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拍过这个世界最残酷的一面,却只爱拍普通人平静的生活

他35岁获得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拍过战争、死亡、处刑、精神病人,他有能力拍任何世界上最残酷的事物,却只爱拍普通人平静的生活。

“一张好的照片永远是偷拍的照片。”

这是法国摄影大师雷蒙·德巴东(Raymond Depardon)的名言。

作为普利策(新闻界最高奖)获奖者,也是一名玛格南(世界知名纪实摄影图片社)摄影师,现年76岁的德巴东是法国新纪实主义摄影的代表人物。

说他是法国国宝级摄影师,并不夸张。

而当这样一位大师坐在我面前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现得却像一个充满童心的小孩子。时不时开几个玩笑,别人还没笑自己先笑个不停。

来上海的这几天,德巴东总是穿着花衬衫,牵着妻子,拿着他的徕卡相机,无论在台上还是台下,都拍个不停。

并且如传言所说,很爱偷拍(还被我抓到了!)。

就是这样一位经历过无数生死、看遍人间疾苦,又和蔼随性的老人,却始终对摄影、对真相充满敬畏和尊重。

他的 Facebook 上个人简介写着:“一个充满怀疑的摄影师,任何事物都无法安慰他。

“我是那个时代的幸存者”

雷蒙·德巴东称自己是一个时代的“幸存者”(surviver)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曾与他一起当战地记者的同行们都已经死了。

乍得,1978

德巴东1942年7月6日出生于法国中部罗纳省的一个小镇,父母都是农民。

从小在农场长大的他,在摄影这件事上基本是自学成才。12岁开始在农场拍照,然后给一位开眼镜店的摄影师当学徒。

1958年,带着父亲给他的二手相机,德巴东去到巴黎,成为摄影师 Louis Foucherand 的助手。

1957年,15岁的德巴东的自拍

60年代早期,德巴东加入 Dalmas 图片社,成为摄影记者。他辗转于阿尔及利亚、越南、比亚法拉、乍得等战区,拍下了不少生死之间的照片。

越南,1972

巴基斯坦,1978

尼日利亚,1989

1966年,德巴东和朋友一起创建了 Gamma 图片社,并去非洲待了很长一段时间。1975-1977年间,他在乍得拍下的一组照片,为他赢得了新闻摄影师的最高荣誉——普利策新闻奖。

乍得,1979

乍得

在那期间,他经历了人生中最矛盾的时刻——他拍了一个法国女性被非洲当地武装绑架的短片,寄回法国向政府索要赎金。

自己是否在帮助恐怖分子助纣为虐?几经思考,他还是寄出了视频,因为他真正想帮助的是那名被绑架的人质。

乍得,1975

1978年,他离开Gamma,进入了大名鼎鼎的玛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

这家由知名新闻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罗伯特·卡帕、乔治·罗杰等人创立的纯摄影师经纪公司,在纪实摄影领域有着相当的权威性,很多卓越的新闻摄影记者都是“玛格南”的成员。

90年代他回到父母的农场,运用彩色照片拍摄法国乡村景观。1991年获得了摄影艺术的至高荣誉“法国国家摄影大奖”。

他还报道过法国多起重要事件,拍过多届奥运会,其中就有1972年的慕尼黑夏季奥运会。在那一届奥运会上,11名参赛的以色列运动员及教练被巴勒斯坦武装人员绑架杀害。

东京奥运会,1964

慕尼黑奥运会,1972

他也拍过不少明星、政要,法国前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的官方照片就是他拍的。

弗朗索瓦·奥朗德,2012

约翰·肯尼迪和妻子杰奎琳,1961

理查德·尼克松,1968

Brigitte Bardot

除了摄影,德巴东还是一名纪录片导演,从1974年至今,拍过40几部纪录片(包括短片)。用他妻子 Claudine Nougaret 的话来说,德巴东的右脑想的是拍照片,左脑则想着电影。

1981年拍摄的《新闻记者》(Reporters) 和1986年拍摄的《纽约,纽约》(New York, N.Y.) 分别获得第7届和第11届的凯撒奖最佳短片纪录片奖。

1995年,他以法国司法系统为题材的纪录片《公然犯罪》(Délits flagrants) 获凯撒奖最佳纪录片奖。2004年,《第十区法庭,审讯时刻》(The 10th District Court:Moments of Trials)获得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提名。

《公然犯罪》

精神病人、农民、数学家——他们都是边缘人

德巴东说,他可能是法国电影圈内唯一一个从农场长大的摄影师。

也是唯一一个从以前那种非常“真实”的环境转变过来的人。

他以前拍过无数抓人眼球的头条新闻,现在他的作品不再在报纸头版发表,而是在博物馆、艺术馆里展出。回到法国之后,德巴东花了十几年,拍了很多关于法国人、建筑、和风景的照片。

