调研和拓展开支,依据各地消费者特点和政策,有针对性地设计方案和投放广告,这也增加了企业的营销成本。

四、中印产业合作情况概览

在制造业方面,中印之间以垂直分工为主,一些行业具有水平分工的基础,在电子工业、重工业、制药业等领域具有较大合作空间;在服务业方面,中印之间互有优势,在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等新兴经济领域具有较强的互学互鉴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印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较多务实合作机会;同时,在大气污染防治、污水处理等诸多领域也有交流发展的空间。

(一)制造业

2018年,印度的GDP主要来自服务业(61.5%),工业占23%,农业占约15%,制造业占比低,但它又是经济强国的基石。因此,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水平,印度政府制定了“印度制造”计划以及一系列改善营商环境措施,计划在2022年将制造业在GDP中占比提升至25%。近5年来印度制造业发展明显提速,2014年至2018年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6%、10.2%、8.9%、9.1%和6.9%。中印两国企业可相机而动,开展互补合作。

全球领先的缝纫机及家用品经销商在印分公司——美国胜家(印度)有限公司主席夏尔马(P. N. Sharma)曾表示,所在行业中很多企业与中国企业有多年合作交流,如今中国是印最大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引领了外国对印的直接投资,印度十分欢迎,这将从根本上有利于中印经贸关系发展。胜家(印度)属制造业公司,已与中国企业开展稳定合作,最初是通过中国企业获取原料,如今计划与中国同行在印度本土进行深入合作。这对中企来说意味着广袤的市场与巨大的商机,对印度来说意味着制造业GDP的提升与就业的增加,双方互补共赢。合作进行高科技创新研发将有利于提升中印产业互补合作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中印经贸发展趋势与问题?中资企业该如何在印投资?

上图为分别为2012—2019财年印度制造业估计生产总值、2000年—2018年外商直接投资变化情况、制造业发展主要趋势、国家政策。图表来源于IBEF网站。

1.低端制造业

印度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是个广阔的“下沉市场”,对于收入和支出能力有限而又人口数目庞大的低端消费人群来说,海尔生产的单开门冰箱以及双筒洗衣机在印度就很有市场。印度本土企业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开始在农业方面小试牛刀。据《智能农报》(SMART AGRIPOST)报道,2019年4月,印度汽车品牌马恒达(Mahindra)瞄准农用车市场,成为第一个推出300万辆拖拉机的本土品牌。

2.高端制造业

在高端制造业方面,一些中国企业与印度公司已有充分合作经验。据三一重工(印度)私人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大成介绍,三一重工在印度市场耕耘已逾13年,在印度设有多家研发中心与生产中心,本土化、市场需求与研发是其发展的三大关键词。三一重工在印度几乎实现了100%的本土化,所有高管基本上都是印度人;此外,还需切实懂得当地市场需求以便改进产品;第三,要扎根目标市场,需有长远眼光,进行本土化的新产品研发。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改性塑料生产企业,也是全球改性塑料品种最为齐全的企业之一,主营高性能改性塑料研发、生产和销售。其印度分公司总经理柏金根表示,金发科技相信未来10到20年间印度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在2010年进入印度市场,至今花费了八年时间进行投资,目前已经成为印度最大的塑料供应商。根据金发科技多年的经验,经营跨文化领导力需要建立并依赖本土团队,全球化落地离不开本土化,所以要运用本土团队进入印度市场,同时要给团队提供充满自由、自信的环境,并为团队进行规划。

(二)能源与节能环保

1.电力工程

(1) 印度电价水平很低,商业用电(108kVA以下负载)在10KW以内每度7.9卢比,并收取每月每千瓦100卢比的固定费用,10KW-100KW之间每度7.6卢比,并收取每月每千瓦115卢比的固定费用,100KW以上每度8.9卢比,并收取每月每千瓦150卢比的固定费用。工业用电在10KW以内每度7.6卢比,并收取每月每千瓦80卢比的固定费用,10KW-100KW之间每度7卢比,并收取每月每千瓦90卢比的固定费用,100KW以上每度8.5卢比,并收取每月每千瓦150卢比的固定费用。

