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場展出的展品包括包括崧澤遺址出土有着五千年曆史的“上海第一人”頭骨,以及滙豐銀行銅獅等近代上海的大量文物。這是第一座綜合反映上海城市歷史發展的地誌性博物館,而建築本身就見證着歷史變遷,歷經跑馬廳、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和上海美術館,留存着城市發展中重要的文化信息,也承載着幾代上海人的記憶,如今又成爲了上海文化的新地標。

地處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的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上海跑馬總會大樓經過近兩年的建設,終於“轉身”爲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並於3月26日正式免費對外開放。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今天在現場看到,觀衆可在館中飽覽上海上下6000年的歷史軌跡,直至 1949 年上海解放。這是第一座綜合反映上海城市歷史發展的地誌性博物館,而建築本身就見證着歷史變遷,歷經跑馬廳、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和上海美術館,留存着城市發展中重要的文化信息,也承載着幾代上海人的記憶,如今又成爲了上海文化的新地標。

現場展出的展品包括包括崧澤遺址出土有着五千年曆史的“上海第一人”頭骨,以及滙豐銀行銅獅等近代上海的大量文物。在當天的開館儀式上,還進行了陳毅家屬捐贈文物儀式。

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簡稱上歷博)如今的所在之處,上海市南京西路 325 號,就是 1933 年起建、1934 年建成的上海跑馬總會大樓,現爲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上海市中心區最重要的近代優秀歷史建築之一,佔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3000平方米,展廳面積約9800平方米。

此建築是歐洲新古典主義風格,局部帶有折衷主義,雖幾經改造,但建築立面與室內裝飾還留有不少精美的痕跡,大樓有一個主鐘樓,東樓側面還有個副鐘樓。建築分東西兩樓和開放式的庭院,東樓4層,局部5層;西樓3層,中庭地下室1層。

上海歷史博物館今起正式開館:看遍上海上下六千年

上海歷史博物館

這座建築見證着歷史變遷,從英國殖民者的娛樂場所到新中國的文化場館,自 1952 年以來,這座新古典主義樣式的原跑馬廳舊址,變身成爲爲大衆服務的公共文化機構,歷經了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和上海美術館。

古老的大樓見證了上海文脈的傳承,又將成爲上海文化的一個新地標。據悉,鑑於建築的特殊性,上歷博對建築悉心修繕,還原建築本體,在修舊如舊的原則下,克服老建築和新功能的矛盾,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新增東樓和西樓的連接通道,更新和加裝電梯,在滿足公共服務的情況下,儘可能的減少對老建築的影響。

澎湃新聞記者瞭解到,上歷博展覽體系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展構成。基本陳列位於東樓,由《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組成。一樓爲“序廳”,二樓爲《古代上海》,三樓、四樓爲《近代上海》和“尾廳”。同時,專題陳列和臨展位於東樓一層南廳和西樓一至三層。

上海歷史博物館今起正式開館:看遍上海上下六千年

展廳現場

上歷博基本陳列吸納上海史最新研究成果,結合場館建築特點,遵循“以城市史爲脈絡,以革命史爲重點”的原則,全面梳理上海歷史脈絡,展現城市發展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節點和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共陳列展示文物約1100餘件/套,較全面地反映了上海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的歷史變化。

展覽從上海6000年前的文明開始,直至 1949 年上海解放,前後跨度6000年。

序廳

上海歷史博物館今起正式開館:看遍上海上下六千年

序廳

序廳以影片《上海簡史》快速敘述上海城市發展中的重大歷史節點、歷史事件,激發觀衆參觀情緒,引發觀衆探尋展覽內容的興趣。而序廳兩側,觀衆可見一對銅獅子,爲重要館藏之一。

上海歷史博物館今起正式開館:看遍上海上下六千年

滙豐銀行銅獅

1923年上海滙豐銀行大樓建造時,向英國訂購的兩尊青銅獅。它們以非洲雄獅爲原型,大小與現實中獅子相仿,一隻張嘴吼叫,身體側臥;另一隻閉着嘴巴,身體端正,兩獅面對大門相向而臥。它們一經鑄成,模具便被銷燬,成爲世界上唯一一對原版銅獅。香港滙豐銀行門口的那對銅獅是以此作爲原版來翻模所制的。1942 年,日軍攻佔香港,把銅獅掠回日本,準備熔爲軍火材料。日本投降後,香港政府通過駐日盟軍總部把銅像尋回。銅獅在上海的外灘默默見證了十里洋場的變遷。解放以後,它們又在我們市政府大樓的門口靜臥了近十年。 1966 年,博物館把這對珍貴的文物安放於倉庫。到了1980年代,銅獅子迴歸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成爲陳列中的一大亮點。100 年來,它們見證了上海的滄桑變遷,是上海海派文化的象徵。

