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依羣表示,從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形勢看,可以更充分地驗證中國作爲一個大國,市場容量潛力巨大,發展空間廣闊,經濟韌勁強,中國完全有能力通過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措施和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舉措,成功抵禦任何風險衝擊,抓住機遇,實現經濟轉型和更高質量發展。在5月10日的座談會上,李克強說,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頂住經濟下行壓力,除了要用好減稅降費關鍵性舉措,下一步還要出臺更多深化改革開放、鼓勵創業創新、促進公平競爭的措施。

總理15天連開兩場減稅降費座談會 億萬市場主體喫下“定心丸”

主持人孫華: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在接受新聞媒體聯合採訪時表示,中國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具備充足的支撐條件。今日本報就穩投資、財稅改革發力空間、貨幣政策穩健發力等讀者關心的問題採訪專家學者給予詳細解讀。

本報記者 包興安 

繼5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企業減稅降費專題座談會後,5月24日李克強再次主持召開部分地方減稅降費工作座談會,部署進一步落實好減稅降費各項政策。專家認爲,短短15天內,總理連開兩場減稅降費座談會,給億萬市場主體喫下了一顆“定心丸”。

“在當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下,中國經濟呈現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爲了鞏固中國經濟已取得的成績,李克強總理5月份連續召開兩次座談會,繼續釋放中國經濟改革發展最強音,推進中國經濟行穩致遠。”中國財政預算績效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羣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在5月24日的座談會上,李克強指出,億萬市場主體是穩就業的“頂樑柱”、是增長的“發動機”,確保更大規模減稅降費落實到位、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關係經濟社會大局。

李克強說,中國經濟韌性很強,宏觀調控仍有政策工具運用空間。當前要把已明確的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實施好,下一步對製造業增值稅留抵退稅還要放寬條件、優化流程,並研究完善對企業研發創新的支持政策。

在5月10日的座談會上,李克強說,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頂住經濟下行壓力,除了要用好減稅降費關鍵性舉措,下一步還要出臺更多深化改革開放、鼓勵創業創新、促進公平競爭的措施。企業也要抓住機遇,把政策紅利更多用於提升自身競爭力、吸納就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增強中國經濟的韌性,推動高質量發展。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反映出的是經濟發展理念的變化,即由增長速度向着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轉變,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

付一夫表示,一直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要歸於人口紅利優勢與投資驅動模式,然而隨着人口紅利漸失、投資回報率衰減與資源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以往的粗放型增長模式難以爲繼;再加上國際環境變幻莫測,我國經濟發展正面臨着較爲嚴峻的挑戰。此時需要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即儘可能用最小的投入換得最大的產出,這便需要科技創新的賦能與一系列市場機制的保障。

“在此背景下,我國持續深入推進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旨在激活市場,爲企業減負,使企業可以將更多的資金用於技術研發改進與擴大再生產中去,以此來提高經營效益,進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付一夫說。

張依羣表示,從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形勢看,可以更充分地驗證中國作爲一個大國,市場容量潛力巨大,發展空間廣闊,經濟韌勁強,中國完全有能力通過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措施和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舉措,成功抵禦任何風險衝擊,抓住機遇,實現經濟轉型和更高質量發展。

付一夫認爲,“下一步還要出臺更多深化改革開放、鼓勵創業創新、促進公平競爭的措施”也反映出,國家對於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十分重視,良好的市場機制與市場環境是企業生存的土壤,而兩場座談會釋放出的信號對於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打了一針“強心劑”,對於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而言也是意義非凡。

付一夫表示,科技創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點,由此建立的創新優勢持續時間長、競爭力強,可爲我國未來的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同時,加快產業技術創新,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既可以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改變過度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的發展模式,又可以提升產業競爭力。這對我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轉變發展方式有着極爲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於下一步的財稅政策取向問題,張依羣建議,要切實保證減稅降費政策全面真實有效落實到位,把政府的讓利變成市場發展的動力,把政府政策的空間變成企業發展的空間;突出減稅降費重點,彌補減稅降費政策不足,加大製造業增值稅留抵稅款返還力度,減少企業非生產性資金佔款,增加企業自有資金調控能力,有利於企業充實資金提高應付風險能力。

與此同時,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降低企業性、制度性成本,打破價格壟斷,重點是降低通信、物流等經營類收費標準,推動市場健康發育,實現企業公平競爭,提高要素合理有效分配。

“通過一系列政府和市場的降稅降費措施,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加快實現產品更新換代,加快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增加產品技術含量和自主知識產權,推動企業實現更高起點上發展。”張依羣表示,用發展帶動就業,實行主動就業政策,通過普惠性和特殊性減稅政策,引導企業轉型和擴大就業同步協調發展,用經濟活力推動更好更高標準的民生髮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