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刚刚播完,热度却依旧不减。乾隆这个“大猪蹄子”聪明睿智、魏璎珞则古灵精怪,两人在一起产生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颠覆了其他清朝后宫剧固有的影视形象。

他们二人虽然相爱,但也经常闹矛盾。尤其是因为傅恒的存在打翻了乾隆的醋坛子,璎珞装扮成传话侍卫到干清宫,一句“皇上,我想你了。”就将帝王的怒气化于无形。当然甜蜜到此为止,因为我们文中的主角就在这个时候毫无征兆地出现了。

当时“大猪蹄子”正在因国事生气,只听他口中说着:“好个张廷玉,竟敢奏请配享太庙。简直混账!张廷玉是越老越糊涂,被史贻直三言两语一激,连自个儿姓什么都不知道了。哼,一个老朽……让张廷玉滚得远远的。”接着乾隆把奏折一扔,“滚到天边去。”

看到这里突然感觉有些不对,前几年同样一部火遍全国的《甄嬛传》中,雍正的工作仿佛总是在和张廷玉商量事情,怎么换了个皇帝,同一个大臣就不受待见了呢?

01父皇的“遗产”

张廷玉的工作能力自然没的说,雍正朝改革顺利推行的背后都是他辛勤付出与努力。雍正自然投桃报李,不仅一生重用、信任,在临终弥留之际还不忘留下建议:可配享太庙。

所谓“配享太庙”就是雍正给的免罪金牌。因为太庙是皇室子孙祭祀自家先祖的地方,里面也会悬挂立有大功的臣子画像,以表彰功绩。后世皇帝祭祀的功臣自然不能是罪犯,所以雍正在临终前的建议等于告诫乾隆不要轻易处罚张廷玉。

新皇帝即位一般喜欢通过迫害前朝老臣来树立自己的威信,雍正为了臣子不惜压制儿子,可见张廷玉在皇帝心中的位置。一生孝顺的乾隆自然不会忤逆父皇的意思,不仅在当上皇帝的第二年任命张廷玉总理事务,还晋封他为三等伯。

张廷玉也是尽职尽责报答上级信任,乾隆上位的头几年能够保持政坛平稳过渡,与前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君臣和谐,谱出一阵佳话。

然而什么样的美好故事都有终结的那一天,因为雍正还给儿子留下了另一个帮手,叫鄂尔泰。

02朋党之争

与张廷玉长期在政权中枢工作不同,鄂尔泰是基层官员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可能是长期在中央机关工作产生的优越感,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履历让张廷玉颇为看不起。

鄂尔泰脾气倔强,张廷玉性格内敛,两人差异颇大的秉性注定混不到一起。加上地位不相上下,在前朝争宠这样的戏码难免要上演。所以他俩面和心不和是肯定的,虽在一个办公室,却整天不说话,鄂尔泰出现过失,张廷玉便趁机嘲笑。

比如某年夏季天气闷热,鄂尔泰进入军机处后摘下帽子,自言自语道:“天气真热……这帽子放在哪里好呢?”因为清朝问责官员都要先摘其官帽。张廷玉便讽刺道:“我看你还是把帽子好好带着吧。”暗示他看好自己的乌纱帽,鄂尔泰又气又羞,竟郁闷了好几天。

由于满清独特的政治生态环境,造成满汉大臣合作又分离的现象。张廷玉是汉人,鄂尔泰是满人,自然形成了汉臣多依附张廷玉、满臣多依附鄂尔泰、两派分庭抗礼的局面。

当然,这种政治对立并不单纯以民族划分。鄂尔泰长期经营西南地区,那些西南地区共过事的同僚无论满汉大部分都是鄂尔泰一系的人。比如《延禧攻略》中那嚣张跋扈的高贵妃,她的老爹虽是汉人,却也是鄂尔泰的铁杆。

张、鄂两党的对抗从雍正末年一直持续到乾隆初年,最初新即位的乾隆皇帝对张、鄂二党之争都是选择性的失明,待自己执政资本攒足之后才入场参战。

乾隆六年发生的御史仲永檀弹劾案,将张、鄂党争公开化,这个情节在《延禧攻略》中也有涉及。仲永檀虽然是汉人,但与鄂尔泰的儿子鄂容安私交甚好,是鄂党干将。他先诬陷张党成员大学士赵国麟私下结交权贵,虽经审查为诬告,但仲永檀非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升任左副都御史。赵国麟被革职,张党吃了一亏。

一年后,仲永檀再度爆发,弹劾刚出狱的张党成员张照。却被后者反手探知弹劾的奏折提前与鄂容安进行过商量,这种行为叫“结党营私”,是绝对不允许的。东窗事发,仲永檀供认不讳。

