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的物價和收入不太匹配,物價相對收入來說比較高,因此印度市場對效率很不敏感,而對價格很敏感,這也是很多中國企業赴印投資不太成功的一個原因。2019年3月,盤古智庫與接力傳媒、印中貿易中心(ICTC)、FBN家族企業協會等跨國機構一起,在印度舉辦了“中印青年企業家峯會”,圍繞 “中印產業互補合作”、“企業的社會責任——商業與慈善”及“中印合作中的跨文化領導力”三大主題,與各國主要產業頭部企業在印度的負責人及印度本土企業進行了廣泛交流,拜訪了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經商處專家,共同探討中印企業合作實務與未來,並前往新德里衛星城古爾岡進行調研,將印度市場的最新情況彙總成本期報告。

中印經貿發展趨勢與問題?中資企業該如何在印投資?

中印經貿發展趨勢與問題?中資企業該如何在印投資?

中印經貿發展趨勢與問題?中資企業該如何在印投資?

中印經貿發展趨勢與問題?中資企業該如何在印投資?

執筆人: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 魏李萍;盤古智庫研究員 杜文睿

目錄

中印經貿發展趨勢與問題?中資企業該如何在印投資?

中印經貿發展趨勢與問題?中資企業該如何在印投資?

中印互爲重要鄰國,作爲世界上唯二的10億級人口大國和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兩國人口總和佔全球35%,GDP之和佔全球20%,中印對彼此、對世界來說都意味着巨大的發展潛力與機會,而其中的關鍵便是中印產業互補合作。

蘊涵着巨大機遇的地方,自然也是暗流湧動。在印度聯邦體制下,由於各邦不同的語言、文化、宗教與利益需求等,導致各邦之間政策不統一,而多黨政治則增加了政令朝令夕改的風險,製造業等核心產業發展動力欠缺,在地區差異、官僚習氣、宗教特性和民族文化等因素的交織影響下,印度經濟就業崗位不足、貧富懸殊巨大、農業農村凋敝、行政效率低下、發展徵地困難、財政赤字龐大等問題一度令外國投資者不敢輕易上前。2014年印度總理莫迪推行新政後,通過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放開了外商投資政策,顯著地改善了印度營商環境。受此誘人條件的吸引,外國投資者紛紛湧向印度,希望在這個龐大的市場中佔得一席之地,其中也包括中國企業,這股投資潮使2015和2016年的印度成爲了外國直接投資的最大目的地。

2016年9月,由盤古智庫易鵬理事長帶隊的印度調研組在德里、班加羅爾、孟買等地對印度經濟、產業與企業經營狀況進行了十多天的深入調研,形成了《掘金印度,你準備好了嗎?》盤古智庫印度“商機”報告,全面而辯證地分析了印度市場的利好因素、印度市場的熱門投資領域、中資企業在印現狀及面臨的具體問題。爲進一步推動中印友好交往、促進雙邊經貿合作,盤古智庫隨後在2016年10月12日成立了印度研究中心,彙集在中印經貿、政治、法律、軍事、文化方面的頂級專家,定期組織雙邊對話和實地調研,以大量的詳實數據與案例,爲中國企業家出海印度提供及時準確的資訊與建議。

一晃兩年多過去了,中印經貿發展出現了哪些新趨勢?又浮現出哪些新問題?我們能從中資企業在印投資的滑鐵盧與凱旋門中,獲得哪些重要信息?

2019年3月,盤古智庫與接力傳媒、印中貿易中心(ICTC)、FBN家族企業協會等跨國機構一起,在印度舉辦了“中印青年企業家峯會”,圍繞 “中印產業互補合作”、“企業的社會責任——商業與慈善”及“中印合作中的跨文化領導力”三大主題,與各國主要產業頭部企業在印度的負責人及印度本土企業進行了廣泛交流,拜訪了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經商處專家,共同探討中印企業合作實務與未來,並前往新德里衛星城古爾岡進行調研,將印度市場的最新情況彙總成本期報告。

本報告分爲五部分,分別是:印度的政局與中印關係、印度經濟基本面、印度營商環境、中印合作重要產業現狀概觀、中資企業在印投資反思與機遇。

中印經貿發展趨勢與問題?中資企業該如何在印投資?

中印經貿發展趨勢與問題?中資企業該如何在印投資?

