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當中國足球隊在瀋陽五里河體育場主場迎戰阿曼隊時,就在比賽開始之前的五里河體育場外,在來自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球迷中,記者將攝象機的鏡頭長時間地對準了一位來自江西井岡山的球迷。

該球迷頭戴鑲嵌着紅色五角星的八角帽,肩挎草綠色的軍用挎包和軍用水壺,身穿草綠色的軍裝。

難以忘懷的草綠色軍裝,永恆輝煌的歷史記憶!

綠軍裝

對於電視機前的觀衆而言,這是一身久違了的衣服。透過經鏡頭過濾的畫面,這位球迷的臉上洋溢着興奮與自豪。

在他紅撲撲的臉、快速的夾雜井岡山方言的普通話映襯下,草綠色軍裝格外醒目。

早在二三十年代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身軍裝就曾經使在軍閥戰爭中游刃有餘的蔣介石總統頭痛不已,以至於他一度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大政方針。

難以忘懷的草綠色軍裝,永恆輝煌的歷史記憶!

同樣是這身服裝,在那令人心痛的文革十年風行於社會上所有的階層、行業。

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學生、中學生,軍人、非軍人都穿此服裝標榜自己的“革命性”“先進性”“正確性”,都以穿這身服裝而自豪。軍裝在那個年代成了一統天下的霸主。

現在,這身曾經記載着歷史榮光與輝煌的服裝,這身曾經使大衆盲從、一個民族沒有性別的服裝,隨着改革開放像錢塘江潮水退潮一樣迅速地遠離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難以忘懷的草綠色軍裝,永恆輝煌的歷史記憶!難以忘懷的草綠色軍裝,永恆輝煌的歷史記憶!難以忘懷的草綠色軍裝,永恆輝煌的歷史記憶!

或許正因爲如此,二十多年後這位聰明的球迷穿上了這身草綠色的軍裝,記者也在衆多的身着奇裝異服的球迷中自然地捕捉到這位球迷,將鏡頭長時間地對準了他。

在那個特定的場合,更主要的不是足球,而是那套久違了服裝使他們不約而同、情不自禁地碰撞到一起,進行着似是而非、言在彼而意在此的交流、對話。

如果說這位球迷穿這套醒目的草綠色的軍裝僅僅是爲了展示自己的個性、愛好和爲他自己出身地的悠久、光輝的歷史自豪,

那麼博學多才、嗅覺敏銳的記者將攝像機的鏡頭長時間地對準這身軍裝的用意有何在呢?是在無意識中是要標新立異?還是在警醒世人從而喚醒人們塵封的記憶?

難以忘懷的草綠色軍裝,永恆輝煌的歷史記憶!

或者就僅僅是出於食量大如牛般的從鄉下進城的劉姥姥式的新奇,並無深意?

今天,軍隊的服裝已經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革。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廣闊的鄉村,我們很少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人們身着這身服裝了。

除了電視機的畫面上會頻頻出現身着這草綠色軍裝表演的各類文娛節目。只有在面對這些電視鏡頭時,我們可能才驚奇地發現這身軍裝已經成爲過去,離現實生活已經很遠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