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海洋博物館也接收了一批,但這些標本基本都是陸上動物,和大海其實沒什麼關係。國家海洋博物館有不少專家,因此纔有像貝殼展區那樣專業的展示。

來源:花蝕的人間觀察

“海洋”兩個字,天然就有一份浪漫和神祕。它包容着無數生靈,波濤中自有財富之路。無論你是誰,出生在哪裏,當看到層疊的浪花時,都無法拒絕海洋的召喚。

但同時,大海似乎離我們又很遠。自明清起,中國就不是一個重視海權的國家,西方侵略者從海上叩開了我們的大門,對我們來說更是一段慘痛的回憶。我們該如何看待大海,事關過去,更會決定現在,影響未來。

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一座面向公衆的國家級海洋博物館必不可少。終於,自今年5月1日,位於天津濱海新區的國家海洋博物館開始了試運營。這座嶄新的國家級博物館,試圖從自然、航海技術和歷史三方面闡述中國和大海的關係。

手段先進,布展精美

這座博物館逛起來如何?

先說自然。國家海洋博物館的自然展區大致上分成了兩個部分,一部分介紹大海的演化史,一部分介紹現代的海洋當中的生物

國家海洋博物館在對現代海洋生物的展示中,運用了一些新技術,這些新技術讓整個館都顯得時髦又鮮活。

這其中最大的看點是塑化標本。製造塑化標本的生物塑化技術,說白了就是用塑料來固化屍體。它能夠在細胞層面保存生物的結構,於是製造出來的標本栩栩如生,異常有神,而且能夠分層處理一個動物,展示用傳統技術不好保存、整姿的神經、消化系統等內部組織。上面這一具鯊魚標本就是例子,它的皮膚、肌肉、內臟、骨骼都被分層展示,遠看宛如一羣魚。

我最喜歡的一件塑化標本是一條小鰮鯨。小鰮鯨是藍鯨的親戚,但個頭要小得多,大的個體也”只有“10米長。

且看這條小鰮鯨,它舒展着身體,大張着嘴巴,體態顯得像還活着一般。各處的皮膚、肌肉按照不同的邏輯剝開了一部分,這就像一扇扇窗戶,能讓我們觀察下方的結構,讓我們的肉眼擁有了X光的功能。

小鰮鯨就算是一種小型鯨魚,也有近10米長。這片塑化展區標本很多,沒法讓人圍繞着它參觀,那怎麼讓遊客看到鯨魚另一面的細節呢?布展者在很多關鍵位置放上了鏡子,通過反射,大家就能看到了。例如,上圖中鯨口處的鏡子就能讓我們看清那張大嘴,看到用來濾食的鯨鬚。

據提供塑化標本的隋鴻錦博士所說,它們給這座博物館提供了大約1000多件塑化標本。所以我們能在這裏看到大如鯨、鯊,小如河豚的一系列標本。傳統的福爾馬林泡製標本或者毛皮剝製標本都較難保持動物的顏色,但塑化標本就沒有這個問題。所以,你在這裏看到的魚羣不光是外形栩栩如生,顏色也異常鮮豔。這樣的標本,會讓我們有一種動物還活着的錯覺。

新式自然博物館特喜歡用佈景來展現動物所處的生態,這樣的展示更立體,同時也比較“省標本”,適合家底不多的新博物館彎道超車。國家海洋博物館裏也有很多這樣的佈景。

例如這個翼龍護巢的場景,就很精彩。這兩隻中生代的飛龍把巢做在海邊,正在精心的孵蛋,它們的背後是一片水域,天空陰雲密佈,有別的翼龍在高飛。這樣的場景,是通過對化石特徵、周圍環境的推測復原出來的。觀看這樣的場景,不光能瞭解到一種動物長什麼樣,還能知道它們生活在什麼樣的地方,有什麼樣的行爲。

而傳統的自然博物館或者標本館,更喜歡整齊的擺放大量的標本,用數量來征服觀衆。這樣的展示方法在展一些個體較小的動物時很好用,例如貝殼。

國家海洋博物館的貝殼數量不少,按照分類的邏輯,展示了好幾牆,非常的壯觀。更難能可貴的是科普做得還不錯。例如這塊芋螺的介紹牌很明顯是專業人士寫的:芋螺也算是一種聲明顯赫的海生動物,它們貝殼好看,但小小的身軀裏卻蘊藏着有毒的武器。它們自帶毒針,能夠射出體外進攻,有些芋螺的毒性還很強。但並非所有的芋螺都能對人造成很強的傷害。

另外,若是在這座博物館的自然展區內逛上一圈,你會感覺到這是一座頗講究美感的博物館。無論是標本的排布,還是標本本身的美感都很足。在博物館的科普上,長得好看、吸引人目光,這就成功一半了。