一、中印關係與印度政局

(一)如今的中印關係

中印關係整體上是在摩擦中前進,近幾年的摩擦比較有代表性的是2017年的洞朗事件,在這一事件中,中印雙方的政治互信赤字與兩國民衆對彼此仍舊缺乏瞭解得到充分暴露。但中印兩國是搬不走的鄰居,自古交往源遠流長,作爲如今世界上唯二的10億級人口大國,兩國經濟體量分別位於世界二與第六,對經濟發展與全球治理來說,兩國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只有“龍象共舞”纔可能實現1+1=11。而隨後的中印關係發展,也印證着中印關係在逐漸走向成熟。

2018年是中印關係發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雙方高層頻繁交往、深入溝通、增強互信、充分考慮對方的利益與疑慮,全面鋪開了多層次的雙邊關係,各領域交流提質增速,在海洋、反恐、貿易、邊防、邊境、人文等方面的實際合作進入快速發展軌道。2018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達到955億美元,同比增長13.2%;中國公司在印創造了近20萬個就業崗位;截至2017年底,中國對印投資累計超過80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額達47.47億美元。

2019年是中印兩國建交69週年,也是中印兩國政府關係、人文交流、經貿與產業合作更上一層的新時機。對於中企來說,如何更準確地認識印度經濟的基本面和相關產業的發展狀況、如何實現本土化和有效的項目管理,是關係到投資成敗的關鍵因素。

(二)印度政局

印度目前的執政黨是印度人民黨(印人黨),主要支持者爲印度教教徒與城鎮中產階級。莫迪擔任總理以來,印人黨不斷壯大。然而,在2018年底的邦議會選舉結果中,印人黨在中央邦、恰蒂斯加爾邦和拉賈斯坦邦三個原本佔據較大優勢的重要選區失利,這是對印人黨當前政策幾大弊端的一個反應:一是其長效經濟改革措施未呈現出對市場的明顯刺激,經濟增長帶來的社會福利低於人們預期;二是沒能有效改善貧富差距拉大的現狀,招致中下層民衆不滿;三是莫迪對極端印度教民族主義不加約束,引起了非印度教徒的反感;四是一些地方存對莫迪的個人崇拜動搖了國民志願團對莫迪的支持。

中印經貿發展趨勢與問題?中資企業該如何在印投資?

2019.4.11,印度大選投票正式開始,莫迪與拉胡爾的爭奪拉開帷幕

2019年印度大選將在4月11日-5月23日進行,印人黨在2019年大選中須與國大黨及其競選聯盟競爭。以國大黨主席拉胡爾·甘地爲首的競選聯盟有可能借政治、經濟、社會或宗教矛盾的爆發和執政的印人黨的處理不當,給印人黨贏得競選增加不確定因素。目前看來,莫迪和印人黨再次贏得2019年大選的可能性較大,但能否贏得超過半數議會席位又是另一個問題。

當前,兩國領導人和民衆對“中印之間共識多於分歧、合作多於競爭”的認知正越來越清晰,中印關係逐漸走向成熟。本屆印度大選的另一位候選人拉胡爾·甘地傳承尼赫魯家族對華政策影響力,看重“務實和共同利益”,考慮到中國投資對印度經濟的重大影響,也不會輕易觸動中企利益。因此,中國企業家不必過度擔心印度大選結果會對中國產生的負面影響。

二、印度經濟基本面

(一)印度經濟的增長動力

1.消費增長和升級推動經濟發展自然上行

(1)內部原因:居民消費爲主體的消費驅動

印度是一個典型的消費驅動國家。看GDP構成,消費對經濟貢獻能到70%。消費來自於人口結構自然的變化帶動的消費提升。印度人口基數大,其中65%以上在35歲以下,每年都有大量人口進入適齡的消費羣體,印度的消費市場在未來很多年內都將持續擴大和升級,推動印度經濟保持良好的自然增速。但再過三十年,印度經濟的增速將隨着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降。

(2)外部原因:近年來外部環境較爲寬鬆

印度近年來經濟指標上行的外部原因是印度對外貿易和對外資依存度較低,以及原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連年下降。

現在可能看到的最大的外部衝擊是國際原油價格。印度與我國很像,石油基本上靠進口,且印度新能源開發水平過低。還有就是國際貨幣的問題,美聯儲迴歸貨幣正常化的問題,這對印度產生一些衝擊。印度出口一直不是很景氣,依靠吸收外資,過去幾年取得明顯成效。但是一旦外部整體環境變化,吸收外資會受到影響。不過除了原油價格會影響消費的根本,外資的引入更多隻是對投資和消費產品升級的影響,並不對經濟增速產生根本性影響,因其經濟增速的穩定性,可對印度經濟增長保持謹慎而樂觀的態度。

2.政府推動經濟增長的有效舉措

印人黨由一些大資本支持,主張自由經濟,放鬆監管,允許搞市場自由競爭,崇尚小政府,對營商環境提升有天然的動力。與之相對,以前國大黨執政時主要搞小農經濟、自然經濟,跟美國民主黨代表絕大多數的態度相似。

(1)公共部門的投資增長

2016年11月幣改之後營商環境波動很大,前兩年印度的私人投資幾乎陷入停滯,而印度政府對公共部門的投資支出則增長明顯,尤其是製造業中汽車、通信、製藥、化學制品的指數有了明顯提升。

(2)莫迪穩健佈局,印度經濟後發空間明顯

莫迪執政5年來,大刀闊斧地推出了“印度製造”“數字印度”“智慧城市”“清潔印度”“季風計劃”“環印工業走廊”“廢鈔令” 、統一商品服務稅等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舉措,表明莫迪有着堅定的政治決心,在經濟方面有着非常清晰的施政路線。他沉穩佈局,尚未真刀真槍地對經濟採取刺激措施,其力量主要放在提升市場的友好度之上,降低政府幹預,採取這種方式來提升整體的營商水平。

這一系列的改革舉措瞄準的是長期制約印度經濟發展卻讓歷屆政府顧慮重重的根本性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前瞻性,爲印度經濟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也正因如此,過去四年裏,印度經濟表現並不像外界預期的那麼好。

如果莫迪能在2019年大選中連任並獲得超過半數議會席位,印度經濟在未來四年裏很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不排除進入一個爆發期。

中印經貿發展趨勢與問題?中資企業該如何在印投資?

