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工会组织职工们来到“国家级毛腊生技能大师工作室”,共话与全国劳模、“大国工匠”毛腊生一起工作的日子,汲取前行的内生动力。
绝活!大国工匠毛腊生和他的徒子徒孙,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国重器!

毛腊生是航天风华的一名造型工(已退休),也是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目前贵州唯一的“大国工匠”。
绝活!大国工匠毛腊生和他的徒子徒孙,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国重器!

他从21岁开始与砂子“对话”,以学习当“熔炉”,把困难作“阶梯”,凭“匠心”做事,用40年光景为导弹铸衣,也铸就了自己平凡的精彩。
绝活!大国工匠毛腊生和他的徒子徒孙,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国重器!

其参与生产的系列型号导弹,先后四次亮相国家阅兵仪式,本人也一步步成长为“铸造大工匠”、全国敬业奉献类道德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等。绝活!大国工匠毛腊生和他的徒子徒孙,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国重器!

2017年4月,在返聘继续工作6年后,毛腊生正式结束了职业生涯。但他用以浇筑人生丰碑,那“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以“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为主要内涵的工匠精神,依然在航天风华薪火相传。
绝活!大国工匠毛腊生和他的徒子徒孙,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国重器!

润物无声,标杆引领时代新风尚
绝活!大国工匠毛腊生和他的徒子徒孙,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国重器!

2002年,毛腊生与刚进厂的于丹结为师徒。

于丹是毛腊生带过的唯一一名女徒弟,现在已经成长为铸造中心技术组组长、高级工程师。

于丹第一次见到毛腊生时,就被眼前这个貌不惊人的师父给震惊到了:一个初中学历的一线工人,居然懂得流体力学和材料学原理。

当慢慢熟悉后,于丹知道,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毛师父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爱学习、肯钻研。”于丹说,尽管现在已经退休,但毛腊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始终不放松,每逢遇到攻关,他可随叫随到。

有两个细节让于丹印象深刻:一是他家书桌上,永远堆满了铸造的专业书籍;二是他的手机相册里,几乎看不到一张风景照,一张人物照,全部储存的是国内外新型铸件图片,或者先进合金资料介绍。

毛腊生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影响着于丹:没事的时候,于丹也会像师父一样,一头扎进书堆里,在书海中翱翔,在重点产品研发中实践。

“我希望自己在专注度、技能等方面能更好一点。”尽管铸造工作又脏又苦又累,家里人建议她换个岗位,可于丹认准了:永不放弃,因为我的师父是毛腊生呀!

淡泊名利、40年如一日坚守一个岗位的毛腊生,无疑已经在于丹的人生路上立起了一个标杆。
绝活!大国工匠毛腊生和他的徒子徒孙,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国重器!

和于丹不同,80后的陈寅曾经动摇过。

陈寅是现任“国家级毛腊生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敖四海的徒弟,而毛腊生是敖四海师父,这样说起来,陈寅算是毛腊生的徒孙。

陈寅进厂有10年了,仅仅让自己静下心来,他就用了好几年,这其中,毛腊生“毛师爷”对他的影响至深。

陈寅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到大没吃过什么苦,实习的第一年就尝尽了苦头:每天铲砂,浑身腰酸背痛,连续干上几天,躺下后直接起不了床。

而等到造型浇铸完成,又是开箱,全手工,一把锤子就是二十来斤重。每当陈寅想放下手中的活儿时,远处师爷挥锤坚持的小身板,总会让他“战斗”到底。

“劳模真不是大家吹捧出来的,而是年复一年的磨炼和坚持才有了今天的荣誉。”陈寅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每次想要放弃的时候,一个声音总是在提醒自己:一个初中生都可以,你有什么不能?

10年了,陈寅一直清楚自己和师父、师爷之间的差距。努力追赶前辈的步伐,在差距中他逐渐找到了方向:坚持!不能让之前的10年白干,更不能让今后的10年、20年、30年……白干。

劳模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似的。
绝活!大国工匠毛腊生和他的徒子徒孙,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国重器!