Raymond Depardon 1993

很多评论家说,这是他返璞归真的过程。

雷巴东的妻子却说,回归平凡,其实并不平凡。

他从小家庭环境幸福,却在职业生涯早期就见过战争的残酷,生命的挣扎,因此对社会边缘人的生活一直很关注。1979年,他拍摄了一组意大利精神病院的照片,引起不小轰动。

此后几十年里,他更是拍摄了3部关于精神病人的纪录片。去年名叫《12天》(12 jours)的电影,聚焦精神病方面的立法问题, 在此获得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12天》

他深入到非常偏远的山区,那里没有媒体、没有电视、没有现代化 ,却让他在那里找到了最美的风景。

很多法国人质疑他“法国农民才不是那样的”,他都不予理会。拍农民的十年间,是他自己觉得作为记者很光辉的时刻。

“我拍的照片,似乎大家都可以拍到,但从未有人去付诸实现。”

“照片不能改变世界,却能展现真实”

雷巴东的作品主题往往都是人间疾苦,早期他拍过了很多外国的苦难,后来回到法国,他开始观察自己的国家,关注法国人平凡的生活细节。

因为“日常生活中的法国,很少得到重视,很少被拍摄记录。”

2004年起,62岁的的雷蒙·德巴东开始了一个“疯狂计划”:独自一人,扛着三脚架,带着大画幅相机,踏上旅拍法国的路程。

乡村道路,加莱海峡省,北加莱海峡大区,2005

加莱,加莱海峡省,北加莱海峡大区,2005

尚帕尼奥勒,汝拉省,弗朗什―孔泰大区,2006

迪耶普,滨海塞纳省,上诺曼底大区,2007

拍摄《法国》系列,德巴东使用了彩色照片,这在他以前的作品中并不多见。

对此他解释说,使用什么颜色,不光是因为技术,更在于拍摄者的心态和经历。黑白照片呈现出的效果,情绪更加强烈,甚至有一种愤怒的感觉。

而拍摄法国,他选择最质朴、最寻常的场景。这些照片看上去都很平静,也看不出技巧,却莫名地让人感觉到温暖。

芒通,滨海阿尔卑斯省,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2008

以前的加油站,昂蒂布,滨海阿尔卑斯省,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2010

其实,早在90年代,他就已经开始为拍摄法国做准备——

我在经历好长一段生活周折之后,重新观看原来拍摄的一些照片,在父母的农场里,以及我青春期的照片,那时我更希望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当我真正意识到这个农场的价值时,一切早已消失了。我不希望去做什么思乡的颂歌,只是想以此来思考时间在摄影中的重大意义。

安纳西湖,塔卢瓦尔,上萨瓦省,罗纳―阿尔卑斯大区,2009

也许是因为新闻记者的经历,也许是受到美国新纪实主义摄影流派影响,德巴东镜头下的画面总是冷静而疏离的。

他总是试图原汁原味的拍摄,这种被他称为“粗糙”的方式,尽量把自己“像一个隐形的衣架”一样隐藏起来。所以他总是正面取景,不让自己的感情影响真相。

德国,西柏林,1962

他相信“照片不能改变世界,却能展现真实”。但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摄影师永远无法探知真实。

他引用了一个法国数学家的说法:真实是能够想象到的所有可能的集合。

他的 Facebook 上个人简介写着:“一个充满怀疑的摄影师,任何事物都无法安慰他。”

雷巴东与妻子在戛纳

可以说,怀疑是德巴东创造的驱动力。他永远无法停止怀疑,特别是战地记者的经历,让他对命运十分敬畏,也认为一个摄影师是永远无法得到安慰的。

因此虽然他经常说“我有能力拍摄任何世界上最残酷的事物”,但他的镜头传递出的往往是一种平静的温度。

Raymond Depardon,1957

32年前,德巴东因为拍一个雪铁龙的广告来过中国,还去了长城。

中国,北京,1985

而前两天,“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陌生风景”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雷蒙·德巴东也带着他的作品来到了上海。

《陌生风景》是法国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在中国地区的首次大型展览,除了雷蒙·德巴东,还有来自蔡国强、黄永砯、Mœbius、森山大道、以及 Chéri Samba 等逾三十多位艺术家,近100件/组标志性艺术品。

蔡国强《白声》

展览现场雷蒙·德巴东作品

于此同时,法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在中国的首个个展《忆所》也将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

这两个展览作为今年“中法文化之春”的开幕活动,都是在当代艺术领域非常出色(且价格良心)的展览,强烈推荐!

--展讯 --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陌生风景

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 A Beautiful Elsewhere

时间:2018年4月25日-7月29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5楼及7楼展厅

地址:上海市花园港路200号

票价:60元 (PSA同期两展联票80元)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忆所

Christian Boltanski:Storage Memory

展期:2018年4月25日-7月8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1楼、2楼展厅及烟囱

地址:上海市花园港路200号

主办: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票价:60元(PSA同期两展联票80元)

- End -

转载请至后台留言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

作者 _ 阿作 | 部分图片由PSA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