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历元年(1328),贫农朱世珍家中有一个孩子出生了,当天顿时是红云一片,据老一辈人的说法,此子今后必定非同一般。但是在这种乱世中,就算是麒麟子降世又有什么用啊?还是不能解决自家的温饱问题。于是家中还是如对待平常孩子那样待他。因为平常百姓家不能拥有名,于是就用数字给他安了个名字,叫做朱重八,也就是后来的朱元璋。

朱家几代都是贫农,种田为主。重八自小就看惯了长得白白净净的,读了一些书的地主们欺压穷苦百姓,他的父亲朱世珍,母亲等家人都是在这种压迫下去世,在当时人命是最不值钱的,最重要的是能够活下去。自小对那些只知道欺诈百姓的豪强产生了恶感,同时也是对那些自觉的读了点书的却纸上谈兵的人很是讨厌。这样的态度在这位今后要成为一代布衣皇帝的后期表现得也是非常之明显。

话说到当世的朱元璋还是一个无名小卒的时候,他投靠了当时有同乡好友在的部队,也就是他崛起之前的老板——郭子兴。朱元璋很快就凭借着自己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勇气和敢打敢拼的精神,获得了郭的好感,之后他更是也是成为了郭子兴手下的一员大将,当然之后迎娶郭的女儿,成为郭子兴非常信任的人,这些无疑是朱元璋的人生的逆变,他似乎是在前25年将霉运全部都挥霍完了,而今算是迎来了他的人生的春天。也就在他28岁的时候,郭子兴去世了,朱元璋成为了其兵将的实际掌权者。

朱元璋还是很有大局观的,他直到现如今他营下不缺的就是武将了,但是他缺文人。当然他和其它崛起的草莽英雄本心都是一样的,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读到多少书,所以对着读书人多多少少会有看法。可是其它草莽英雄都是很难去摆脱那种自卑感,所以对待读书人的态度就是:抓到就杀。但是朱元璋却是对待读书人很是敬重,他凡是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带着大量金银财宝去拜访读书人。可以说朱元璋的这个工作还是做得非常到位的,所以之后也是有非常多的读书人来投奔朱元璋,方孝儒就评价道:元末“地大兵强,据名号以雄视中国者十余人,皆莫能得士;太祖高皇帝定都金陵,独能聘至太史金华公(宋濂)而宾礼之……识者已谓天下不足平”。

但是朱元璋在登基后,却不是这种态度了,他却是非常忌讳读书人了。

虽然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为了不让他人笑自己没有读过多少书,于是自己还特意花了一段时间读书写字。因为他毕竟是农民出身,就怕有些读书人在奏折上骂自己,自己都不知道。但是他的内心却是一直表现的是对于读书人的厌恶,毕竟这些人大事小事都是要写几份折子来报告一下。当时便是有许多因为写折子丢了脑袋,便说道,当时便凡是折子中含有“作则”、“僧”、“发坤”的词语,都是要被朱元璋赐死的。所谓“作则”,就是因为和“做贼”有些许谐音,“生”又是联想到了僧,而“发坤”又是使人联想到了发髡(古之剃发之刑)也。所以似懂非懂的朱元璋,总是会以为别人是讽刺他,所以当时的他也是非常忌讳读书人的一些文字的。当时的朝中的一些文学博士也是不敢在朱元璋面前咬文嚼字,拍马屁,这样很容易一不留神就丢了小命的。

其实朱元璋这样一个出身贫苦,社会底层的放牛娃,而后四处化缘的小和尚,他虽然不通文,但是在格局上,却是超过了历史上的众多帝王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