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貴州航天風華精密設備有限公司工會組織職工們來到“國家級毛臘生技能大師工作室”,共話與全國勞模、“大國工匠”毛臘生一起工作的日子,汲取前行的內生動力。
絕活!大國工匠毛臘生和他的徒子徒孫,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國重器!

毛臘生是航天風華的一名造型工(已退休),也是聞名全國的勞動模範、目前貴州唯一的“大國工匠”。
絕活!大國工匠毛臘生和他的徒子徒孫,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國重器!

他從21歲開始與砂子“對話”,以學習當“熔爐”,把困難作“階梯”,憑“匠心”做事,用40年光景爲導彈鑄衣,也鑄就了自己平凡的精彩。
絕活!大國工匠毛臘生和他的徒子徒孫,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國重器!

其參與生產的系列型號導彈,先後四次亮相國家閱兵儀式,本人也一步步成長爲“鑄造大工匠”、全國敬業奉獻類道德模範、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等。絕活!大國工匠毛臘生和他的徒子徒孫,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國重器!

2017年4月,在返聘繼續工作6年後,毛臘生正式結束了職業生涯。但他用以澆築人生豐碑,那“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勞模精神和以“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爲主要內涵的工匠精神,依然在航天風華薪火相傳。
絕活!大國工匠毛臘生和他的徒子徒孫,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國重器!

潤物無聲,標杆引領時代新風尚
絕活!大國工匠毛臘生和他的徒子徒孫,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國重器!

2002年,毛臘生與剛進廠的于丹結爲師徒。

于丹是毛臘生帶過的唯一一名女徒弟,現在已經成長爲鑄造中心技術組組長、高級工程師。

于丹第一次見到毛臘生時,就被眼前這個貌不驚人的師父給震驚到了:一個初中學歷的一線工人,居然懂得流體力學和材料學原理。

當慢慢熟悉後,于丹知道,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毛師父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愛學習、肯鑽研。”于丹說,儘管現在已經退休,但毛臘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始終不放鬆,每逢遇到攻關,他可隨叫隨到。

有兩個細節讓于丹印象深刻:一是他家書桌上,永遠堆滿了鑄造的專業書籍;二是他的手機相冊裏,幾乎看不到一張風景照,一張人物照,全部儲存的是國內外新型鑄件圖片,或者先進合金資料介紹。

毛臘生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深深影響着于丹:沒事的時候,于丹也會像師父一樣,一頭扎進書堆裏,在書海中翱翔,在重點產品研發中實踐。

“我希望自己在專注度、技能等方面能更好一點。”儘管鑄造工作又髒又苦又累,家裏人建議她換個崗位,可於丹認準了:永不放棄,因爲我的師父是毛臘生呀!

淡泊名利、40年如一日堅守一個崗位的毛臘生,無疑已經在於丹的人生路上立起了一個標杆。
絕活!大國工匠毛臘生和他的徒子徒孫,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國重器!

和于丹不同,80後的陳寅曾經動搖過。

陳寅是現任“國家級毛臘生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敖四海的徒弟,而毛臘生是敖四海師父,這樣說起來,陳寅算是毛臘生的徒孫。

陳寅進廠有10年了,僅僅讓自己靜下心來,他就用了好幾年,這其中,毛臘生“毛師爺”對他的影響至深。

陳寅是家裏的獨生子,從小到大沒喫過什麼苦,實習的第一年就嚐盡了苦頭:每天鏟砂,渾身腰痠背痛,連續幹上幾天,躺下後直接起不了牀。

而等到造型澆鑄完成,又是開箱,全手工,一把錘子就是二十來斤重。每當陳寅想放下手中的活兒時,遠處師爺揮錘堅持的小身板,總會讓他“戰鬥”到底。

“勞模真不是大家吹捧出來的,而是年復一年的磨鍊和堅持纔有了今天的榮譽。”陳寅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每次想要放棄的時候,一個聲音總是在提醒自己:一個初中生都可以,你有什麼不能?

10年了,陳寅一直清楚自己和師父、師爺之間的差距。努力追趕前輩的步伐,在差距中他逐漸找到了方向:堅持!不能讓之前的10年白乾,更不能讓今後的10年、20年、30年……白乾。

勞模的影響,總是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似的。
絕活!大國工匠毛臘生和他的徒子徒孫,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國重器!