现为航天风华工会副主席、时任铸造车间支部书记晏育兵,曾与毛腊生共事一年。

“一个星期休息一天,经常干到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去。”晏育兵说,毛腊生“爱厂如家”是出了名的。他在厂里的时间比在家里的多几倍,中午和晚上都会在车间里,不停钻研琢磨,家只是他休息的地方罢了。

毛腊生的工作责任心,深深影响着晏育兵。

工作20多年来,他坚持每天早上七点钟、中午一点钟出门上班,早早地做好准备,提前进入工作状态。
绝活!大国工匠毛腊生和他的徒子徒孙,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国重器!

汲取动力,迸发创新创造新活力
绝活!大国工匠毛腊生和他的徒子徒孙,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国重器!

敖四海是毛腊生的徒弟,也是他的正式接班人。在师父退休之后,敖四海接过了“国家级毛腊生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的“接力棒”。

从毕业进厂开始,敖四海一直跟到师父退休,前后近20年。这个在他印象中又瘦又黑、一天说不到30句话的师父,绝对称得上是“语言的矮子,行动的巨人”。

如果说起好步,才能开好局,那作为第一道工序的铸型,就是起好步的关键之关键。由于影响产品质量因素较多,损失不说,一旦出错,只能重头再来。

“正因为这样,他干活时特别仔细。”敖四海说,修型好比雕刻一样,全靠手艺和技术;有时候正在修型的他,即便到了饭点,仍然坚持先做完再吃饭。

在面对后辈时,毛腊生像父辈一样,用行动为之示范。陈寅记得,实习完后,回到技术组的他去现场做工艺,毛腊生悄悄地站在了他身后。

这时候,毛腊生说了一句:让开,我来。随即提笔重新画了一遍。“我脸皮厚,问他为什么这样画,他从头到尾给我讲了一遍。”陈寅说,这也是认识毛腊生以来,听他说话最多的一次。

这一次的言传身教,让陈寅有点意外,有点感动,“‘全国劳模’这个称号总让我觉得有点高不可攀,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我以为高高在上的人,就这样波澜不惊地出现在我的身边,耐心而温和地指导我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做工艺,让我有些受宠若惊。”

“行动的巨人”在面对困难时,永远不会退缩。

敖四海记得,那是2006年,厂里与中南大学合作,为国家某重点型号共同开发舱体,在实验室试验成功的技术,到了实际操作中却屡屡出现问题,试验20多次均以失败告终。

“我来试试看!”毛腊生主动请缨。

“专家、教授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个初中生,行吗?”“别砸了自己‘大师’的牌子。”有人质疑,也有人相劝。

毛腊生没理会这些“声音”。查看产品缺陷、检验原定工艺、确定技术要求、跟踪生产过程、计算具体数据……在和项目组人员近半个月的攻关下,成功完成了该合金应用实际产品的研制任务,这使公司跻身于国内极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单位之列。

毛腊生“敢啃硬骨头”的作风,在敖四海的身上得以传承。

2012年,某客户将一大型舱体铸件的图纸交给航天风华,希望他们能在所剩不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

该舱体铸件直径近1.1米,高度达0.7米,是企业有史以来遇到的最大舱体铸件。同时,该铸件内部结构复杂,加之壁厚仅有3.5毫米,易出现关键部位浇注不到位、总体尺寸变形大等缺陷,多个厂家均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我来!”其时,专题会上,敖四海挺身而出。在认真分析该铸件轴向、径向收缩率和内部关键部位具体要求后,他提出在磨具设计上取尺寸上公差、用树脂砂制作内芯、调整内部关键部位浇注系统和放置成型“冷铁”等多种方式,来控制铸件的变形量和确保关键部位的成形。

以敖四海所编制的工艺为指导,该铸件在第二次试制后便取得成功。也正是凭着此次攻关的成功,一大批客户找上门来,铸件生产合同订单应接不暇。

20年间,敖四海先后攻克了铝铸件“白裂纹”、薄壁铸件内部成型、铸件关键部位疏松等多个难题。
绝活!大国工匠毛腊生和他的徒子徒孙,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国重器!