莫迪宣傳“清潔印度”現場

(二)經濟增長的阻力與風險

2014年至2018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分別爲7.4%、8%、7.1%、6.7%和7.4%,年均增速達到7.3%,成爲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發展最快的國家。然而,印度經濟增長的漂亮數據,並沒有帶有多少就業增長,印度平民在日常生活中鮮有體會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實惠,成爲國大黨抨擊印人黨政策的重要理由。

印度統計局數據顯示,印度經濟增長受到消費者支出疲弱、汽車銷售低迷以及農業和製造業增長疲弱的制約,2018年四季度消費者支出增長放緩至8.4%,而前一季修正後爲9.9%。

印度經濟增長受限,主要受制自於土地、勞工、稅收三方面因素。印度重服務、輕製造的既有經濟結構一時難以扭轉,能源、道路、鐵路、公路、港口和通信等較爲薄弱的基礎設施投資領域,政府幹預管制仍然繁多、行政效率相對低下以及民營外商准入條件苛刻,導致印度製造業長期徘徊不前。

1.土地

印度土地私有制決定了外資企業在印度拿地難的普遍情況。莫迪執政後,計劃在印度各個邦試行政府徵地,獲絕大多數票通過。現如今在古吉拉特邦和拉賈斯坦邦逐步實行。

2.勞工

印度每年需要新創造1000萬至1200萬就業崗位滿足需求,而迄今印度約有30%、大概2.5億的青年人口屬於未就業、未受教育、未受培訓的“三非”人口。此外,人工智能技術的崛起使機器和軟件可進行更多IT輔助工作和後臺任務,而這些正是過去美歐公司鑑於用工成本優勢外包給印度的。這種趨勢已迫使印度多家IT企業大幅裁員,由自動化和智能化引發的“白領”下崗衝擊波在印度比其他國家更爲嚴重。在巨大的存量仍待消化的同時,2050年新就業人數還可能將增加2.8億,政府的壓力可謂山大。

擴大就業離不開搞活經濟,刺激投資。但長期以來,印度的《工會法》和《工業糾紛法》極大抑制了企業活力,再投資難以發展壯大。今年年初,莫迪政府爲此出臺改革措施,修訂《工會法》,試圖給予私營業主更多用工自主權,並將部分公共部門私有化,以期提升經濟活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此舉卻引發近2億民衆參與的全國性大罷工,讓莫迪深陷輿論漩渦。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解決好“兼顧公平與效率”這一世界級難題,印度未來之路難言輕鬆。

3.稅收

2018年政府面臨的新問題是GST的收入太低,政府支出能力受限。印度政府舉債能力受限的很大原因由2003年正式通過的FRBM法案(Fiscal Responsibility and Bargain Management)造成,它是印度整體財政的框架,莫迪2014年執政的時候對它作出了承諾。它把政府的稅收能力框住了,導致政府投資能力受限。

想突破這個框架很難,每年反對黨都就這個問題進行攻擊。目前只能指望GST稅收上漲。現在印度政府一方面GST徵收,另一方面促進國企從部分非壟斷性行業退出,但退出要看政府有多大的決心。2018年因政府要價過高退出狀況不是很理想,未來要價一旦下降將有很大資金空間。相信在這樣的變化後,印度政府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會有更大的動力。

4.通脹、降息與金融市場

由於國內外經濟放緩、通脹壓力溫和,以及大選近在眼前,印度國家儲備銀行在4月4日結束的雙月貨幣政策會議上,宣佈再度將回購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6%,這是今年以來印度央行第二次降息。出於對經濟進一步放緩的擔憂,本土和外國企業信心缺乏,開始控制投資,新項目總值已從去年二季度的3.12萬億盧比跌至今年一季度的1.99萬億盧比。

印度孟買指數(BSE SENSEX)十幾年來持續上漲,特別是近五年來,孟買股指由莫迪就職之初的24374點攀升至當前38024點,上漲了56%。但實際上,印度股票並不便宜,企業業績增長預期也並不明朗。高科技類的股價低,而估值高的企業業績不好,印度優質上市公司路演常有被低看的情況,股民認爲其股價偏高。說明印度金融股市存在泡沫,缺乏支持股指向上增長的動力不足,2019年第一季度內股市交高點已經回落近10%。不過印度股市波動對經濟的風險不會很大,因爲印度股市的投資結構與美國相似,散戶很少,高端人羣在其中進行機會投資,基本上是機構投資者,持股穩定性比較高。