記者在現場發現,不少觀衆圍着銅獅,討論着其歷史故事。張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對於歷史博物館的印象已經模糊了,這對銅獅子小時候看過,它的故事也聽大人說過,所以這次再特地來看下。

走進序廳,便可看到“物華號百子大禮轎”,博物館的另一件鎮館之寶。轎身分轎廂和轎面兩部分,主要部件用黃楊木製作,高2.8米,從上到下分爲七層,每一層都精雕細刻。轎身上原有100只小電珠,故稱“百子(珠)大禮轎”,寓意多子多孫。

上海歷史博物館今起正式開館:看遍上海上下六千年

物華號百子大禮轎

這頂花轎爲民國期間上海最大的貨器鋪“物華號貨器鋪”所有,1927年,老闆周渭澄決定製作一頂豪華的花轎,爲獨生兒子周宗餘娶親用,也可以作爲出租的婚慶禮轎。他從浙江請來十位木雕藝人,以當時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傳統戲劇造型畫冊《馬駘畫寶》爲底本,參考九畝地“新舞臺”的戲劇故事,融入花轎的裝飾設計,歷時十年精雕完成。

古代上海

二樓爲《古代上海》展廳,以史前文明、古代發展、城鎮興起爲線索,展現古代上海地區的人類活動及鮮明的地域特色。展廳分“紅廳”與“白廳”,根據原先建築物的色彩基調命名。

《古代上海》展廳依照時間順序佈置展品,從6000 年前,馬家浜文化拉開序幕,崧澤文化、福泉山文化、良渚文化一一展現。

上海歷史博物館今起正式開館:看遍上海上下六千年

上海第一人頭骨

現場展出崧澤遺址出土的“上海第一人”頭骨,距今5000多年,這是上海最早先民的骨骸,經鑑定是一名年齡在25至30歲之間的成年男性。此外,還有神人獸面紋象牙權杖、唐青花小碗、獸面紋青銅尊等一批珍貴文物。

在白廳內,主要展示的是“滬”與“申”之淵源。上海作爲漁村的故事,以及春秋時期春申君管轄區域的故事,都以有趣的方式呈現。

上海歷史博物館今起正式開館:看遍上海上下六千年

神人獸面紋象牙權杖

上海歷史博物館今起正式開館:看遍上海上下六千年

良渚文化時期玉琮(上海博物館藏)

玉琮是良渚文化首創的玉器種類,也是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禮儀用玉器,只出現在權貴大墓中。良渚玉琮器表多刻神人獸面或神像紋,這類紋作爲良渚文化信仰體系和祭祀儀禮中的母題,除最完整、最繁複的刻畫外,在很多玉器上用簡化的形式予以表現,可能代表了其擁有者社會等級的區別,或時代演進階段的不同。

上海歷史博物館今起正式開館:看遍上海上下六千年

土山灣孤兒院鑄銅鐘

上海歷史博物館今起正式開館:看遍上海上下六千年

二樓長廊

近代上海

三樓、四樓均爲《近代上海》展廳。此單元以上海爲主體,以城市史爲脈絡,以革命史爲重點,充分反映近代上海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重點展示近代上海作爲中國工人階級的大本營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在全國的救亡圖存、民族復興道路上的重要貢獻。《近代上海》下設七個單元:“上海開埠,國中之國”、“中西交匯,城市轉型”、“辛亥革命,上海光復”、“中共創建,開天闢地”、“經濟中心,遠東都會”、“同心戮力,抗戰風雲”和“爭取民主,都市新生”。

