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5月25日消息 根據外媒的報道,“夸克之父”默裏·蓋爾曼(Murray Gell-Mann)於昨日去世,享年89歲。

據維基百科介紹,默裏·蓋爾曼是美國物理學家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因對基本粒子的分類及其相互作用的發現而獲得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蓋爾曼通曉的學科極廣,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也是20世紀後期學術界少見的通才。除數理類的學科外,對考古學、動物分類學、語言學等學科也非常精通。

默裏·蓋爾曼生平:

1955年初,蓋爾曼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同年9月又到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任教。1956年,蓋爾曼見到了同時代的蘇聯大物理學家列夫·朗道。1967年,蓋爾曼成爲加州理工學院密立根理論物理學教授,並長期在該院從事粒子物理學研究。

1961年,蓋爾曼與西島和彥引入了強子分類方案。蓋爾曼參考佛教術語“八聖道分”,別出心裁地將此方案稱爲“八重道”。該方案現已可由夸克模型給出合理解釋。另一位以色列物理學家Yuval Ne'eman也曾獨立地提出過相似的方案。

1964年,蓋爾曼和喬治·茨威格都獨立提出了夸克理論。“夸克”(quarks)這個術語是蓋爾曼參考詹姆斯·喬伊斯的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中的一句“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而提出的。茨威格則是用“撲克牌A”(aces)來稱呼這種粒子。模型預言的Ω粒子不久後被發現,蓋爾曼認爲自己的功勞應與茨威格平分。蓋爾曼的術語“夸克”後來成爲主流的叫法。1969年,他因在基本粒子的分類及相互作用方面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2年,他與Harald Fritzsch引入了新的守恆量子數,取名爲“顏色荷”("color charge")。緊接着又同Heinrich Leutwyler一起提出了新術語“量子色動力學”(quantum chromodynamics, QCD)。夸克理論成爲量子色動力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20世紀90年代,他積極參與了聖菲研究所的集資籌辦,並在該機構開展有關複雜性的研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