三、印度營商環境

五年來,“莫迪經濟學”主導下的印度政府,以優化勞動力、資本、資源、技術和制度等增長要素的方式,打破常規,強力改革,釋放潛能,提高了印度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能力,提升了印度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可見度。

(一)政府辦事效率明顯提升,腐敗、索賄情況有所好轉,GST稅改初見成效

隨着印度對外開放力度加大,行政審批手續的明顯簡化,外國直接投資快速增長,2015年和2016年連續成爲獲得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在2018年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調查中,印度名次上升了23位,在190個國家中排到歷史最高的第77位。而根據一些在印中國企業的反饋,莫迪執政的四年期間,相關機構中的腐敗、索賄情況確實有所好轉。

自從2017年7月份印度推行GST以來,印度稅制相對統一,目前根據不同的商品和服務,稅率分別爲5%、12%、18%、28%,但大部分都是18%。通過銀行的資金都需要繳納GST,爲了保證利潤率,企業就必須提高銷售價格,不利於開發市場。同時,物流、貨物運輸受GST的限制。只要是貨值超過50000盧比的,都必須要開發票才能運輸,如若違規偷稅被查到的話,就要面臨罰款。

總的來說,GST稅改實施之後,大中型的企業的稅賦有所下降,通常來說是一到兩個點,而小型企業的感受並不明顯。

中印經貿發展趨勢與問題?中資企業該如何在印投資?

莫迪實行GST稅改已初見成效

(二)外商投資風險

1.“人口紅利”陷阱

從理論上看,印度的人口紅利確實有優勢,但目前這種優勢並沒有理論上那麼突出。綜合評估算下來,目前印度勞動力成本上的優勢較弱。印度所謂的“人口紅利”,更多地體現在人口大國消費層面上對經濟的自然拉動作用,而非投資層面上的人力成本低廉。

中印經貿發展趨勢與問題?中資企業該如何在印投資?

印度人口紅利一直被外界所看好

(1)印度可用勞動力數量或不足5億

印度的社會勞動參與率是非常低的,從比例上30%—40%人口可以進行勞動,可用勞動數量很少,或不足5億,不到中國可用勞動力人口的2/3。

(2)印度人力資源的效率工資並不低

印度的人口從數字上來看確實貌似紅利,其35歲以下的人超過人口的65%,而其工資水平又相對較低,因此乍一看人力成本似乎很低。然而在工作質量和效率方面,往往3個印度員工才能與一箇中國員工的工作水平等同,從效率工資上看並不划算。

據訪談過的幾家在印機構反映,對印度員工的管理需要規範化、制度化並且在平日的工作中就嚴格貫徹執行,以保證較高的生產效率,避免出現由於文化差異造成的工人集體抗議事件發生。

(3)印度人力資源的自由流動性不高

印度的行政區劃主要以民族和語言來劃分,每個邦——尤其是印度南部各邦,有自己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傳承,相互之間對人力資源跨邦流動比較排斥。例如,馬哈拉施特拉邦經濟比較發達,海爾、美的在該邦孟買、浦那等經濟中心城市設有工廠,這些城市的生活成本、人力成本等各方面都比較高,但如果爲了降低成本而從其他邦招一些工人過來,會受到馬邦工會的抵制。這說明印度人力資源的自由流動其實比較受限。雖然有時候看起來可以流動,但這種流動會給企業生產和管理造成負面影響,因爲畢竟還需在當地進行生產經營,當地政府以解決本地就業率爲優先,會對僱傭其他邦工人提出質疑甚至不滿。這種人力資源流動受限進一步使印度“人口紅利”受限。

(4)企業需支付的人力資本逐年增加

在印度的中資企業,員工的成本增速壓力很大。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印度本土員工跳槽較爲頻繁,外資企業的薪資水平普遍比本土企業高,印度員工對外企的薪資水平也有着更高的期待。

第二,中資企業爲了進入印度市場並且更快地實現本土化,往往會收購印度企業,所以必須接收它的員工。

第三,印度勞工制度對勞工的保護非常嚴格。《工會法》過去規定7人以上成立工會,2001年後將成立工會人數提升至100人;印度員工不能隨意裁退,《工業糾紛法》規定人數在100人以上的企業如要解僱員工必須向勞動部門彙報,而勞動部分幾乎不會對此進行批准。同時,對資深員工要籤長期合同,並且要保證工資的增速高於通脹水平。此外,100人以上的企業宣佈破產也需要向勞動部門申請。

以收購方式進入印度市場的中資企業,承擔着日益沉重的員工成本包袱,企業經營五六年後,利潤就變得十分微薄。很多企業在這邊只有市場,沒有利潤,收益大部分用來養印度員工。這是印度目前的勞動法帶來的問題。考慮到勞工待遇與選票關聯甚大,印度政府遲遲未對現有勞工法律進行徹底統一的修訂。因此,新進入企業比經營幾年的企業有優勢,就是在於勞工方面負擔輕。很多勞動密集產業採取勞務外包的方式,但卻也需要面對由此所帶來的經營穩定性差的問題。企業必須在經營穩定性和企業盈利之間做取捨,經營的過程也就是在此間尋找平衡的過程。

