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出名的衚衕:這裏曾經臥虎藏龍,“一條衚衕,半個中國

衚衕,又稱里弄、巷弄。“衚衕”一說來自蒙語“水井”的漢字解釋,遼金時“胡洞”已經在北方廣爲流行,到了清朝時正式定名爲“衚衕”。

大家都知道,衚衕時北京城特色之一。在北京城衆多衚衕中,有一條很特殊,自從它誕生千年以來就一直沒有改過名字,同時無數名流政要都在這條衚衕裏住過,使它有着“一條衚衕,半個中國”的美譽。

北京最出名的衚衕:這裏曾經臥虎藏龍,“一條衚衕,半個中國

它就是北京史家衚衕。史家衚衕位於北京東城區朝陽門街道,它東起朝內南小街,西到東四南大街,南與東、西羅圈衚衕相通,北鄰內務部街,總長度約700米。這條衚衕沿途大大小小四合院約有80多個,建築特色是青磚灰瓦。朱漆大門、石刻照壁,可以說時北京四合院的代表作。

關於史家衚衕的修建年代,已經難以考證。在大元帝國的總設計師劉秉忠設計的元大都的圖紙上,就已經標註了史家衚衕的位置,只不過當並不叫史家衚衕。明朝時,史家衚衕屬黃華坊,因衚衕里居住了史姓大戶而得名。

北京最出名的衚衕:這裏曾經臥虎藏龍,“一條衚衕,半個中國

明朝嘉靖年間,“史家衚衕”就赫然出現在史書上,比如張爵撰著的《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中,就有關於史家衚衕的描述。坊間也流傳一種說法,說的是史家衚衕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的祖宅所在地,故得名。

滿清定都北京後,京城總體格局沿襲明朝格局。但北京城居民的居住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旗民蜂聚,內稱由八旗旗人居住,史家衚衕所在區域隸屬鑲白旗。衚衕能否出名,關鍵在於這裏面曾經住着的名人。

北京最出名的衚衕:這裏曾經臥虎藏龍,“一條衚衕,半個中國

提起在史家衚衕生活名人,個個如雷貫耳。史家衚衕59號曾是史可法祠堂舊址,清朝時這裏建起了“左翼宗學”,當時僅招收八旗左翼的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子弟入學。

第24號院是民國大才女凌叔華的住宅,又稱“小姐家的大書房”。當時民國名流們,諸如陳寅恪、齊白石、徐志摩、胡適、林徽因等人都在此聚會,泰戈爾當年也曾到此一遊,目前是史家博物館。51號爲章士釗的故居,現今是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最出名的衚衕:這裏曾經臥虎藏龍,“一條衚衕,半個中國

新中國成立後,徐向前、李井泉、榮毅仁、喬冠華、臧克家、艾青、草明、楊朔等人。正是有如此之多的名人政要曾在史家衚衕裏生活過,使得這裏有着“一條衚衕,半個中國”之說。

參考資料:《揭祕史家衚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