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1年,同爲中共一大代表的董必武揮筆寫下了這首《憶王盡美同志》,追憶英年早逝的革命戰友。也是在這一年,他與鄧恩銘作爲濟南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代表,赴上海蔘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

王盡美:三首小詩,廿七人生

王盡美:三首小詩,廿七人生

1925年8月,青島。病榻上的青年,面貌英挺、身材清癯,卻已是病情危重。他想說話卻不時被劇烈的咳嗽打斷,咳出來的是一口口鮮血。前來探視的同道友好,見到這一幕不禁潸然淚下。

青年並不討論自己的病情。在彌留之際,他向身邊的同志留下遺囑:“希望全體同志好好工作,爲無產階級及全人類的解放和共產主義的徹底實現而奮鬥到底。”他就是王盡美,原名王瑞俊,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早期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的生命刻度停在了27歲,他是中共一大代表中最早辭世的。

“沉浮誰主問蒼茫,古往今來一戰場。濰水泥沙挾入海,錚錚喬有看滄桑。”這是王盡美寫於1918年的一首小詩。那一年他剛滿20歲,在家鄉考取了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青年人的筆下,沒有“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歡暢,唯有對時代的冷眼相觀,在胸中凝結起一股熱血豪氣。彼時中華,國雖泱泱,萎靡傾頹,列強斜睨。

王盡美在泉城求學期間,積極投身五四愛國運動,被推舉爲山東學生聯合會負責人之一。1920年3月,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後,他被髮展爲外埠會員。同年11月,他與鄧恩銘等發起成立勵新學會,創辦《勵新》半月刊。這份半月刊積極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刊載了諸多有關社會改造的文章,抨擊時弊,啓發青年覺悟。

“貧富階級見疆場,盡善盡美唯解放。濰水泥沙統入海,喬有麓下看滄桑。”這是王盡美最爲著名的《肇在造化———贈友人》。1921年寫下這首短詩後,他便將“盡美”變作自己的名字,來彰顯自己的志向與主義,那就是爲全人類實現盡善盡美的社會理想。

也是在這一年,他與鄧恩銘作爲濟南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代表,赴上海蔘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多年以後,中國走出歷史陰霾的道路探索,都會追溯到這次非凡的會議。對王盡美來說,在這裏他遇到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志,彼此留下了深刻印象。

滬上歸來的王盡美,轉身投入了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在中共中央代表的指導下,他在山東建立中國共產黨山東區支部,擔任書記。1922年1月,他赴莫斯科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同年7月,他再赴上海出席黨的二大。他所參與起草的《勞動法大綱》,成爲這一時期黨指導工人運動的綱領。

長期的忘我工作與艱苦生活,讓他患上了嚴重的結核病。即便如此,他依然抱病組織領導膠濟鐵路全線、四方機廠工人大罷工等,直至在工作的最前線溘然而逝。

“四十年前會上逢,南湖舟泛語從容。濟南名士知多少,君與恩銘不老松。”1961年,同爲中共一大代表的董必武揮筆寫下了這首《憶王盡美同志》,追憶英年早逝的革命戰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