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文 怀 古

置身老街与河之间,有一种真实的超然于世的感觉,那份宁静、悠远、古朴仿佛只有时光回朔千年才可寻得。

袁 驿 老 街

曾小燕

初识袁驿老街,是在春天。随着老街容颜的展现和对老街故事的了解,我慢慢被她的深厚底蕴所吸引。

老街人告诉我们,这里的房屋都依河而建,河有几道弯,街就有几道拐。老街有名的三条街,一曰刷坊街,二曰紫云街,三曰丹凤街。走进刷房街,恍惚走进了时空的隧道,让我们穿越回到了民国时期。

眼前的刷坊街约有三米宽,长约百余米,两旁是清一色木板房建筑,具有典型的川东民居特色,两旁的木板房在时光的冲刷下呈现出灰褐色,一看便是有些年头的老房子,有几处还是二层小楼,楼上栏杆和柱头雕刻有花鱼虫鸟,虽显陈旧却依然栩栩如生。

老街应该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房门口那一梯梯被踩踏得光滑凹陷的石梯,在百年轮回中细数着老街和外乡人的足迹,也见证着老街的荣辱兴衰。

《梁平县志》记载:清朝嘉庆年间,袁驿街道叫丹凤场,设有旅馆和马栈,供来往官员和传递公文的人歇宿、换马,故称为“驿站”,因这里袁姓人居多,人们就把这里叫做袁坝驿。

曾有诗曰:“袁驿从来是古丘,四围美景最风流;茨竹林前楼丹凤,响滩头上卧犀牛。福星高照宝珠寺,晚霞西映紫云楼;仙岩神宇碧山秀,龙井甘泉黑潭幽。”诗中描述了袁驿曾经拥有的美景。

穿过刷房街,我们折回到依河而建的紫云街,来到了王爷楼转拐,老街人早已习惯了这称呼。街边几位喝着茶打着纸牌的大爷告诉我们,这王爷楼早就不复存在,只是个地名了。

虽有些许的遗憾,但变成地名的王爷楼却给了我无限的想象。想象中我着一双绣花鞋,撑一把油纸伞,脚踩纤尘不染的石板小径,抚摸着精美雕花的窗棂,在光影斑驳中聆听王爷楼里的古老故事。这故事穿起了老街的历史,它慢慢长成了树,流成了河,变成了长长的岁月……

木版年画是老街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与梁平竹帘、梁山灯戏并称“梁平三绝”。据老街人介绍,民国初年,一王姓者把年画印刷业传到袁坝驿,其字号叫“锟发号”。后来,由于年画手工业作坊林立,逐渐形成了繁华的“刷坊街”。袁驿老街当年半边是作坊店铺,半边是客栈、茶楼和酒肆,每逢年画定货、销售旺季,全国各地商贾都会云集于此。

除了年画,老街的传统铜锣制作工艺也久负盛名。铜锣锻造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工艺十分繁琐,事先要用铜线和锡片等材料按照严格的配比放到熔炉里融出来,再经过不断反复地锤烧,最后还要用锤子进行细部的修整和定音。

除了年画和铜锣,老街还有很多特产,比如袁驿豆干,袁驿的黄粑粑,它们作为袁驿的一张名片,让袁驿的大名传得很远很远……

置身老街与河之间,有一种真实的超然于世的感觉,那份宁静、悠远、古朴仿佛只有时光回朔千年才可寻得。那些或深或浅的历史,依旧古朴延续到今天,一切仿佛初生。

(作者单位:梁平区交通委员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