代代传承,锤炼无往不胜精气神

劳模精神就像春天里的细雨,一天天、一年年默默浸润着风华的每一个人……

在女徒弟于丹看来,除了敬业、勤奋,极致是师父成功的关键词之一,就是把技术做到极致,把产品做到最优、更优。

于丹记得,有一次制作某产品时,虽然铸件已经达到设计要求,但因为局部有一定缺陷,师父依然坚决要求重新来过:“干铸造这一行,只有把产品做得更好,合格率更高,才能对得起这份工作。”

“平时,对于不合格、不满意的砂型,师父不管大小总是推倒重头来过。”于丹说,出现不合格产品,他总是一头扎进车间寻找原因,宁愿自己多花时间,也要让产品合格。

追求技术的极致,还体现在对后辈的严格、严谨上。

吴国江是毛腊生的大弟子。1983年进厂就跟着师父干,这一干已是34个年头。

在吴国江的记忆中,师父几乎没有什么表情,目光只会跟着手中的模具造型游走。“一旦做起模具来,别的什么东西都入不了他的法眼。”

有一次,吴国江做好了整个造型的四分之一部分,心里认为“石头”落地,大功告成。谁知,师父过来看了两眼,二话不说就推翻了,然后自己开始重做,一点点地抠。那种追求完美的认真细腻劲儿,让吴国江终生难忘。

“师父最后的成品,更像是一件自己毕生要努力追寻的艺术珍宝。”在吴国江看来,那件成品真的太完美了,而自己做的简直“不堪入目”。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制模来不得半点马虎。而今已经成为制模专家的吴国江,不仅学到了师父的制模技术和对工艺的精益求精,那种追求极致的态度,也成为“师带徒”活动中最重要的一课。
绝活!大国工匠毛腊生和他的徒子徒孙,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国重器!

杨扑松是吴国江的90后弟子,毕业进厂时间不长。

有一次,吴国江要杨扑松给几个零件造型,做完后吴国江不满意,亲自上手,重新做给弟子看。那副对工艺一丝不苟的拗劲儿,和他曾经的师父毛腊生简直如出一辙。

陈寅也遭遇过师父敖四海的“责难”。

“我们画的所有的工艺图,都需要他来审核校对,最后签字才能往下走。”陈寅回忆说,有一次,他的图纸被敖四海审了13遍才过。

“每审一次,都是对我巨大的煎熬。”陈寅告诉记者,就为这一张图,前前后后花了他一个月的时间,“师父对我们的要求非常高,那时心里不理解,觉得他鸡蛋里挑骨头、小题大做,过后自然也了解了师父的良苦用心,他是希望让我们从一开始就养成精益求精的好习惯。”

刘健也是毛腊生的徒弟之一。“我是他第三个徒弟,我们还是老乡、发小,打小就能看出他做事一丝不苟的态度。”刘健告诉记者,毛腊生之所以能够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和他追求极致的态度分不开。

这根“精益求精”的“接力棒”,毛腊生传给了弟子,而弟子们又传给了自己的弟子,一种精神穿越了60后、70后、80后、90后,像一根串着珍珠的珠链,就这样串起了航天风华人的精气神……
绝活!大国工匠毛腊生和他的徒子徒孙,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国重器!

“总有一种精神催人奋进,总有一种情怀令人感动,这就是劳模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有了前行的动力,有了这种情怀,就有了人生的方向。”铸造中心主任邵军慨叹,风华厂从最初的单一产品到几十种产品,是技术在决定市场,这和劳模精神的代代传承分不开。有了这种精神,就有了企业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
绝活!大国工匠毛腊生和他的徒子徒孙,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国重器!

(劳动时报全媒体记者 程瑞林 曾艳 剡鹏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