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網上流傳着各種版本的試驗視頻:

  饅頭裏加膠,

  泡水後反覆揉捏,

  不碎不爛

  饅頭“嘩嘩”流水,

  擠幹後再泡水會恢復原形

  饅頭像海綿,

  泡水後捏都捏不開

  熱氣騰騰的大白饅頭

  向來都是大駐馬人的“心頭愛”

  可看完網傳視頻有人疑惑了

  “饅頭還能喫嗎?”

  在山東菏澤也流傳着

  “饅頭加膠”的傳言

  而瘋傳的視頻跟河南一模一樣

  

  

  河南的饅頭暢銷到了山東?

  還是山東的饅頭賣到了河南?

  有網友拿自家蒸的饅頭做了上述實驗

  竟有驚人發現

  

  自家蒸的饅頭和買來的饅頭一樣

  泡水後同樣“不碎不爛”

  凡加工饅頭使用的麪粉原料爲高筋麪粉、大豆蛋白粉的饅頭面筋質含量較高,泡在水裏均出現不碎不粉的特徵。

  饅頭變“海綿”類似視頻在多地流傳,不少專業機構也都通過實驗做了專門澄清,不管是用麪粉,還是用麪條/饅頭,按照視頻裏的做法,均可得到所謂的膠狀物質,而且越是價格較高的高筋麪粉,洗出的膠狀物質越多。

  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這類所謂膠狀物質就是我們所說的“麪筋”。小麥粉的蛋白質含有特殊的巰基(HS-),具有親水的特性,在水和揉搓的作用下會結合成網狀,形成不溶於水的“麪筋“,主要成分爲麥谷蛋白和醇溶蛋白,是優質的蛋白質。因此,麪條和饅頭被浸泡一段時間,在不斷手捏之後,麪筋質(不溶性蛋白質)在水中無法溶解,感官看起來形似纖維物質,屬於正常現象,再說,市場上的膠的價格比麪粉還高,從生產技術上講,添加膠沒有任何必要性。

  所以

  饅頭變“海綿”的謠言不攻自破

  不信謠,不傳謠

  我,啃饅頭去......

  編輯:唐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