不過,莫迪2016年正式實行的新《破產法》,解決了很多私營企業不良“借貸文化”的問題,對於印度經濟的活力釋放很有利。

2.土地之困

在印度,土地私有化導致土地收購與開發困難重重,是令所有國家投資者頭疼的問題,包括印度本土開發商。

3.政府許諾的投資返還、補貼款不到位

印度爲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各個邦設定了40%-60%的投資返還。但實際上在企業落戶之後,投資返還遲遲未能到位的情況非常普遍。但是企業擔心不按合同繼續追加投資就會因爲違約而拿不到政府補償款,同時由於工程的推進、工人數量不斷增加,處在很尷尬的位置。企業不僅沒的利潤,而且需要承擔長期虧損,連正常的經營都難以爲續。

4.工程賬款普遍拖欠

市場調查顯示,在印投資的中資企業EPC工程項目投入不菲,然而10%的工程尾款卻常常難以按時收取。資深經濟師建議,中資企業在前期報價過程中,需要對此類情況進行充分評估,適當調整工程預付款金額。另外,需提前預防放賬風險,想好解決方案。

5.印度消費者對價格很敏感

印度的物價和收入不太匹配,物價相對收入來說比較高,因此印度市場對效率很不敏感,而對價格很敏感,這也是很多中國企業赴印投資不太成功的一個原因。國內工程企業招投標時,按照與國際接軌的工程標準來進行,但是印度客戶對標準需求低,優先考慮更低廉的價格,對項目壽命要求低。但中方企業從保證海外承包品質和品牌口碑的角度考慮,並不能隨意降級標準,很多企業拿國內標準套印度市場,必然水土不服。

6.文化差異導致成本增加

由於在文化上呈現出豐富的多樣性,印度被稱爲“人種、宗族、宗教、語言的博物館”。進入印度的外國投資者,不僅需要將印度作爲整體來考慮與其自身文化的差異,還需要充分考慮印度各地的文化多元帶來的市場分割與文化隔閡。

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和英語,但英語普及率其實並不高,說英語者僅佔總人口的27-28%,各地都有當地語言,如印度北方主要講印地語,中部以孟買爲首府的馬哈拉施特拉邦講馬拉提語,莫迪的家鄉——位於印度西北的古吉拉特邦講古吉拉特語,印度半島最南部的泰米爾那杜邦講泰米爾語等等。爲了滿足各地居民的觀影需求,印度各地都有地方語言電影製片廠,字幕統一用官方語言印地語來標註。如果不配字幕,莫迪發表電視演講的時候全國甚至會有近半數的人聽不懂。同時,印度各邦的優惠政策各不相同。以上兩方面原因導致企業在產品推廣的過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市場調研和拓展開支,依據各地消費者特點和政策,有針對性地設計方案和投放廣告,這也增加了企業的營銷成本。

四、中印產業合作情況概覽

在製造業方面,中印之間以垂直分工爲主,一些行業具有水平分工的基礎,在電子工業、重工業、製藥業等領域具有較大合作空間;在服務業方面,中印之間互有優勢,在軟件開發、電子商務等新興經濟領域具有較強的互學互鑑基礎;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印都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在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有較多務實合作機會;同時,在大氣污染防治、污水處理等諸多領域也有交流發展的空間。

(一)製造業

2018年,印度的GDP主要來自服務業(61.5%),工業佔23%,農業佔約15%,製造業佔比低,但它又是經濟強國的基石。因此,爲優化產業結構,提升製造業水平,印度政府制定了“印度製造”計劃以及一系列改善營商環境措施,計劃在2022年將製造業在GDP中佔比提升至25%。近5年來印度製造業發展明顯提速,2014年至2018年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6%、10.2%、8.9%、9.1%和6.9%。中印兩國企業可相機而動,開展互補合作。

全球領先的縫紉機及家用品經銷商在印分公司——美國勝家(印度)有限公司主席夏爾馬(P. N. Sharma)曾表示,所在行業中很多企業與中國企業有多年合作交流,如今中國是印最大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國,引領了外國對印的直接投資,印度十分歡迎,這將從根本上有利於中印經貿關係發展。勝家(印度)屬製造業公司,已與中國企業開展穩定合作,最初是通過中國企業獲取原料,如今計劃與中國同行在印度本土進行深入合作。這對中企來說意味着廣袤的市場與巨大的商機,對印度來說意味着製造業GDP的提升與就業的增加,雙方互補共贏。合作進行高科技創新研發將有利於提升中印產業互補合作的質量與可持續性。

中印經貿發展趨勢與問題?中資企業該如何在印投資?