現爲航天風華工會副主席、時任鑄造車間支部書記晏育兵,曾與毛臘生共事一年。

“一個星期休息一天,經常幹到晚上九、十點鐘纔回去。”晏育兵說,毛臘生“愛廠如家”是出了名的。他在廠裏的時間比在家裏的多幾倍,中午和晚上都會在車間裏,不停鑽研琢磨,家只是他休息的地方罷了。

毛臘生的工作責任心,深深影響着晏育兵。

工作20多年來,他堅持每天早上七點鐘、中午一點鐘出門上班,早早地做好準備,提前進入工作狀態。
絕活!大國工匠毛臘生和他的徒子徒孫,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國重器!

汲取動力,迸發創新創造新活力
絕活!大國工匠毛臘生和他的徒子徒孫,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國重器!

敖四海是毛臘生的徒弟,也是他的正式接班人。在師父退休之後,敖四海接過了“國家級毛臘生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的“接力棒”。

從畢業進廠開始,敖四海一直跟到師父退休,前後近20年。這個在他印象中又瘦又黑、一天說不到30句話的師父,絕對稱得上是“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

如果說起好步,才能開好局,那作爲第一道工序的鑄型,就是起好步的關鍵之關鍵。由於影響產品質量因素較多,損失不說,一旦出錯,只能重頭再來。

“正因爲這樣,他幹活時特別仔細。”敖四海說,修型好比雕刻一樣,全靠手藝和技術;有時候正在修型的他,即便到了飯點,仍然堅持先做完再喫飯。

在面對後輩時,毛臘生像父輩一樣,用行動爲之示範。陳寅記得,實習完後,回到技術組的他去現場做工藝,毛臘生悄悄地站在了他身後。

這時候,毛臘生說了一句:讓開,我來。隨即提筆重新畫了一遍。“我臉皮厚,問他爲什麼這樣畫,他從頭到尾給我講了一遍。”陳寅說,這也是認識毛臘生以來,聽他說話最多的一次。

這一次的言傳身教,讓陳寅有點意外,有點感動,“‘全國勞模’這個稱號總讓我覺得有點高不可攀,然而就是這麼一個我以爲高高在上的人,就這樣波瀾不驚地出現在我的身邊,耐心而溫和地指導我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做工藝,讓我有些受寵若驚。”

“行動的巨人”在面對困難時,永遠不會退縮。

敖四海記得,那是2006年,廠裏與中南大學合作,爲國家某重點型號共同開發艙體,在實驗室試驗成功的技術,到了實際操作中卻屢屢出現問題,試驗20多次均以失敗告終。

“我來試試看!”毛臘生主動請纓。

“專家、教授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你個初中生,行嗎?”“別砸了自己‘大師’的牌子。”有人質疑,也有人相勸。

毛臘生沒理會這些“聲音”。查看產品缺陷、檢驗原定工藝、確定技術要求、跟蹤生產過程、計算具體數據……在和項目組人員近半個月的攻關下,成功完成了該合金應用實際產品的研製任務,這使公司躋身於國內極少數掌握該技術的單位之列。

毛臘生“敢啃硬骨頭”的作風,在敖四海的身上得以傳承。

2012年,某客戶將一大型艙體鑄件的圖紙交給航天風華,希望他們能在所剩不多的時間裏完成任務。

該艙體鑄件直徑近1.1米,高度達0.7米,是企業有史以來遇到的最大艙體鑄件。同時,該鑄件內部結構複雜,加之壁厚僅有3.5毫米,易出現關鍵部位澆注不到位、總體尺寸變形大等缺陷,多個廠家均無法滿足客戶需求。

“我來!”其時,專題會上,敖四海挺身而出。在認真分析該鑄件軸向、徑向收縮率和內部關鍵部位具體要求後,他提出在磨具設計上取尺寸上公差、用樹脂砂製作內芯、調整內部關鍵部位澆注系統和放置成型“冷鐵”等多種方式,來控制鑄件的變形量和確保關鍵部位的成形。

以敖四海所編制的工藝爲指導,該鑄件在第二次試製後便取得成功。也正是憑着此次攻關的成功,一大批客戶找上門來,鑄件生產合同訂單應接不暇。

20年間,敖四海先後攻克了鋁鑄件“白裂紋”、薄壁鑄件內部成型、鑄件關鍵部位疏鬆等多個難題。
絕活!大國工匠毛臘生和他的徒子徒孫,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國重器!