(2) 印度的电价倒挂,而电价与民生、民意、选票直接挂钩,无法有效上调,导致印度大的火电企业入不敷出。发电企业从经营角度考虑,购置环保或脱硫设备必须依靠政府支持。但是印度政府近几年实行的税制改革,相关税收情况比预计的差,导致政府财力进一步萎缩。印度政府虽然有意愿做环保设施的提升,但是能力有限。需求行业的企业经营状况不理想,所以没有能力支付环保改造设备的应用。

(3) 光伏产业基本靠政府补贴,因为光伏发电的成本并没有很大优势。莫迪上台后印度政府有意发展光伏产业,但印度对中资企业在印度电力领域的投资持谨慎态度,特别是输变电行业的投资与合作的议案,目前多数合作局限于设备的进口与印度反倾销政策的制约,而且光伏产能已近饱和。印度电力问题不在于电力生产,而是特高压、超长距离传输损耗率过高。即使光伏企业真的强行进入印度,利润也不能保证。而基于印度目前的电力行业发展水平,其对超净电力的需求很小。

中印经贸发展趋势与问题?中资企业该如何在印投资?

2.电厂环保改造

印度火电行业的燃煤烟气处理是治理雾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如果给印度电厂拿的政策补偿款到不了位,那么电厂的环保改造就存在巨大的投资风险。

目前印度国家火电公司(NTPC)、印度国家电网(Power Grid Corporation of India)的环保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如若电价倒挂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政策无法增加电力收入的问题,自然也不可能及时给印度电厂发放政策补偿款。目前,中国电厂环保改造企业只能接到印度私营电厂订单。

3.清洁能源

有环保企业试水印度垃圾发电市场后发现,他们遇到的问题是当地政府能否将废物集中起来提供给他们。主要困难一是补贴不到位,二是垃圾供应量没有保障。垃圾发电、分布式清洁能源需要企业对垃圾的收集进行持续的前期投入。

印度有很多的农村没有通气,很多家庭把牛粪收集起来作为燃料,这也限制了环保企业的集约经营。印度农民的收入非常低,全年人均可支配现金只有两千多卢比,分布式清洁能源的设备一般需要数几百元人民币,对于他们来说无法承担。

(三)商品零售业

1.电商

印度新的电商法于2019年2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规定“电子商务公司不能通过其占有股权的公司平台销售产品,或促使卖家在其平台上独家销售产品”。由于这一法案的限制,同时受印度电商极低客单价的价格压制,印度电商销售额将在2022年之前减少452亿美元,中国电商企业出海需要谨慎地选择产品内容和经营模式。

2.线下零售

印度零售业近十年来一直保持7.82%的复合增长率稳定增长,是全球零售行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英国科尔尼咨询公司(ATKearney)报告《2017年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GRDI)》,印度因为近年来零售业高速的发展和低市场占有率,成为零售投资方面评分最高的国家。预计在未来零售业发展速度将继续提速,预计到2020年,零售业市场规模将从2017年的6800亿美元增长到11000亿美元。

印度的零售业主要由小零售店的组成,占印度零售市场的93%,印度有超过1500万家本土小店。这些商店的规模通常较小,销售从当地批发商批发来的货物;超市、大型商店和连锁店仅占印度零售市场的7%,市场高度离散。印度政府从增加就业率的角度考虑,短期内将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抑制大规模零售商对本土小店的冲击。

针对基层人群的零售业务往往利润微薄,综合消费能力和市场营销难度来考虑,中上层人群和当地新兴企业是零售业的理想客户。名创优品是中国入驻印度零售业中营利状况较好的企业,由于瞄准印度新兴的中高端人群做精准营销,已经在印度开设了100家门店。

(四)生物医药

中国人对印度医药行业的普遍关注是从《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开始的,民众对印度药的概念停留在抗癌药。实际上,两国间的医药合作以常规药、原料药为主,大量印度仿制药甚至欧美原研药进入中国都是需要时间的。

