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宮圖”是古代嫁女兒時必不可少的陪嫁品,因此又叫“嫁妝畫”。但女兒的母親在出門之時早有暗示,於是就把“壓箱底”拿出來,“嫁妝畫”鋪在牀上,照貓畫虎地做,一般來說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在中國古代,性道德是很嚴肅的,一般不允許公開討論.尤其對婦女來講,更是大忌,婦女在出嫁之前都不懂這方面的知識。但女兒的母親在出門之時早有暗示,於是就把“壓箱底”拿出來,“嫁妝畫”鋪在牀上,照貓畫虎地做,一般來說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在女兒出嫁前,父母往往購買一兩卷“嫁妝畫”,放在嫁妝之中,隨女兒帶到夫家去。"壓箱底"一般是實用的器物如盒子、枕頭等,裏面是空心的,放着正在進行房事的男女小瓷人。這些器物放在嫁妝箱的就下面,就是“壓箱底”了。到了新婚之夜,小兩口對性往往是很無知的。但女兒的母親在出門之時早有暗示,於是就把“壓箱底”拿出來,“嫁妝畫”鋪在牀上,照貓畫虎地做,一般來說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所以,“嫁妝畫”就相當於現在的性教育讀本(只不過內容太過單一,太缺乏系統化了);“壓箱底”就相當於現在的“性愛姿勢大全”。古代母親對女兒的性教育,也頗有些臨時抱佛腳,趕鴨子上架的味道。

  “嫁妝畫”、“壓箱底”古人早有性教育傳統

  對於性教育,古人一向重視。

  中華性文化展覽館館長劉達臨告訴記者,我國曆來重視性教育,且通俗易懂。此次中華性文化展中有多件文物專門體現我國古人在性教育方面的別具一格,這些性教育展品對現代兒童一樣還具有教育意義。

  比如“壓箱底”是個類似小瓷盒的東西,打開水果狀的蓋子,裏面是一對男女呈交合狀的塑像。這種東西本來是置於箱底壓邪用的,當女兒快出嫁時,母親把“壓箱底”拿出來給女兒看一看,暗示她以夫妻之道。而有些地方母親則在女兒的嫁妝裏搭上一些紙畫,畫面描繪男女交合的場面,俗稱嫁妝畫。

  “有些母親在女兒出嫁時,會拔下發簪告訴女兒,這是送你的'金針',如男方因興奮過度產生昏厥時,用髮簪插一下男性身體,可起到緩解作用。”

  “春宮圖”是古代嫁女兒時必不可少的陪嫁品,因此又叫“嫁妝畫”。在民間還有叫“壓箱底”的說法。日本的春宮圖有不少至今仍延用此叫法的,“春宮圖”是以性愛描繪爲對象的美術作品。古人看“春宮圖”,如同現代夫妻之間流行看成人碟片一樣。

  但與現在有一個不同的是,封建統治者對“春宮圖”是持否定態度的。有的朝代甚至將“春宮圖”與有性愛描寫的通俗小說,統歸爲淫穢詞曲一類,嚴加查禁。不管官府如何嚴禁,“春宮圖”依然有廣泛的市場需求,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春宮圖”在古代從來都是照印不誤。

  其實,當時的統治者也是嘴上說一道背後做一套,“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鄭振鐸在《談金瓶梅詞話》一文提到,“淫穢詞曲”和春畫,藏的最多的地方是帝王的後宮,如成冊的《金瓶梅畫》就是宮中之物,上面還蓋着乾隆御覽之印,並不曾銷燬,得以流傳下來。

  其實,由此也可以看出,春宮圖在古代的流行程度,統治者一面嚴加查禁春宮圖,一邊自毀規矩,收藏春宮圖,也就說明春宮圖在當時是極有市場的。

  因爲春宮圖在古代的地位,所以現在一說明朝,常常會讓人聯想到春宮畫。明朝時春宮畫發展到了頂峯時期。不僅在內宮、在官僚豪紳之家流行,而且在民間坊肆中也十分流行。明朝的春宮圖因流行廣,需求量大,出版商在印刷上也有了改進,春宮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從唐代到宋代,畫春宮圖的人不少,甚至出過少數畫春宮畫的著名畫家,有些春宮畫從側面還反映了一些歷史事實。

  春宮圖爲何能在古代得以長期流傳?人們爲何喜歡春宮圖?春宮圖因其何種功能符合了當時人們的某種特殊需要呢?春宮畫之所以從宮廷到民間不斷地發展和流行,因爲它具備了其他物件所不能替代的功能:

  ◆激發性慾的功能。視覺刺激在性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人們感受性刺激,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覺器官實現的,而春宮圖給人們的正是一種不可抵擋的視覺刺激,其功效比現在的A片更甚,因爲當時人們瞭解性的渠道不如現在來得豐富,他們所能利用的惟有通過春宮圖。

  ◆娛樂功能。所謂“娛樂”,更多的還是體現在“性”方面。比如在男女性生活中作爲助興工具。另有不能進行自由性生活的人,望“畫”止渴,譬如宮女。

  ◆教育的功能。即作爲性學書籍的插圖來昭示人們;或以“嫁妝畫”的形式給女兒帶到新郎家去,過夫妻性生活時照此去做。換句話來說,也可以說是一種性啓蒙的教學用具吧。

  ◆辟邪的功能。當時民間出現將春畫懸掛於牀頭、竈尾的現象,說春宮圖有辟邪作用。人們之所以把春畫放在嫁箱的最底層,除了隱私的原因外,也是因爲其有辟邪的用意所在。當時的人們認爲只要見到春宮畫,鬼神就會悄悄走開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