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潘達斯奈基》之後,電影院該裝個選項按鈕了

《頭號玩家》把《閃靈》高度還原出來的時候,就有人認爲斯皮爾伯格預言了未來電影的一種形式——“進入一部電影”。

只是沒想到,這種遊戲式的形式會出現得這麼快。Netflix的一部《黑鏡:潘達斯奈基》實現了觀衆與電影的“互動”,觀衆真的能“影響”片中劇情了。

可惜,由於電影的真實品質並不太出色,有些“形式大於內容”的嫌疑,最後未能成爲顛覆性的神作。

只能說,Netflix做出了一次實驗性的嘗試,這個嘗試並不是很成功。

《黑鏡:潘達斯奈基》之後,電影院該裝個選項按鈕了

暫且不談這部片子的品質,但從形式上來說,爲什麼這種想象中非常有趣的“互動”,在真正實現出來之後,效果卻不如預期呢?

站在電影發展的角度看,形式創新有很多種,有拍攝方法上的,有敘事上的,有CGI運用上的,不管是哪種創新,其目的都主要是爲了更好地把電影內容呈現給觀衆。

《黑鏡:潘達斯奈基》這種“互動”上的創新也應如此,不能因爲“形式”破壞了作品本身的整體品質。

問題就出在,《黑鏡:潘達斯奈基》打破“第四面牆”的同時,也影響到了自身作爲一部電影,本應該做好的事情。

譬如角色塑造。

《黑鏡:潘達斯奈基》之後,電影院該裝個選項按鈕了

主人公的主動性往往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再怎麼膽小怕事都好,主人公最後都必須是主動做出選擇,這些選擇決定了人物的個性,成長,信念等重要“標籤”。如果角色多數時間都是“被動”的,那這個人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整個故事是很難回答的,那這便是失敗的角色塑造。

《黑鏡:潘達斯奈基》中,男主角做的第一個重要選擇就是,接受遊戲公司的建議,或者拒絕。

《黑鏡:潘達斯奈基》之後,電影院該裝個選項按鈕了

選接受,某種程度上意味着,他是一個比較隨性或隨和的人,既然人家提供這麼好的條件,爲什麼不呢?

選拒絕,則意味着,他是一個極爲主觀的人,只會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如此決定角色個性的一個選擇,交給觀衆來決定,那隻能做出兩個完全不同的劇情方向了。所以這個決定之後,一個是繼續劇情,另一個是直接劇終。

有人說這是敷衍,其實未必。因爲既然是兩種不同個性,就需要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才能讓劇情符合男主的某種個性,要拍的東西多了,成本就高了,那索性把其中一種直接結束得了。

《黑鏡:潘達斯奈基》之後,電影院該裝個選項按鈕了

也就是說,這位男主其實只能是一個具有主見的人。這也是影響他後面的各種選擇的,那實際上觀衆真正能做的決定性選擇就很少了。

給觀衆做決定性的選擇,怕會讓男主陷入“被動”,甚至會做出違背邏輯性的行爲;做微不足道的選擇吧,那做交互又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或許Netflix的出發點一開始就是錯的。

《黑鏡:潘達斯奈基》之後,電影院該裝個選項按鈕了

不是說這種創新形式是錯的,而是觀衆代替主角選擇,這種設置是不合適的。

“互動”不一定就是要像遊戲那樣,讓“玩家”去“扮演”一個角色。況且,許多沙盒式的遊戲本身就存在着角色上的“真實性”問題。

不管是《GTA5》,《上古卷軸5》,《巫師3》等沙盒遊戲翹楚,都存在着“太過自由”的問題,玩家可以違背角色設定做出不合理的行爲。《輻射4》的“真實性”問題最爲經典,玩家的“自由”與故事設定發生衝突,結果是,“妻子死了,兒子失蹤,老父親卻終日沉迷撿破爛。”

對於遊戲來說,玩着樂就行了;對一部電影來說,這是不可容忍的。

《黑鏡:潘達斯奈基》之後,電影院該裝個選項按鈕了

現在電影要模仿這種形式,既不能做到讓觀者完全像遊戲一樣控制主角,又存在着影響角色塑造的矛盾問題,顯然不可取。

觀衆不應該直接代替主要角色, 《黑鏡:潘達斯奈基》註定難以成功。那交互式電影該怎麼做呢?

觀衆不能扮演主要角色,但可以扮演“上帝”。

《黑鏡:潘達斯奈基》之後,電影院該裝個選項按鈕了

在扣人心絃的戲劇當中,往往會有一些“意外”的因素決定劇情走向。比如宮鬥劇,某位貴妃是否懷孕,最後是男孩是女孩;犯罪片,子彈是打中關鍵人物的肩膀還是心臟;動作片,主角的冒險行爲有沒能救下心愛的人等等。

另外,觀衆不能扮演影片主要要塑造的角色,不代表不能扮演一些影響劇情的“路人甲”。《生活大爆炸》要做“互動”,觀衆可以扮演斯坦·李,決定是報警還是和“謝耳朵”共進晚餐,不同的決定有着不同的喜劇效果。

《黑鏡:潘達斯奈基》之後,電影院該裝個選項按鈕了

愛情片當中,觀衆可以決定主角喜歡哪一個異性,累積“好感度”,類似《仙劍奇俠傳3》遊戲,產生不同版本的結局。畢竟喜歡一個人,可以不需要理由,和角色個性可以不直接掛鉤。

《黑鏡:潘達斯奈基》之後,電影院該裝個選項按鈕了

除了“互動”的設置本身存在問題,《黑鏡:潘達斯奈基》還有來自平臺的侷限。

只有Netflix的用戶纔能有真正交互式體驗,像難以使用Netflix的中國觀衆只能通過各種渠道下載5小時版本,根本談不上是“互動”。電影的豆瓣評分也一路下滑到7.1,創了《黑鏡》聖誕特別版的最低分紀錄。

《黑鏡:潘達斯奈基》之後,電影院該裝個選項按鈕了

當然了,Netflix自己出的片子只能在自己平臺“Play”天經地義。“平臺侷限”不是指Netflix,而是指觀衆只能通過流媒體平臺享受到交互式電影的樂趣,是不足以顛覆整個世界電影文化的。

等到以後電影院設置有選項按鈕,在場觀衆投票決定選項,從而影響電影的劇情發展的時候,交互式電影纔算是真正地走進了歷史舞臺。

真是這樣的話,觀看不同的場次能得到不同的結局,那電影可能就不再是“一次性消費”了。

《黑鏡:潘達斯奈基》之後,電影院該裝個選項按鈕了

當你關掉手中的電子設備後,那逐漸黯淡的屏幕就像一面黑色的鏡子,看見的只有你自己。——《黑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