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89歲的王舜祁是當時奉化縣城解放的親歷者,1949年5月25日下午五點左右,還在奉化中學就讀高中一年級的他,在學校組織下隨200多人一起,迎接解放軍21軍61師181團進城。奉化縣城的解放可以說非常順利,其實早在25日當天上午8點,解放軍21軍61師行軍130公里,率先到達溪口鎮西部20裏地的塔下村,喫過早午飯後,於中午到達溪口鎮上解放溪口,隨後再派一個團的兵力前往奉化縣城。

今天

是奉化解放70週年紀念日

七十年,足以承載兩三代人的青春記憶,歲月悠長、山河無恙,抹去浮塵、光輝依舊。在這裏有一份“解放浙江全省經過要圖”,上面清楚地記載了浙江省解放全過程。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後,解放軍22軍目標解放寧波、21軍目標解放溫州,但在5月24日早上,21軍61師突然接到命令,由原本的向南改爲向東進軍,目標解放溪口和奉化縣城,配合22軍攻殲寧波之敵。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緬懷,一起前行,聽聽關於奉化解放的那些事兒。

青年學生迎接解放軍進奉化縣城

今年89歲的王舜祁是當時奉化縣城解放的親歷者,1949年5月25日下午五點左右,還在奉化中學就讀高中一年級的他,在學校組織下隨200多人一起,迎接解放軍21軍61師181團進城。

奉化解放親歷者、奉化文史學者 王舜祁

“一路隊伍到奉化北門(舊時奉化縣城要道,如今區文保所附近)外面去歡迎解放軍。我們到那裏以後等了一會兒,解放軍從奉化北邊的方向,從溪口過奉化的曰嶺進入到奉化城區。那個時候解放軍都揹着步槍、手榴彈,有的還揹着裝着大米的糧袋,負重是很多,加上他們長途的行軍,因爲那天他們是新昌過來,所以非常辛勞,看來汗流浹背,但是精神很好。他們是勝利之師,進城以後是雄赳赳氣昂昂,狀態很好。”

據王舜祁回憶,當天的奉化縣城秩序井然,商店照常營業、學校如期上課,一切都很順利,對於解放軍的到來,老百姓也是興高采烈。

奉化解放親歷者、奉化文史學者 王舜祁

“奉化在原來的國民黨統治時期,物價飛漲、盜匪橫行,社會動盪不安,解放軍來了以後天下太平了,什麼事也沒有,大家生活過的很安寧,因此羣衆都是歡欣鼓舞。我現在估計奉化中學有中共地下黨,因爲奉化中學這個地方還是當時奉化的最高學府,知識分子和先進的人物比較多,可能他們瞭解這個消息以後組織學生去歡迎。”

/圖爲解放軍從嵊州方向沿四明山向溪口進軍/

解放軍紀律嚴明 贏得溪口百姓歡迎

奉化縣城的解放可以說非常順利,其實早在25日當天上午8點,解放軍21軍61師行軍130公里,率先到達溪口鎮西部20裏地的塔下村,喫過早午飯後,於中午到達溪口鎮上解放溪口,隨後再派一個團的兵力前往奉化縣城。而在此前一個月,也就是1949年4月25日,蔣介石最後一次告別家鄉,離開溪口,幾經輾轉在寧海沿海登上“太康號”軍艦去往上海,因此作爲蔣介石老家,溪口的解放可以說有着標誌性的意義。

地方文化學者 裘國松

“當時毛澤東主席已經在接近20天之前的5月6日,給第三野戰軍寫了指示:在佔領奉化時,不要破壞蔣介石的住宅、祠堂和其他建築物。”

解放軍剛剛進駐溪口時,當地鄉紳百姓還是有着很大顧慮,大多躲在家裏不敢出來,而隨後解放軍嚴明的紀律和“不拿羣衆一針一線”的作風,則徹底改變了之前反動宣傳中百姓對他們的想象與認知。

地方文化學者 裘國松

“那時候文昌閣還有一架美國總統羅斯福送給宋美齡的鋼琴,其中一天,有個剛剛參加部隊的女兵感到好奇,就在鋼琴那邊彈了幾下。這個事情發生以後,師部的組織科認爲問題很嚴重,傳令下去以後誰也不要去動蔣介石老家的東西。還有一天,司令部一個幹事到蔣經國的小洋房辦事,他在地上撿到一隻比較名貴的美國派克筆,當時雖然也沒看到人,但他自己也沒拿下,交給了看房的人。還有一次,豐鎬房那個時候鋪着好多名貴的地毯,由於師部駐紮在豐鎬房,晚上睡覺的時候,大家很自覺地把原來的一些地毯捲起來,第二天睡醒後再恢復原狀,生怕把地毯搞髒搞壞。”

