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段纔是最早的大運河?全國政協調研組在各地爭論中發現了不少問題......

∎ 今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清晰勾勒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爲大運河沿線發展謀篇佈局。

∎ 爲配合5月24日召開的全國政協“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雙週協商座談會,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奇葆率調研組分別於4月9日至15日赴山東、江蘇,5月16日赴河北滄州進行調研。

哪段纔是最早的大運河?全國政協調研組在各地爭論中發現了不少問題......

△調研組在江蘇省淮安市考察中國漕運博物館

一直以來,全國政協與大運河的保護利用保持着很深厚的情緣,從五屆全國政協開始,幾乎每年都有這方面的提案或調研。積極推動大運河申遺和保護,凝聚了許多政協委員的心血和智慧。可以說,推進大運河保護利用,已成爲全國政協委員和沿線省市政協委員的文化情懷和歷史責任。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是“大文化”

劉奇葆指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是“文化”,具有“文明”概念的內涵,包括了文化建設、生態建設、社會建設、經濟建設各個方面。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郭媛媛建議,要以家園回望講好勤勞勇敢的運河人故事、以民族情懷講好歷史變遷的故事、用國家精神講好大國擔當的故事,使運河成爲中華文化傳播符號,爲時代、爲人民畫像。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應該着眼於今天和未來,着重進行體制機制、管理、項目、理念和文化五個角度的創新,將古代運河文化的精華融入到現在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在全國政協常委、河南省政協副主席張震宇看來,“文物不可商品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牛克成說。“文創產品作爲遺址及博物館工作的延伸,不只是文化產業上一個新的增長點,同時也是把大運河文化帶回家、在時間和空間上延伸,從而實現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手段。”牛克成說。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孫慶聚認爲,自然生態是立體的、動態的,它包括水、岸帶和空氣,要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首先必須得抓生態建設。大運河的生態建設,首先要治水,斷流的河段要有水、有水的河段要淨化;然後,以治水帶動河岸的綠化和空氣的淨化,做到水、岸、空氣“三位一體”聯動,最終實現大運河整體生態廊道建設。

“《規劃綱要》中‘指導思想’部分明確提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堅持以文化爲引領’。” 文化和旅遊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蔡萍建議,在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的過程當中,不能忘了“文化”這一條主線。

哪段纔是最早的大運河?全國政協調研組在各地爭論中發現了不少問題......

△講解員介紹壩體大壩鐵釦原理

要“規劃”也要“因地制宜”

“落實《規劃綱要》,我覺得在‘水’的方面應該實現四個目標,即要實現有水的河、清水的河、有水利價值的河以及有水文化內涵的河。”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局長朱程清表示,針對北方缺水的實際和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漏斗的現狀,外調水是一個必然選擇。

利用大運河古河道作爲輸水河道,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特點,讓時隔半個世紀又有水的大運河活了,再次走入了人們的生活。黃河以南段運河如今仍承擔着重要的航運功能,如何進一步改善水質、科學利用運河、保護修復生態系統是主要問題。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認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過程中,要保護不同時期的遺產和記憶,避免歷史的斷層。目前,一些運河古鎮強調“修舊如舊”的概念,大力開展古建築修復工程。宋新潮認爲,“修舊如舊”是要明確“大保護”的概念,不搞大建設、大開發,要保留不同時期的建築,不能爲了“修舊”而出現年代斷層。

隨着大運河功能的調整,運河的文化休閒健身旅遊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金永偉建議,要建好大運河文化公園、郊野公園、溼地公園,建好文化休閒體育健身設施,讓大運河與沿線百姓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水乳交融。

“哪段纔是最早的大運河之爭”

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涉及城鄉規劃、水利交通、生態環境、文物保護、非遺傳承、文化旅遊等多個領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加強統籌協調非常重要。這也是劉奇葆一再強調的問題。

到底哪段纔是最早的大運河?委員專家們一路走一路問,得到的答案也是不盡相同,各地也在就此問題據理力爭,讓委員專家們深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各地各部門間的協調配合仍需加強。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副巡視員陳劍平認爲,應該有“全國一盤棋”的思想,防止搶先註冊商標現象的出現。

“文化發展內容爲王,在注重項目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更要注重軟件內容建設。”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文化和旅遊部文化產業專家委員會主任範周表示,要堅持‘戰略+項目’的‘啞鈴模式’,策劃建設一批重大載體與平臺的項目。

範周建議,在國家發改委的統籌下,大運河沿線8省(市)聯合共建“中國大運河資源數據共享平臺”,打造世界文化遺產研學遊等經典旅遊線路,推動沿線大運河主題博物館的差異化、協同化發展,構築博物館展示體系,通過“抓項目”“促協同”實現“出實效”。

劉奇葆希望,在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區域之間、城鄉之間、部門之間能進一步加強協調,工程內部的戰略規劃、資源分配、組織實施各個環節也要做好銜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