代代傳承,錘鍊無往不勝精氣神

勞模精神就像春天裏的細雨,一天天、一年年默默浸潤着風華的每一個人……

在女徒弟于丹看來,除了敬業、勤奮,極致是師父成功的關鍵詞之一,就是把技術做到極致,把產品做到最優、更優。

于丹記得,有一次製作某產品時,雖然鑄件已經達到設計要求,但因爲局部有一定缺陷,師父依然堅決要求重新來過:“幹鑄造這一行,只有把產品做得更好,合格率更高,才能對得起這份工作。”

“平時,對於不合格、不滿意的砂型,師父不管大小總是推倒重頭來過。”于丹說,出現不合格產品,他總是一頭扎進車間尋找原因,寧願自己多花時間,也要讓產品合格。

追求技術的極致,還體現在對後輩的嚴格、嚴謹上。

吳國江是毛臘生的大弟子。1983年進廠就跟着師父幹,這一干已是34個年頭。

在吳國江的記憶中,師父幾乎沒有什麼表情,目光只會跟着手中的模具造型遊走。“一旦做起模具來,別的什麼東西都入不了他的法眼。”

有一次,吳國江做好了整個造型的四分之一部分,心裏認爲“石頭”落地,大功告成。誰知,師父過來看了兩眼,二話不說就推翻了,然後自己開始重做,一點點地摳。那種追求完美的認真細膩勁兒,讓吳國江終生難忘。

“師父最後的成品,更像是一件自己畢生要努力追尋的藝術珍寶。”在吳國江看來,那件成品真的太完美了,而自己做的簡直“不堪入目”。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制模來不得半點馬虎。而今已經成爲制模專家的吳國江,不僅學到了師父的制模技術和對工藝的精益求精,那種追求極致的態度,也成爲“師帶徒”活動中最重要的一課。
絕活!大國工匠毛臘生和他的徒子徒孫,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國重器!

楊撲松是吳國江的90後弟子,畢業進廠時間不長。

有一次,吳國江要楊撲松給幾個零件造型,做完後吳國江不滿意,親自上手,重新做給弟子看。那副對工藝一絲不苟的拗勁兒,和他曾經的師父毛臘生簡直如出一轍。

陳寅也遭遇過師父敖四海的“責難”。

“我們畫的所有的工藝圖,都需要他來審覈校對,最後簽字才能往下走。”陳寅回憶說,有一次,他的圖紙被敖四海審了13遍才過。

“每審一次,都是對我巨大的煎熬。”陳寅告訴記者,就爲這一張圖,前前後後花了他一個月的時間,“師父對我們的要求非常高,那時心裏不理解,覺得他雞蛋裏挑骨頭、小題大做,過後自然也瞭解了師父的良苦用心,他是希望讓我們從一開始就養成精益求精的好習慣。”

劉健也是毛臘生的徒弟之一。“我是他第三個徒弟,我們還是老鄉、發小,打小就能看出他做事一絲不苟的態度。”劉健告訴記者,毛臘生之所以能夠在技術上不斷突破,和他追求極致的態度分不開。

這根“精益求精”的“接力棒”,毛臘生傳給了弟子,而弟子們又傳給了自己的弟子,一種精神穿越了60後、70後、80後、90後,像一根串着珍珠的珠鏈,就這樣串起了航天風華人的精氣神……
絕活!大國工匠毛臘生和他的徒子徒孫,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國重器!

“總有一種精神催人奮進,總有一種情懷令人感動,這就是勞模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就有了前行的動力,有了這種情懷,就有了人生的方向。”鑄造中心主任邵軍慨嘆,風華廠從最初的單一產品到幾十種產品,是技術在決定市場,這和勞模精神的代代傳承分不開。有了這種精神,就有了企業無往不勝的強大力量。
絕活!大國工匠毛臘生和他的徒子徒孫,竟然全手工打造大國重器!

(勞動時報全媒體記者 程瑞林 曾豔 剡鵬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