许多印度药企希望进入中国市场,但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市并非易事。一方面,抗癌药问题十分敏感,中国在抗癌药的审批方面有着严格的程序,不仅印度的抗癌药进入中国市场难,甚至欧美的大量原研药进入中国都需要时间。另一方面,中国因中国的化工体系非常健全,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印度药企产品所需原料药高度依赖中国,目前,中印之间每年的药品进出口是50亿美元,但其中47亿是中国出口到印度,95%是原料药。因此,印度普通药物药企进入中国或将面临一片红海。

中印经贸发展趋势与问题?中资企业该如何在印投资?

上图分别为2015—2017年印度医药行业收入、2017年医药市场主要组成部分、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图表来源于IBEF网站。

(五)职业教育

印度人口财富结构属哑铃型,富裕人口和基层贫困人群占多数,因此针对印度中产阶层的在线教育市场空间有限。针对基层人群的在线教育难度也很大,例如抖音目前在印度很火,但在印度受众群体主要为广大基层民众,该群体没有余钱去消费,因此流量很难转化为收益。同理,在印度做在线教育平台也很难以广大基层群体为受众,这是一个矛盾。

印度职业教育产业的商机不在于对白领的深造培训,而在于对蓝领工人的培训。目前,印度工人的职业技能水平很低,8-15天的职业技能培训将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技术人才,比如建筑工人、开车、电气焊等,培育熟练工是迫切发展制造业的印度所急需的。

(六)手游虚拟市场

随着印度手机业务和移动通信网络市场的发展,腾讯等一些公司开始布局手游虚拟市场。目前,印度所有的电信运营商几乎都是亏损经营。由于用户的价格敏感性大,没有品牌忠诚度,因此无法提高售价。印度在手游上消费的转化率则更小,基本上还在以免费产品提高用户使用率的阶段。比如《刺激战场》游戏非常火,一旦收费,用户就会转向其他游戏。互联网企业在印度有流量无收益转化,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七)智能手机

在印度从事手机行业投资的中国企业有小米、Vivo、Oppo等,其中小米较好地实现了盈利,与它的进入时机、营销方式和投资方式有关。

小米进行印度市场适逢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换的特殊阶段。其投资模式是轻资产。印度对小米的态度类似于早些年中国对苹果的态度。

小米的营销方式是针对印度市场用户而设计的。切入印度市场是发现印度中产阶级身上有很大工程师的情怀,它在班加罗尔和南方一些城市做IT社区的用户培养。同时,小米对印度人的价格敏感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小米的实体店里,超过一千元的手机很少。红米卖得最好,物美价廉。小米在营销上,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塑造成印度企业。它的高层几乎全是印度人,所以成功运用印度的营销模式,很快抓住了印度人心理。而Vivo、Oppo虽然做的也不错,但套用的是国内的销售模式。

中印经贸发展趋势与问题?中资企业该如何在印投资?

小米目前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最高、盈利状况最好

(八)文化产业

1.电影

近些年,印度电影在传统特色的音乐歌舞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国际化过程中本土生活与文化变革的元素和引发共鸣的精神内核,因此在中国市场的接受度大幅提升。2018年在中国上映的印度电影有10部,票房将近3亿美元;同年,中国的电影票房总和超过了100亿美元,银幕数量达到近6万。印度也拥有广阔的电影市场,中印两国在电影等文化产业上拥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中印经贸发展趋势与问题?中资企业该如何在印投资?