/圖爲解放軍在溪口鎮行進/

解放軍的種種舉動讓當地老百姓深受感動。幾天之後,溪口鎮長和武嶺學校校長帶着百餘名羣衆、學生,抬着米麪、豬肉等食品,敲鑼打鼓主動來部隊慰問,表達了他們對這支“文明之師”的敬意。

/圖爲民國時期溪口剡溪與三里長街/

/圖爲溪口文昌閣/

一九四九年,我和我的“革命歲月”

從1949年5月一直到9月底,寧波全境陸續解放。在解放過程中,我們奉化一批又一批的熱血青年懷惴夢想,加入到解放軍行列,如今他們已然兩鬢斑白,但回憶起那段歲月,依舊充滿驕傲與自豪。

今年86歲的戴嶽軒是奉化蓴湖人,1949年8月21日,16歲的她在兄長和進步人士的影響下,懷着一腔熱血,考入第三野戰軍二十二軍政治部青年幹部學校,參加革命工作。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七兵團 戴嶽軒

“參軍以後我到寧波延慶寺報到,當時發給我牙刷、牙膏,還有一個杯子和一個勺子,這個杯子又當喝水,又當刷牙用,又當飯碗,而且當時根本沒什麼水喝。在學校期間,最主要是改造我們的學習,共產黨員、人民軍隊要爲人民服務,要放下包袱,還要反省人生觀等,學習資料差不多有一公分厚。”

9月13日開始,國民黨飛機轟炸寧波,面對震耳欲聾的隆隆聲,以及家中父親頻頻來信催回,戴嶽軒依然選擇和“戰友們”站在一起。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七兵團 戴嶽軒

“我們白天是到外面郊區,在公路旁邊的樹蔭底下走,到晚上回來延慶寺睡覺,睡覺是在泥地裏鋪層草。我現在想起來也覺得很滑稽,當時思想都很堅決,一心一意,這樣艱苦條件一點不怕。”

爲了安全起見,9月下旬,青幹校轉遷至溪口武嶺學校,當時共有三個中隊、三四百人。一週後也就是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了,激動的學員們迫不及待趕上三里長街加入慶祝行列。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七兵團 戴嶽軒

“在三里長街上,我們有的帶着帽子踩高蹺,有的扭秧歌,還有的帶着斗笠揹着鋤頭,大家都覺得很高興。晚上在武嶺學校戲臺演出,共同歡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戴嶽軒則在一個“工農兵學商”的節目中扮演商人,一邊拿着算盤,一邊跳秧歌從後臺走到前臺。”

新中國成立不久,上級給每位學員發了一塊寫着“將革命進行到底、由中央人民政府贈”的白毛巾。結業的時候,戴嶽軒有機會評上“功臣”,又獎給她一條,另外還發了黃草本和獎狀,這些東西對當時的戴嶽軒來說很是珍貴,所以她用了幾次後又藏了起來,一直藏了70年。

如今,在紀念解放70週年之際,面對家鄉的發展、生活的安逸,再回憶起昔日那段紅色記憶,戴嶽軒不禁感慨萬分。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七兵團 戴嶽軒

“如今人人有飯喫、人人有衣服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書讀。我原來參軍的時候穿了我孃舅穿舊的一件襯衫,袖子和下襬都剪短,現在你看我有三櫥衣衫,而且我家裏的兩個兒子、兩個孫子都有房子,都有工作,生活很平安,不可想象。”

70年彈指一揮間,從1949年到2019年,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我們再次翻開歷史,能勾起記憶的可能也就是這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而這些照片中,我最中意的還是這張解放軍開進溪口的照片,他們是當時三野21軍61師的戰士,打着綁腿扛着槍,雖然軍裝樸素,但卻擋不住一身的豪邁與英氣。雖然我們已無法知曉這些戰士之後的去向,但是他們卻把自己正步握槍的形象和自豪的笑容,永遠留在了奉化的歷史裏。在紀念解放70週年之際,也讓我們再一次緬懷所有爲我們今天幸福生活奮鬥過的前輩與先烈。

記者 王倩楠 呂晨波 董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