上圖爲分別爲2012—2019財年印度製造業估計生產總值、2000年—2018年外商直接投資變化情況、製造業發展主要趨勢、國家政策。圖表來源於IBEF網站。

1.低端製造業

印度對於中國製造業來說是個廣闊的“下沉市場”,對於收入和支出能力有限而又人口數目龐大的低端消費人羣來說,海爾生產的單開門冰箱以及雙筒洗衣機在印度就很有市場。印度本土企業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並且開始在農業方面小試牛刀。據《智能農報》(SMART AGRIPOST)報道,2019年4月,印度汽車品牌馬恆達(Mahindra)瞄準農用車市場,成爲第一個推出300萬輛拖拉機的本土品牌。

2.高端製造業

在高端製造業方面,一些中國企業與印度公司已有充分合作經驗。據三一重工(印度)私人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大成介紹,三一重工在印度市場耕耘已逾13年,在印度設有多家研發中心與生產中心,本土化、市場需求與研發是其發展的三大關鍵詞。三一重工在印度幾乎實現了100%的本土化,所有高管基本上都是印度人;此外,還需切實懂得當地市場需求以便改進產品;第三,要紮根目標市場,需有長遠眼光,進行本土化的新產品研發。

金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改性塑料生產企業,也是全球改性塑料品種最爲齊全的企業之一,主營高性能改性塑料研發、生產和銷售。其印度分公司總經理柏金根表示,金髮科技相信未來10到20年間印度市場的巨大潛力,因此在2010年進入印度市場,至今花費了八年時間進行投資,目前已經成爲印度最大的塑料供應商。根據金髮科技多年的經驗,經營跨文化領導力需要建立並依賴本土團隊,全球化落地離不開本土化,所以要運用本土團隊進入印度市場,同時要給團隊提供充滿自由、自信的環境,併爲團隊進行規劃。

(二)能源與節能環保

1.電力工程

(1) 印度電價水平很低,商業用電(108kVA以下負載)在10KW以內每度7.9盧比,並收取每月每千瓦100盧比的固定費用,10KW-100KW之間每度7.6盧比,並收取每月每千瓦115盧比的固定費用,100KW以上每度8.9盧比,並收取每月每千瓦150盧比的固定費用。工業用電在10KW以內每度7.6盧比,並收取每月每千瓦80盧比的固定費用,10KW-100KW之間每度7盧比,並收取每月每千瓦90盧比的固定費用,100KW以上每度8.5盧比,並收取每月每千瓦150盧比的固定費用。

(2) 印度的電價倒掛,而電價與民生、民意、選票直接掛鉤,無法有效上調,導致印度大的火電企業入不敷出。發電企業從經營角度考慮,購置環保或脫硫設備必須依靠政府支持。但是印度政府近幾年實行的稅制改革,相關稅收情況比預計的差,導致政府財力進一步萎縮。印度政府雖然有意願做環保設施的提升,但是能力有限。需求行業的企業經營狀況不理想,所以沒有能力支付環保改造設備的應用。

(3) 光伏產業基本靠政府補貼,因爲光伏發電的成本並沒有很大優勢。莫迪上臺後印度政府有意發展光伏產業,但印度對中資企業在印度電力領域的投資持謹慎態度,特別是輸變電行業的投資與合作的議案,目前多數合作侷限於設備的進口與印度反傾銷政策的制約,而且光伏產能已近飽和。印度電力問題不在於電力生產,而是特高壓、超長距離傳輸損耗率過高。即使光伏企業真的強行進入印度,利潤也不能保證。而基於印度目前的電力行業發展水平,其對超淨電力的需求很小。

中印經貿發展趨勢與問題?中資企業該如何在印投資?

2.電廠環保改造

印度火電行業的燃煤煙氣處理是治理霧霾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如果給印度電廠拿的政策補償款到不了位,那麼電廠的環保改造就存在巨大的投資風險。

目前印度國家火電公司(NTPC)、印度國家電網(Power Grid Corporation of India)的環保改造已經基本完成,如若電價倒掛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政策無法增加電力收入的問題,自然也不可能及時給印度電廠發放政策補償款。目前,中國電廠環保改造企業只能接到印度私營電廠訂單。

3.清潔能源

有環保企業試水印度垃圾發電市場後發現,他們遇到的問題是當地政府能否將廢物集中起來提供給他們。主要困難一是補貼不到位,二是垃圾供應量沒有保障。垃圾發電、分佈式清潔能源需要企業對垃圾的收集進行持續的前期投入。

印度有很多的農村沒有通氣,很多家庭把牛糞收集起來作爲燃料,這也限制了環保企業的集約經營。印度農民的收入非常低,全年人均可支配現金只有兩千多盧比,分佈式清潔能源的設備一般需要數幾百元人民幣,對於他們來說無法承擔。

(三)商品零售業

1.電商

印度新的電商法於2019年2月1日正式實施,明確規定“電子商務公司不能通過其佔有股權的公司平臺銷售產品,或促使賣家在其平臺上獨家銷售產品”。由於這一法案的限制,同時受印度電商極低客單價的價格壓制,印度電商銷售額將在2022年之前減少452億美元,中國電商企業出海需要謹慎地選擇產品內容和經營模式。

