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討論了美國和中國的科技差距,幾乎是一邊倒的態勢,許多小夥伴們都很泄氣。今天我們再來討論一下中國和日本的科技差距。

1)諾獎領域

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指獲獎時或獲獎前持有日本國籍的諾貝爾獎得主。迄2016年,已有25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

進入新世紀以來已有17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距離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中國和日本的科技差距有多大?

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只有屠嗷嗷一個人獲獎。楊振寧和李政道等人是美籍華人,主要科學成就都是在美國完成的。

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說明的是一個國家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的積累。由此可見,中國的基礎科研歷史欠賬太大,目前還是落後西方主要國家的。

中國和日本的科技差距有多大?

上面這張圖可以一定程度解釋這個問題,中國專利申請數量在2010年超過日本,但中國專利制度從80年代纔有數據,可見我們還是底子太薄。還必須有相當時間的積累纔會湧現較多的諾獎得主。

2)科技論文

2006-2016十年時間段全世界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前1%的頂尖論文,中國佔全世界12.8%,排在世界第二,美國第一,中國第二,英國第三,德國第四,日本第五。英國《自然》雜誌做過統計,他們把範圍縮小到統計68種頂尖科學期刊上的論文數量,按照不同學科,不同權重等算法做了個自然指數,中國2015年也是第二,僅次於美國,排名前五位是美國,中國,德國,英國,日本。

可見,比體量日本已經比不過我們了,無論是經濟還是科研。

3)精密機牀和機器人

綜合看起來這個世界上日本機牀業世界第一,沒有之一,品牌最多,技術最高,利潤最高。光品牌就有馬紮克、天田、大隈、森精機、捷太科特、牧野、小松、會田、三菱、沙迪克等上百家。

看個世界最高dmn值機牀主軸。來自日本精工

中國和日本的科技差距有多大?

日本精工將自主設計的極微量油氣潤滑系統與定預壓切換結構相結合。成功實現世界最高dmn值的工作機械用主軸。

4)數碼產品

數碼產品,尤其是影像產品沒啥多說的,單反、各種高端攝像機,日本都是掌握核心科技的,無論是鏡頭,還是sensor,無一不是引領世界的節奏。這別說中國和日本的差距了

中國和日本的科技差距有多大?

5)高鐵

截至2014年底,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1萬公里,其中高鐵里程達到1.6萬公里,超過世界高鐵營業里程的一半,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試驗段,CRH380AL新一代高速動車組創造了時速486.1公里的世界鐵路運營第一速。

中國和日本的科技差距有多大?

日本新幹線是中國高鐵的老師,論建設規模,中國已經遠遠超過日本了,論技術能力,兩者也是不相上下了。目前,中國和日本高鐵技術在國外市場也是激烈交鋒,旗鼓相當。

6)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

互聯網這個新興產業中國僅次於美國,我在另外一篇文章裏有總結,美國科技公司五強,中國一超雙雄,這八家公司是科技公司的佼佼者,沒有日本的事。

中國和日本的科技差距有多大?

雲計算和大數據是全球正在高速發展的下一個超級產業,以此爲例。根據IDC和德意志銀行的數據,全球雲計算市場三強格局已經在逐漸形成:亞馬遜,微軟Azure,阿里巴巴,這個領域基本是中美爭霸局面。

在材料、電氣、機械、光學等製造行業,在這些非常需要技術積累的傳統領域,我們的差距不是一點兩點,比如發動機,比如汽車的ECU,這些東西不是原理不懂,而是工藝技術不達標。

中國也有許多日本比不上的技術。軍事裝備工業比日本先進,打衛星的動能系列導彈,巨浪潛射導彈,空警2000大型預警機,J-20第四代戰鬥機等等。 還有海洋工程裝備海洋工程裝備主要包括移動鑽井平臺。不要臉的說下計算機芯片。雖說不能和老美比,但虐日本還是綽綽有餘的。比如龍芯、申威、飛騰、衆志、海思、展訊等等。

結語

中國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所以在製造、機械設計、材料等基礎工業領域,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總體來說中日科技實力差距是肯定的,但會逐漸縮小,某些細分領域已經超過日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