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享受了國家那麼多幫扶政策,我不想再向國家伸手了!雖然我自己身體不爭氣失去了自己脫貧的能力,但是希望我的孩子今後能自立自強,摘掉貧困的帽子!”玉屏侗族自治縣朱家場鎮興隆村朱家組詹紹敏哽咽着說道。

勤勞的品質

詹紹敏今年39歲,性格要強,從不肯輕易服輸,在村裏是出了名的勤快人。

在小孩三歲時,詹紹敏便帶着他去大龍工作。2007年詹紹敏回家修新房子,在年底修好後,她利用家裏靠近學校後門這個有利位置,於2008年支起了一個小粉攤。2010年,學校後門關閉,粉攤生意一落千丈,詹紹敏便關閉粉攤,在興隆村街上打零工,並在家裏養豬增加收入。

“第一次去詹紹敏家的時候,就覺得這個家收拾得很乾淨,他們很勤快,不僅努力打工掙錢,還養豬、種地,特別喫苦耐勞。家裏的娃娃讀書也好,感覺這個家庭特別和睦團結。”縣發改局副局長王永生是詹紹敏家的幫扶責任人,說起對詹紹敏家的第一印象,讚不絕口。

王永生通過與詹紹敏家溝通,定下了利用養殖的方式脫貧。2016年,在打零工的同時,詹紹敏養殖了十多頭豬,並在2017年初通過賣豬獲得了一萬多元的收入。詹紹敏家也因此上了2017年的預定脫貧名單,能摘掉貧困戶的帽子,這讓詹紹敏十分高興。然而9月5日那晚發生的事,卻打碎了她自力更生摘掉貧困帽的美好願望。

突變的風雲

“爸爸,我到家了,身上沒有溼,我有雨衣,你不用擔心。”剛到家的詹紹敏便接到父親的電話,對着父親那頭的關心詢問,她連忙溫聲回道。剛掛電話,詹紹敏便不好意思地解釋道:“我的老父親都70多歲了,他被我那晚住院給嚇到了,那兩天,他都沒閤眼過,所以比較容易擔心我。”

詹紹敏說的那晚指的是2017年9月5日的那個晚上。當晚,詹紹敏感覺身上特別涼,出氣不勻,連忙打電話給大嫂,想讓大嫂送去醫院。當大嫂來後,看到詹紹敏病情比較嚴重,不敢隨意移動她,連忙撥打了120,等待救護車。

昏迷兩天後,詹紹敏才醒了過來,她發現自己身上到處都插上了管子,她有點不太明白髮生了什麼。在醫院住院幾天後,詹紹敏漸漸明白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她得了尿毒症,需要輾轉到貴陽去看病。

詹紹敏家是建檔貧困戶,丈夫朱仕福早年當協警時,因與歹徒鬥爭,腦袋被重傷送往醫院。出院後,朱仕福的眼睛已看不太清楚,只能在家務農,而詹紹敏在興隆街上打零工的收入則成爲了這個家庭的唯一經濟來源。2018年,朱仕福的大哥意外去世,其87歲高齡的父親也來到了這個家庭一起生活。夫婦倆育有一子一女,兒子正在上高中,女兒還在上小學。

經過治療,目前詹紹敏的病情已得到控制,只需每週去縣人民醫院做三次透析。不算前期治療的費用,僅僅後期每次透析都需要600元,詹紹敏一年透析就需要9萬多元的治療費用,這還不算其他口服藥物的費用。高昂的醫療費用讓這本就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感恩的真心

“我醒來後,聽說手術時,整個醫院走廊都被我家的親戚朋友佔滿了,真的很感動。在我住院期間,他們來看我,還給我幾千幾百不等的錢,讓我好好看病。”詹紹敏滿含感激地說:“他們陸陸續續給我留的錢就有兩萬多塊錢,親戚還通過微信輕鬆籌幫我籌到了一萬四千塊錢。”詹紹敏十分要強,爲了不讓自己的事影響到兩個孩子,她讓親戚撤了微信上的輕鬆籌。

王永生得知詹紹敏的情況後,立馬根據精準扶貧政策聯繫相關部門,讓詹紹敏的醫藥費得到了全額報銷。“感謝國家的好政策,讓我不用爲醫療費用發愁,讓我的孩子讀書也不用花錢。同時也特別感謝那些幫助過我的人,醫療費用報銷下來後,我去還錢,他們都不收,說我家現在沒有收入,讓我把錢留來維持家庭的基本生活。”說到這裏,詹紹敏感動得泣不成聲。

“針對詹紹敏家的情況,我們駐村工作隊因戶施策,給他們家申報了低保,同時經常去和她交流,鼓勵她積極面對生活。”縣發改局派駐興隆村第一書記張萬順說。

4月23日,詹紹敏做完透析後,王永生便買了雞和小菜,開車去醫院接她,並和詹紹敏一家一起喫了一頓飯。詹紹敏不知道怎麼感謝國家、幫扶責任人、駐村工作隊,便把她的感受編輯成了信息發到了微信公衆號微玉屏後臺,表達她的感激之情。

“我自己是因爲身體原因無法摘掉貧困帽,但我不希望一代又一代還把貧困帽戴着,我已經給國家、政府添了很多麻煩,我希望下一代能夠自力更生,摘掉貧困帽。不求他們有多大出息,但不要給國家添負擔,要爲國家作貢獻。”詹紹敏堅定地說。(張丹 塗朝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