2.線下零售

印度零售業近十年來一直保持7.82%的複合增長率穩定增長,是全球零售行業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根據英國科爾尼諮詢公司(ATKearney)報告《2017年全球零售業發展指數(GRDI)》,印度因爲近年來零售業高速的發展和低市場佔有率,成爲零售投資方面評分最高的國家。預計在未來零售業發展速度將繼續提速,預計到2020年,零售業市場規模將從2017年的6800億美元增長到11000億美元。

印度的零售業主要由小零售店的組成,佔印度零售市場的93%,印度有超過1500萬家本土小店。這些商店的規模通常較小,銷售從當地批發商批發來的貨物;超市、大型商店和連鎖店僅佔印度零售市場的7%,市場高度離散。印度政府從增加就業率的角度考慮,短期內將採取一定的保護措施,抑制大規模零售商對本土小店的衝擊。

針對基層人羣的零售業務往往利潤微薄,綜合消費能力和市場營銷難度來考慮,中上層人羣和當地新興企業是零售業的理想客戶。名創優品是中國入駐印度零售業中營利狀況較好的企業,由於瞄準印度新興的中高端人羣做精準營銷,已經在印度開設了100家門店。

(四)生物醫藥

中國人對印度醫藥行業的普遍關注是從《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開始的,民衆對印度藥的概念停留在抗癌藥。實際上,兩國間的醫藥合作以常規藥、原料藥爲主,大量印度仿製藥甚至歐美原研藥進入中國都是需要時間的。

許多印度藥企希望進入中國市場,但產品在中國市場上市並非易事。一方面,抗癌藥問題十分敏感,中國在抗癌藥的審批方面有着嚴格的程序,不僅印度的抗癌藥進入中國市場難,甚至歐美的大量原研藥進入中國都需要時間。另一方面,中國因中國的化工體系非常健全,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國,印度藥企產品所需原料藥高度依賴中國,目前,中印之間每年的藥品進出口是50億美元,但其中47億是中國出口到印度,95%是原料藥。因此,印度普通藥物藥企進入中國或將面臨一片紅海。

中印經貿發展趨勢與問題?中資企業該如何在印投資?

上圖分別爲2015—2017年印度醫藥行業收入、2017年醫藥市場主要組成部分、醫藥行業發展趨勢、國家政策。圖表來源於IBEF網站。

(五)職業教育

印度人口財富結構屬啞鈴型,富裕人口和基層貧困人羣佔多數,因此針對印度中產階層的在線教育市場空間有限。針對基層人羣的在線教育難度也很大,例如抖音目前在印度很火,但在印度受衆羣體主要爲廣大基層民衆,該羣體沒有餘錢去消費,因此流量很難轉化爲收益。同理,在印度做在線教育平臺也很難以廣大基層羣體爲受衆,這是一個矛盾。

印度職業教育產業的商機不在於對白領的深造培訓,而在於對藍領工人的培訓。目前,印度工人的職業技能水平很低,8-15天的職業技能培訓將爲製造業的發展提供合格的技術人才,比如建築工人、開車、電氣焊等,培育熟練工是迫切發展製造業的印度所急需的。

(六)手遊虛擬市場

隨着印度手機業務和移動通信網絡市場的發展,騰訊等一些公司開始佈局手遊虛擬市場。目前,印度所有的電信運營商幾乎都是虧損經營。由於用戶的價格敏感性大,沒有品牌忠誠度,因此無法提高售價。印度在手游上消費的轉化率則更小,基本上還在以免費產品提高用戶使用率的階段。比如《刺激戰場》遊戲非常火,一旦收費,用戶就會轉向其他遊戲。互聯網企業在印度有流量無收益轉化,是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七)智能手機

在印度從事手機行業投資的中國企業有小米、Vivo、Oppo等,其中小米較好地實現了盈利,與它的進入時機、營銷方式和投資方式有關。

小米進行印度市場適逢從功能機向智能機轉換的特殊階段。其投資模式是輕資產。印度對小米的態度類似於早些年中國對蘋果的態度。

小米的營銷方式是針對印度市場用戶而設計的。切入印度市場是發現印度中產階級身上有很大工程師的情懷,它在班加羅爾和南方一些城市做IT社區的用戶培養。同時,小米對印度人的價格敏感有着深刻的認識。在小米的實體店裏,超過一千元的手機很少。紅米賣得最好,物美價廉。小米在營銷上,從一開始就把自己塑造成印度企業。它的高層幾乎全是印度人,所以成功運用印度的營銷模式,很快抓住了印度人心理。而Vivo、Oppo雖然做的也不錯,但套用的是國內的銷售模式。

中印經貿發展趨勢與問題?中資企業該如何在印投資?

小米目前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佔有率最高、盈利狀況最好

(八)文化產業

1.電影

近些年,印度電影在傳統特色的音樂歌舞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國際化過程中本土生活與文化變革的元素和引發共鳴的精神內核,因此在中國市場的接受度大幅提升。2018年在中國上映的印度電影有10部,票房將近3億美元;同年,中國的電影票房總和超過了100億美元,銀幕數量達到近6萬。印度也擁有廣闊的電影市場,中印兩國在電影等文化產業上擁有巨大的合作潛力。

中印經貿發展趨勢與問題?中資企業該如何在印投資?

