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段才是最早的大运河?全国政协调研组在各地争论中发现了不少问题......

∎ 今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清晰勾勒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为大运河沿线发展谋篇布局。

∎ 为配合5月24日召开的全国政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率调研组分别于4月9日至15日赴山东、江苏,5月16日赴河北沧州进行调研。

哪段才是最早的大运河?全国政协调研组在各地争论中发现了不少问题......

△调研组在江苏省淮安市考察中国漕运博物馆

一直以来,全国政协与大运河的保护利用保持着很深厚的情缘,从五届全国政协开始,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提案或调研。积极推动大运河申遗和保护,凝聚了许多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智慧。可以说,推进大运河保护利用,已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和沿线省市政协委员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责任。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是“大文化”

刘奇葆指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是“文化”,具有“文明”概念的内涵,包括了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各个方面。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建议,要以家园回望讲好勤劳勇敢的运河人故事、以民族情怀讲好历史变迁的故事、用国家精神讲好大国担当的故事,使运河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符号,为时代、为人民画像。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该着眼于今天和未来,着重进行体制机制、管理、项目、理念和文化五个角度的创新,将古代运河文化的精华融入到现在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在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看来,“文物不可商品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成说。“文创产品作为遗址及博物馆工作的延伸,不只是文化产业上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把大运河文化带回家、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从而实现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牛克成说。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孙庆聚认为,自然生态是立体的、动态的,它包括水、岸带和空气,要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首先必须得抓生态建设。大运河的生态建设,首先要治水,断流的河段要有水、有水的河段要净化;然后,以治水带动河岸的绿化和空气的净化,做到水、岸、空气“三位一体”联动,最终实现大运河整体生态廊道建设。

“《规划纲要》中‘指导思想’部分明确提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坚持以文化为引领’。” 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蔡萍建议,在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过程当中,不能忘了“文化”这一条主线。

哪段才是最早的大运河?全国政协调研组在各地争论中发现了不少问题......

△讲解员介绍坝体大坝铁扣原理

要“规划”也要“因地制宜”

“落实《规划纲要》,我觉得在‘水’的方面应该实现四个目标,即要实现有水的河、清水的河、有水利价值的河以及有水文化内涵的河。”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局长朱程清表示,针对北方缺水的实际和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漏斗的现状,外调水是一个必然选择。

利用大运河古河道作为输水河道,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特点,让时隔半个世纪又有水的大运河活了,再次走入了人们的生活。黄河以南段运河如今仍承担着重要的航运功能,如何进一步改善水质、科学利用运河、保护修复生态系统是主要问题。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认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要保护不同时期的遗产和记忆,避免历史的断层。目前,一些运河古镇强调“修旧如旧”的概念,大力开展古建筑修复工程。宋新潮认为,“修旧如旧”是要明确“大保护”的概念,不搞大建设、大开发,要保留不同时期的建筑,不能为了“修旧”而出现年代断层。

随着大运河功能的调整,运河的文化休闲健身旅游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金永伟建议,要建好大运河文化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建好文化休闲体育健身设施,让大运河与沿线百姓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水乳交融。

“哪段才是最早的大运河之争”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城乡规划、水利交通、生态环境、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统筹协调非常重要。这也是刘奇葆一再强调的问题。

到底哪段才是最早的大运河?委员专家们一路走一路问,得到的答案也是不尽相同,各地也在就此问题据理力争,让委员专家们深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各地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仍需加强。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巡视员陈剑平认为,应该有“全国一盘棋”的思想,防止抢先注册商标现象的出现。

“文化发展内容为王,在注重项目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软件内容建设。”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范周表示,要坚持‘战略+项目’的‘哑铃模式’,策划建设一批重大载体与平台的项目。

范周建议,在国家发改委的统筹下,大运河沿线8省(市)联合共建“中国大运河资源数据共享平台”,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游等经典旅游线路,推动沿线大运河主题博物馆的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构筑博物馆展示体系,通过“抓项目”“促协同”实现“出实效”。

刘奇葆希望,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能进一步加强协调,工程内部的战略规划、资源分配、组织实施各个环节也要做好衔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