乾隆趁机痛斥鄂尔泰结党,说他指使党羽攻击张廷玉。于是儿子鄂容安退出中枢,仲永檀以“依附师门,暗结党援”的罪名抓入大牢。可谁知尚未被正式定罪的仲永檀又蹊跷地死在狱中,乾隆帝对鄂尔泰更加忌惮,加大了打击力度。

鄂尔泰从此暗无天日,几年后抑郁而终,至此鄂党开始销声匿迹,不敢再有任何妄为举动。这一切,张廷玉都是旁观者。可并不代表他能力有多强,只是乾隆准备先收拾完一个再收拾一个罢了。

03悲剧之路

鄂尔泰死后的几个月,乾隆对张廷玉下旨:因为张爱卿年纪过大,所以可以不用早朝,刮风下雨、天气炎热、气候寒冷都在家办公不用入宫。说白了就是一年四季都不用上班了,皇帝趁机用讷亲顶替了张廷玉的首辅位置。

张廷玉是政坛老油条,当然明白是咋回事了,于是很明智地上书请辞。可能是老眼太过昏花,竟然在辞职信上写:自己已经得到了雍正帝配享太庙的待遇了,再继续做下去也没有多大成就,想要请辞回乡。明太祖当年就允许刘基回了老家。

这一下彻底惹恼了皇帝:刘基是朱元璋让退休的,可也是被朱元璋毒死的,你举这个例子是暗示我“大猪蹄子”对你不够意思?于是乾隆死咬着不放张廷玉辞职。

不久我们美丽的富察•容音皇后去世了,心情大坏的乾隆迁怒于张廷玉,命令张廷玉“罚俸一年”。这在老张的职业生涯中是从来没出现过的,想当年雍正怕张廷玉吃不好,特意将一座皇家当铺转到张家名下。今时今日的待遇让张廷玉惊恐万分,再度请辞。

千辛万苦之下,辞职信终于被批准了。鄂党成员史贻直趁机落井下石,上书皇帝称: 张廷玉不配“配享太庙”。张廷玉得知消息,惟恐乾隆不兑现雍正帝的遗诏,急忙入宫觐见要求皇帝给个保证。这便是文章开头“大猪蹄子”生气的原因。不过乾隆还是压下怒气,当众表明不会改变先皇遗诏。

按照程序这是要谢恩的,可是张老先生的糊涂劲儿没过竟然让儿子代替自己去。由此让乾隆火冒三丈,他自己在屋大发脾气:“好一个张廷玉,就住在北京几步路都不愿意走。即使病得很重,让人抬着也能来啊。为自己要赏赐时能亲自上朝,可谢恩时就来不了了,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事后让军机处的傅恒和汪由敦拟旨,问问张廷玉到底想不想退休。

汪由敦是张廷玉的学生,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告诉了老师。结果着急的张廷玉天没亮就等在皇宫门口请罪。乾隆掐指一算,傅恒、汪由敦昨天拟的旨还没下发张廷玉就来了,由此认定身边有人通风报信。

汪由敦自然跑不了,被革职下狱。张廷玉带上了一顶“培植党羽”的帽子,被削去伯爵位。由此引发了墙倒众人推,鄂党残余纷纷出手,认定张廷玉没有配享太庙的资格。乾隆碍于先帝的承诺,并没有罢免张廷玉入庙的权利,而是将其免官,以工作赎罪。

第二年,张廷玉借学生去世之名要求归乡,只不过他死去的学生叫爱新觉罗•永璜,是乾隆的大儿子。乾隆再度发怒,斥责道:“你是永璜的老师,怎么能冷酷到这个地步?你和那些已经配享太庙的大臣们比比,好好看看有没有资格!”张廷玉惶恐万分,主动请求放弃入庙的资格。

乾隆命令朝臣讨论张廷玉是否有资格配享太庙,大臣们看出皇帝的心思,所以一致认为应该罢免张廷玉的资格。于是乾隆皇帝修改了老爹的遗诏,罢除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的待遇。张廷玉一生心心念念的最高待遇没了,还多了这么多污点,可想而知他当时的心情。同年9月,又有人揭发张廷玉的姻亲朱荃犯罪,乾隆趁机抄了张廷玉的家,至此张党彻底烟消云散。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以83岁的高龄去世。乾隆帝做出了怀念老臣的模样,把张廷玉的神位安放进了太庙,张廷玉也是终清一朝享此殊荣的惟一一个汉人。可这并不代表皇帝气消了,后来乾隆翻阅文集,发现当年写了一篇赞颂张廷玉的文章《送张先生暂假归里序》,于是下令删去,可见他对张廷玉仍然耿耿于怀。

作者:李金钖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