上海歷史博物館今起正式開館:看遍上海上下六千年

鎮遠將軍銅炮

展廳入口處擺放的鎮遠將軍銅炮是上海地區見證鴉片戰爭的重要實物。銅炮於1984年吳淞西炮臺遺址附近出土。大炮建造於1841年,炮身長三米,重約三千公斤,炮身鐫有“振遠將軍”、“大清道光二十一年”、“陳化成督造”等銘文。

上海歷史博物館今起正式開館:看遍上海上下六千年

1895年道白生公司製造的清花機

1895年道白生公司製造的清花機重達3.5噸,原爲三新紗廠所有,後被榮氏申新紡織公司收購。它是上海紡織工業乃至中國民族工業百年滄桑的歷史見證。

上海歷史博物館今起正式開館:看遍上海上下六千年

四樓展廳現場

四樓的《近代上海》展廳,以實景實物、圖片資料、互動展項等多種形式展現了上海的“紅色文化”肌理。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開了一個祕密印刷廠,出版了第一本《共產黨宣言》。由於當時大家對“共產黨”三個字並不熟悉,排版工人把“共產黨”排成了“共黨產”,因此第一版書名被錯印成了《共黨產宣言》,9月重印後,正確的第二版出爐。現場展出了多個版本的《共產黨宣言》,以銘記歷史。中共一大、上海總工會、《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等上海重要革命史蹟,也以多媒體互動地圖的形式呈現了出來。此外,現場還以實景的方式展現抗日報刊編輯部的當年景象。

上海歷史博物館今起正式開館:看遍上海上下六千年

抗日報刊編輯部

上海歷史博物館今起正式開館:看遍上海上下六千年

國徽

新中國國歌、國旗、國徽的誕生也與上海密不可分。1950年6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該圖案的說明。大批量的製作工作成爲了頭號問題。經過反覆比選論證,9月中旬,中央政府最終選定上海作爲製作地。經過緊張的工作,首批直徑1米的銅質國徽於9月底從上海送往北京等地用於國慶典禮。上歷博展出的這枚國徽,1950年代由華東工業部監造。

尾廳

尾廳則通過《難忘的瞬間》視覺展項,選取1949年上海解放以來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人民幸福生活的70餘個精彩瞬間,通過視覺展項表現了上海取得的偉大輝煌的成就。

此外,館裏還引入了多種多媒體互動裝置,注重新媒體及視覺技術的應用,在虛實互動中呈現歷史。例如一樓“序廳”的“上海歷史線索查詢系統”牆,可供20-30人進行互動操作,搜索;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發展互動牆壁則通過動畫投影展現了近代上海交通工具的發展歷史;一塊“百校百歌”的互動展示屏中收錄了上海歷史悠久的大、中、小學,呈現上海的文教歷史……

上海歷史博物館今起正式開館:看遍上海上下六千年

觀衆在多媒體屏幕前看上海的歷史

“澎湃新聞”記者(www.thepaper.cn)在現場觀察到,開館當天進入場館的觀衆以中老年居多。大多數觀衆都對新媒體技術和古代文物相結合的陳列方式表示贊同,認爲操作便捷,導覽清晰。觀衆陳先生表示,將新媒體技術和古代文物結合,是對於現代化發展最好的體現,“以前只能看外表,現在通過3D等技術的更新,能看到內部的東西。讓人更能瞭解以前的東西。”觀衆費女士則認爲,新媒體導覽提示很清晰,這種技術也是博物館發展的趨勢。

此外,在當天的開館儀式上,還進行了陳毅家屬捐贈文物儀式。

據悉,上歷博建成後,與附近的上海城市規劃館、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一起,形成上海的昨天、今天與明天。與大光明電影院、國際飯店、天蟾舞臺、上海音樂廳、大世界等,共同增強了上海人民廣場文化風貌區中的老上海元素。

附:開館臨展

開館期間上歷博在東樓南廳和西樓還將推出下列臨時展覽:

1.《陳毅與上海》文物文獻展

2.《銘記初心—<共產黨宣言>》史料展

3.《鐘聲再起——新館館址的前世今生》

4.《上海城市記憶》館藏油畫展

上歷博的開放時間爲9點至17點(16點停止入館),除3月26日開館日外,以後每週一閉館。上歷博向公衆免費開放,每日限流1萬人次。20人以上團體參觀需提前3天預約,博物館爲20人以上團體提供免費講解服務。館內每天提供多場定時講解,亦可租借導覽設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