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有個朋友,因爲覺得窮,選擇了炒股。他說——

炒股還算是一個比現實社會更公平的平臺,不看學歷,不看經驗,不看長相,不看錢多錢少,只要找到方向,不追漲殺跌,不賭不貪,就大概率贏

但是炒股的人都知道,那句“找到方向”,纔是最難的。

就連 專業人士,都有踏不準行情的時候。

2018年前四個月,中國金融從業人員如果沒有“喫藥”的話,一般平均老了十歲——

這四個月,只有醫藥板塊成爲漲幅領頭羊,醫藥分級基金B上月漲幅高達24%。大多數人熬夜集中學習了期權定價、國際法、貿易戰、集成電路(半導體芯片)等一堆研究報告,還是沒能賺到錢。

這裏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是——

在國內的金融環境下,買方內部報告一般人拿不到。

國內的買方與賣方常常是深度綁定的利益共同體,他們有足夠的行業默契來共同推高某一類股票,賣方可以爲買方當槍使,買方可安全地身居幕後。

目前市場上的報告可謂是汗牛充棟,光A股一年就生成近20萬份研報,恨不得生出一雙“火眼金睛”來辨別。

所以,說實話,我們是跟研究員聊天的多。

1、行業、個股報告,團隊也一定先跟行業的人、公司的人聊完以後看,看完以後再繼續聊。

2、研究員的選擇也有講究,行業內大家自己都有幾個行業的領軍人物的研究員名單,而且這個名單每年還在不停的換

我們每天交流起來,以及看報告大概是遵循這個路子。團隊也把每天的討論、研究邏輯都放在公衆號的【爲你選研報】欄目裏。


研究報告是投資者的墊腳石,利用得好,好股票並不難找,比如我們給大家捕捉到的用友網絡,以及提前佈局的辰欣藥業,其實都是研究報告裏頭來的,只不過我們多了前面幾道篩選程序而已。

團隊想做的,只是一個“助手”的作用,用我們能利用到的資源,優選出最佳的“乾貨”,闡述邏輯,引發投資者自己去思考。讓大家對於信息都不再是被動信息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辨識能力的閱讀者。

其實維持這個公衆號也有很多私心,我們堅定認爲未來十年是中國的黃金十年,在風口來臨之際,通過這個平臺不斷強迫自己理清對新知識的邏輯認知;同時,也希望以此作爲社交媒介,結識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相信與大家的真誠交流,能讓我們共同進步,請多指教!

本文爲特約發佈,不代表鳳凰財經立場。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