兩部在中國火爆的印度電影:《起跑線》《摔跤吧爸爸》

2.手工藝品

印度文創商店Delhi Bazaar是印度最有名的本土文創產品銷售商之一,其中CRAFT HOUSE系列以其精美大氣、具有濃郁印度特色的手工藝品而聞名。印度青年創業者在古爾岡創辦了電商平臺“印度手工之家”(The India Craft House,簡稱TICH),採用自營的模式,推出了家居用品、企業禮品和女性配飾等100多個品類的手工藝品,如披肩、珠寶和包包等,成爲印度出口電商的典型代表。中國擁有全世界最發達的電商平臺和網絡,可以選擇雙方市場敏感度高且有盈利空間的產品進行廣泛合作。

五、中資企業在印度投資反思與機遇

爲切實促進雙邊互補合作,學習彼此語言文化、增加實地調研考察、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培訓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食人花”還是“伊甸園”

有人說,印度市場就像一朵食人花,看似美麗,實際上喫人不吐骨頭。也有人說,印度是做新興市場投資的伊甸園,結果無數,可採摘之。其實,印度市場既不是食人花,也不是伊甸園,它只是世界上最複雜也最有發展前景的市場之一。

以中企在印投資建設產業園爲例。中國中大型企業出海印度,通常會入駐印度本土的商業、工業、交通中心。同時,也會希望拿到大的地塊、設立產業園區,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

特變電工(印度)綠色能源產業園和海爾家電工業園運營得都很不錯。美的、Vivo、Oppo也在印度成功地拿地設廠。而萬達、華夏幸福、碧桂園在印度拿地受阻,有企業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是做產業園區項目在地塊徵用、前期投入、所需政策支持等方面綜合難度較大,需要前期做好大量的踏實穩健的工作,另一方面中企融資成本普遍比歐美和日本等國的成本高,總投資金額巨大,在國內層面集團內部通過項目風險評估的難度大。

中國企業在印度設立產業園區的過程中,需要對徵地、環評程序和建設工期進度有正確預期,因爲通常要比在國內慢很多。在印度做的比較好的是日本企業,通常會花三五年甚至十年時間去拿地並建設。2017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印,與莫迪簽署了從古吉拉特邦到馬哈拉施特拉邦的高鐵項目,然而即便是兩國政府間的項目合作,徵地依然非常困難,幾乎陷入停滯,原本預計2022年建成的項目如今在時限內幾乎不太可能實現。

(二)給中企在印發展的建議

1.加強對彼此的認知與態度

中印作爲兩大世界新興經濟體,出於保持穩定發展的渴望,長久以來一直在探索進一步深化經貿合作的方式。但中印民衆和企業對彼此的認知普遍還處在朦朧和片面的階段,因此擴大交流溝通,建立對印度產業、市場、文化、民俗的客觀認知並赴印實地考察就成爲了中資企業赴印投資所必須完成的前期功課。

2.找到準確進入方式

首先,企業需要準確把握印度市場的需求,做好細緻的市場分析和目標客戶畫像。很多在印投資企業都注意到印度人對板球的熱衷,因此無論是現代傳媒還是傳統零售業,都在板球賽事周邊彙集了大量的資源投入,這是非常聰明的做法。

其次,充分理解印度在勞工、土地、稅收方面的現狀和大趨勢,及時更新相關行業政策走向,及時把握市場發展方向與商機。

再次,在印度市場深耕,不僅需要做好長期投資與虧損的打算,還需要找到有效的收益轉化模式。

3.塑造國際化企業文化與品牌

需要注重培養企業的跨文化領導力。跨文化領導力是全球化時代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必須要素,跨國企業團隊成員在文化、習俗、思維模式及處事方式上呈現出多元化特徵,因此在中印企業合作的跨文化領導力方面,中國企業家在進行決策、溝通、市場運營和企業管理等實務工作時需具備對中印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尊重與包容,不拘泥於文化與國家邊界,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全面地展現和推廣國際化的企業文化價值理念。

4.制定長期發展戰略

在這一點上中國企業需向日本企業學習,印度市場情況複雜,土地、勞工與稅收更是外企進入印度市場所不可避免的“三座大山”。很多外企在進入印度市場後,因短期內處於虧損狀態,便選擇止損退出。但日本企業往往在印度市場耕耘頗深,在面對“三座大山”時,日本企業也做好了長期攻克的規劃,這都是爲了長遠利益考慮。

中印經貿發展趨勢與問題?中資企業該如何在印投資?

投資印度初創企業的日本公司

印度是除中國外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以經濟發展爲第一要務,如今莫迪利用GST統一其全國稅務初顯成效,土地改革也在緩慢進行,營商便利度與其國家競爭力的大幅提升等等都使印度經濟發展與經貿環境改善長遠可期。因此制定長期戰略或是更適合中企進入印度市場發展的思路。■

中印經貿發展趨勢與問題?中資企業該如何在印投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