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人情錢,相信很多人都有很多話要說。在以前紅事白事隨人情錢,現在在農村隨人情錢的地方太多,比如老人六十大壽、八十大壽,孫子考上大學等,甚至是家裏的老母豬下崽還要辦上幾桌去慶祝,目的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爲了收人情錢。農村人對於這種雜七雜八各種收人情錢的理由也是埋怨很多,但是人還得去,錢還得隨,因爲這就是在農村最常見的社交活動。在隨人情錢的時候也會發生十年前別人家結婚隨了30元,現在自家辦喜酒對方也隨了三十,但是其他人卻隨了一二百,很多人會覺得隨30的不合理,那麼真的是不合理嗎?

十年前朋友辦喜酒隨了30元,十年後我家辦喜酒朋友回了30,合理嗎

個人覺得還是很合理的,雖然心裏會有點不舒服。每戶人家在辦酒席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專門的本子上記錄隨禮的人和隨禮的錢,這個本子叫做禮簿,是有主家專門找人來登記的,在主家辦完酒席以後,這個禮簿便回到了主家的手裏。主家便會根據禮簿上鄉親們隨禮的多少來回禮。

十年前朋友辦喜酒隨了30元,十年後我家辦喜酒朋友回了30,合理嗎

我之所以會覺得十年後回禮30塊錢合理,是因爲隨禮這件事本身是一件很喜慶的事情,這三十塊錢在十年前是個不小的數字,但是隨禮時並不會預料到以後物價會上漲,也沒想用這三十塊錢來投資,等十年後三十塊錢搖身一變成爲100元或者是200元。所以別人回禮30塊錢也是說的過去的。

十年前朋友辦喜酒隨了30元,十年後我家辦喜酒朋友回了30,合理嗎

讓人感覺不舒服的地方在哪裏呢?是因爲同樣在十年前給別人家隨了30元,在自家辦喜酒的時候那個人隨了100元,甚至是更多,這就會讓辦酒席的主家覺得當初隨的30元沒白隨,十年的時間30元變成了100元。在這樣的比較下,就顯得還回30的人很不會辦事。其實就是因爲有了比較以後纔會覺得不合理,如果都是回30元的話,肯定就不會這麼想。

十年前朋友辦喜酒隨了30元,十年後我家辦喜酒朋友回了30,合理嗎

個人真的覺得沒必要因爲回禮回了多少而給自己增添無用的煩惱,辦酒席的目的並不是爲了收禮錢,收禮錢只是婚禮中的一個特別小的環節,沒必要因爲如此小的環節出了問題而丟了辦婚禮酒席最初的目的。

你們覺得十年前隨禮30元,十年後回禮30元這件事合理嗎?歡迎回復討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