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曾有研究人員稱,人的智力在22歲時將會達到頂峯,而僅在五年之後,27歲時就開始變笨。在該研究持續的第七年,共對兩千名18歲至60歲之間的男性和女性進行了診斷智力殘疾和癡呆症在內的智力衰退等方面調查,在12項測試中,其中有9項獲得最高分的調查對象平均年齡是22歲。

真相:智力,可以定義成一種“普適的心智能力”。智力體現了大腦對外界刺激的理解、評估和反應的速度。反應速度越快,智力就越高。而腦中的神經元決定了一個人的反應速度。神經元要迅速放電,要釋放化學遞質,要長出或者消除突觸,都需要保持良好的生理狀態。大腦如果受傷、生病、缺氧、衰老、發育不夠,都會影響腦中神經元,智力會之下降。不過,智力下降未必從22歲開始,有些人在30歲後甚至智商還會上升。

1969年,心理學家格林測試了24~64歲的個體智商,認爲智力在40歲纔會增長到最高峯,並且此後也不會迅速下降。而我國的研究顯示,大部分人在35歲後智力纔開始下降。還有少部分幸運兒,活到老邁仍然頭腦機敏、反應迅速。

想要保持智力水平,需要注意如下關鍵點:

①不要傷害大腦的神經元。比如不要使用會改變神經遞質的藥物,任何傷害血管的因素,比如吸菸、酒精、高血壓、糖尿病等等,也都會影響你的智力。

②大腦越用越聰明,複雜的認知活動多多益善。多閱讀,多玩益智遊戲,多參與文化教育活動,多旅行接受新鮮刺激,以及多掌握一門語言,都對智力有極大好處。

③保持健康心理。心理壓力會影響中樞系統。如果你揹負着“已經老了,肯定笨了”的負擔,升高的皮質醇對大腦傷害可不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