两部在中国火爆的印度电影:《起跑线》《摔跤吧爸爸》

2.手工艺品

印度文创商店Delhi Bazaar是印度最有名的本土文创产品销售商之一,其中CRAFT HOUSE系列以其精美大气、具有浓郁印度特色的手工艺品而闻名。印度青年创业者在古尔冈创办了电商平台“印度手工之家”(The India Craft House,简称TICH),采用自营的模式,推出了家居用品、企业礼品和女性配饰等100多个品类的手工艺品,如披肩、珠宝和包包等,成为印度出口电商的典型代表。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电商平台和网络,可以选择双方市场敏感度高且有盈利空间的产品进行广泛合作。

五、中资企业在印度投资反思与机遇

为切实促进双边互补合作,学习彼此语言文化、增加实地调研考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食人花”还是“伊甸园”

有人说,印度市场就像一朵食人花,看似美丽,实际上吃人不吐骨头。也有人说,印度是做新兴市场投资的伊甸园,结果无数,可采摘之。其实,印度市场既不是食人花,也不是伊甸园,它只是世界上最复杂也最有发展前景的市场之一。

以中企在印投资建设产业园为例。中国中大型企业出海印度,通常会入驻印度本土的商业、工业、交通中心。同时,也会希望拿到大的地块、设立产业园区,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

特变电工(印度)绿色能源产业园和海尔家电工业园运营得都很不错。美的、Vivo、Oppo也在印度成功地拿地设厂。而万达、华夏幸福、碧桂园在印度拿地受阻,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是做产业园区项目在地块征用、前期投入、所需政策支持等方面综合难度较大,需要前期做好大量的踏实稳健的工作,另一方面中企融资成本普遍比欧美和日本等国的成本高,总投资金额巨大,在国内层面集团内部通过项目风险评估的难度大。

中国企业在印度设立产业园区的过程中,需要对征地、环评程序和建设工期进度有正确预期,因为通常要比在国内慢很多。在印度做的比较好的是日本企业,通常会花三五年甚至十年时间去拿地并建设。2017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印,与莫迪签署了从古吉拉特邦到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高铁项目,然而即便是两国政府间的项目合作,征地依然非常困难,几乎陷入停滞,原本预计2022年建成的项目如今在时限内几乎不太可能实现。

(二)给中企在印发展的建议

1.加强对彼此的认知与态度

中印作为两大世界新兴经济体,出于保持稳定发展的渴望,长久以来一直在探索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的方式。但中印民众和企业对彼此的认知普遍还处在朦胧和片面的阶段,因此扩大交流沟通,建立对印度产业、市场、文化、民俗的客观认知并赴印实地考察就成为了中资企业赴印投资所必须完成的前期功课。

2.找到准确进入方式

首先,企业需要准确把握印度市场的需求,做好细致的市场分析和目标客户画像。很多在印投资企业都注意到印度人对板球的热衷,因此无论是现代传媒还是传统零售业,都在板球赛事周边汇集了大量的资源投入,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

其次,充分理解印度在劳工、土地、税收方面的现状和大趋势,及时更新相关行业政策走向,及时把握市场发展方向与商机。

再次,在印度市场深耕,不仅需要做好长期投资与亏损的打算,还需要找到有效的收益转化模式。

3.塑造国际化企业文化与品牌

需要注重培养企业的跨文化领导力。跨文化领导力是全球化时代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必须要素,跨国企业团队成员在文化、习俗、思维模式及处事方式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因此在中印企业合作的跨文化领导力方面,中国企业家在进行决策、沟通、市场运营和企业管理等实务工作时需具备对中印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尊重与包容,不拘泥于文化与国家边界,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全面地展现和推广国际化的企业文化价值理念。

4.制定长期发展战略

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需向日本企业学习,印度市场情况复杂,土地、劳工与税收更是外企进入印度市场所不可避免的“三座大山”。很多外企在进入印度市场后,因短期内处于亏损状态,便选择止损退出。但日本企业往往在印度市场耕耘颇深,在面对“三座大山”时,日本企业也做好了长期攻克的规划,这都是为了长远利益考虑。

中印经贸发展趋势与问题?中资企业该如何在印投资?

投资印度初创企业的日本公司

印度是除中国外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如今莫迪利用GST统一其全国税务初显成效,土地改革也在缓慢进行,营商便利度与其国家竞争力的大幅提升等等都使印度经济发展与经贸环境改善长远可期。因此制定长期战略或是更适合中企进入印度市场发展的思路。■

中印经贸发展趋势与问题?中资企业该如何在印投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