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各項數據指標已經證明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全球的目前地位,以及這一地位是穩定而持續的。而就2017年的具體數據而言,中國藝術品拍賣業也處於一個適度偏好的階段,並表明中國藝術拍賣業已經從規模發展逐漸轉向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從全球藝術品市場來看藝術品拍賣額的市場佔比一般在20%左右,雖然在2008年金融危機…

各項數據指標已經證明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全球的目前地位,以及這一地位是穩定而持續的。而就2017年的具體數據而言,中國藝術品拍賣業也處於一個適度偏好的階段,並表明中國藝術拍賣業已經從規模發展逐漸轉向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送拍18093629447同V

從全球藝術品市場來看藝術品拍賣額的市場佔比一般在20%左右,雖然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由於全球藝術品拍賣業率先復甦,併成爲拉動近十年來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就算是在全球拍賣中心的美國,藝術品拍賣額的市場佔比最高也是28%,也就是說畫廊、博覽會、私人洽購等市場交易額佔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於是在國內所謂的“市場倒掛”的說法就不絕於耳了,我想指出的是目前中國拍賣交易額仍然佔據了“半壁江山”這一事實,以及所謂的“市場倒掛”的理論依據只是來源於西方藝術市場的現實。

需要指出的還有從90年代開始的“海外迴流”,已經從偶然現象變成了當下藝術拍賣全行業的整體參與。“海外迴流”是中國藝術品拍賣整個行業的重大文化貢獻,但它不僅僅只是在文物保護、文化傳承等層面上的機制創新,更是中國文化企業參與全球化的進程,是針對世界性的文化貿易、文化影響與生成新的價格體系的實質性推動。也可以這麼說,“海外迴流”是中國拍賣企業國際化的第一步。

事實是“全球徵集” 、“國際巡展” 和走出去開“辦事處”或“分公司”,已經成爲近幾年越來越常見的國內拍賣業的經營現象。面對國家文化政策和經濟環境的調整,以及全球化的業務競爭、香港地區藝術市場的最新崛起,中國藝術品拍賣行業的壓力、風險超過了之前的任何時候。拍賣人基本成了“空中飛人”,而在運營成本不斷增加的同時,管理制度也面臨着極大的挑戰。

企業管理的強化、拍賣規程的出臺與“拍賣法”的修訂,一方面推動了國內拍賣機制的自我完善,一方面也是對市場現狀的淨化與改變。的確,拍賣機制所倡導的“公平”、“公正”、“公開”等原則,極大地改變了過去的信息不對稱以及暗箱操作等種種的不規範、不和諧。事實上,所謂的“拍賣機制”已經成爲了一種系統性的全面建構,除了《拍賣法》、文物局《文物拍賣管理辦法》、商務部《拍賣監督管理辦法》中對拍賣程序的規範之外,《文物藝術品拍賣規程》(行業標準)、《從業人員守則》、《文物拍賣標的的審定指導意見》等行業標準和自律要求,則更加細緻地要求拍賣企業日常性的規範運作以及職業道德的嚴肅建立,從而支撐起一個誠信守法的市場體系,在藝術品全行業起到了示範作用,並相較於其他藝術品流通渠道也具有了某種的領先性。

然而在大量的努力之後,社會各界對於拍賣業“假拍”、“拍假”的不良印象仍需要時間去扭轉與改變。這裏除了極少數拍賣企業或從業人員利益燻心而最終失信犯法的負面影響之外,拍賣機制的持續創新無疑是其中至關重要的“正能量”。

在拍賣機制的創新上:第一,我們要突破過去將拍賣視爲一種交易模式的簡單認識,而是更多地去思考作爲商業模式的機制創新。建立商業模式的目的是使企業運營的內外各要素整合起來,形成完整而有效率的運行系統,以達成具有持續贏利目標與核心競爭力的整體解決方案。其中不僅包括成本結構、收入模型、銷售網絡、客戶羣體與維護、合作伙伴與整合,更關鍵的還有價值主張與價值配置、打造核心能力等內容,強化並體現了公司戰略層面上對商業邏輯的定義。

第二,當我們把視野從簡單的交易方式轉向商業模式的思考之後,公司經營者就有可能從企業的具體管理者逐步提升爲從整個產業發展的角度去看問題、想問題。產業規劃、產業結構和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的基本關注點,但是立足於21世紀創意經濟大背景,應該將藝術品拍賣歸爲創造性產業去重新定位和重新認識,這樣才能充分煥發拍賣作爲“服務平臺” 的傳統優勢,並通過機制創新去形成更縱深的產生鏈條、基面更大的產業集羣和麪向未來的商業邏輯。

第三、事實上無論是從交易模式到商業模式的思考,還是從企業到產業的視野拓展,最終都可以歸結爲從公司戰略、產業未來對商業邏輯的定義。雖然藝術品拍賣具有其特殊性,但是以價值爲導向的商業底層邏輯卻是所有商業的共性與規律,因此對價值的不懈追求也就是藝術拍賣發展的底層邏輯。“底層邏輯”是最原始的出發點與最任性的真實反饋,以及對此的長期堅守和反覆挖掘。拍賣人的堅守不僅僅是外部的期望與責任的擔負,還在於追求行業、企業和個人的價值實現的那份不忘初心,唯此才能推動機制的不斷創新,並在這樣的過程中,淨化市場也淨化自我、發展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