船隻是大海和人類之間的中保。國家海洋博物館復原了一座巨大的宋元時期的福船:這是一種能夠入海的大型商船,它以風帆爲動力,以舵操控方向,貨物藏於船艙當中,能夠縱橫四海。宋元時期繁盛的刺桐城(泉州)中,便有福船繁忙的身影。

這座福船身上運用了不少古典的工藝。要感受它不光可以看,還可以湊近了聞:你會聞到一股子濃重的油味兒,這味道和故宮柱子上的油味兒特別像,它來自桐油。中國古代的海船,會用桐油裹上搗爛的麻草、貝殼粉等原料,製成油灰來填補木塊之間的縫隙和釘子留下的洞眼,從而實現防水的效果。這種油灰和故宮柱子上塗的油灰成分類似,都有桐油味兒就是很自然的事兒了。

這艘福船模型的一側沒有裝木板,我們能夠看到內部的船艙。船艙被一塊塊隔板隔成一排艙室,這是一種和現代傳播水密艙室類似的設計:如果船有些微的漏水,那麼水進來後只會影響一個隔艙,整體的狀況和其他艙內的貨物就不容易受到影響。這是中國古代造船業的一大發明。

福船附近,陳列着一些真實的貨物,其中不少來自真正的古代沉船。我最喜歡的一件文物,是上面這件廣州的地方窯廠出品的外銷青花瓷,這隻展翅飛翔的鳳凰配上銀的瓶口,看起來頗爲優雅。

我去的時候,國家海洋博物館的海洋天文廳和兩個歷史展廳都還沒有開放。大概再過段時間,我們就能夠看到這些展廳。

再說一點可以改進的

說完好的,咱們再來說一點不好的。作爲一座年輕的博物館,又處於試運營期,那肯定會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我首先想挑的刺兒,是那座“龍的時代”展廳。在科普圈浸淫一段時間的朋友都會知道,古生物展廳常常比現代生物展廳更吸引人,尤其是恐龍,更是深受小朋友的喜歡。於是,國家海洋博物館中,除了綜述整個海洋地史的“古代海洋”展廳之外,還有一個專講中生代的“龍的時代”展廳。

在中生代,衆水當中有很多宏偉的古生物,例如滄龍、魚龍、蛇頸龍。這幾種動物的化石(或模型),“龍的時代“展廳中都有,這一點特別棒。如果我沒記錯,國內還沒有一座專門展示中生代海洋動物的展廳。但就在滄龍和蛇頸龍之間,赫然又放了一具霸王龍的骨架。這就有一點違和了。想來也好理解,各種“龍”中沒有比霸王龍更吸引小朋友的了。

但這樣就給了我一種撕扯感:館方顯然是想好好展示海中巨龍的,但同時又無法放棄恐龍帶來的票房。這種當斷不斷的感覺,亦出現在隔壁的貝林廳當中。肯尼斯• 貝林是一位慈善家,他給中國多個省市捐獻了一大批質量極高的動物標本。國家海洋博物館也接收了一批,但這些標本基本都是陸上動物,和大海其實沒什麼關係。所以館方將它們布成了一個以達爾文、華萊士等人的探索歷程爲軸的展區。想法不錯,但布展還是有點硬。

這種硬,其實是可以通過文案工作軟化的,這種軟化需要很強的專業背景。國家海洋博物館有不少專家,因此纔有像貝殼展區那樣專業的展示。但很顯然專家還不夠多,於是又會在細節上露怯。

古代海洋館就是一個有一些細節性瑕疵的地方。這個館的布展特別精巧,展品也很美,但有些科普有瑕疵。比方說上圖說“疊層石是最早的氧氣製造者”就是錯的。疊層石是啥呢?是在大約35億多年前藍細菌出現並之後,一代一代的菌墊裹挾了海里的細沙、碎屑,一年一年疊出來的礁石。要說最早的氧氣製造者那也是藍細菌,說成是疊層石,那就好比說“蜂蜜是蜂巢製造”的一樣。

我還注意到了一個瑕疵,就是上面這幅”節肢動物的附肢演化“。這幅圖其實沒有啥錯,它的問題是這個科普沒有做透。節肢動物的附肢有兩種,較爲原始的一種叫雙肢型附肢,更先進的叫單肢型附肢。

什麼是雙肢、單肢呢?大家有這個閒心的話,可以在喫麻辣小龍蝦的時候拆一下它們的腿。如果我們把小龍蝦頭胸部(也就是有蝦黃的部分)的甲片剪開,會看到裏面灰白色的鰓,如果我們拆一下這個鰓,會發現它是和胸足連在一起的。這就是雙肢型附肢,它分支。而昆蟲的足不會這樣分肢,所以叫單肢型附肢。

這張圖實際上說的就是這個知識點,但它沒說透。於是就變成了一個非專業人士完全get不到的知識點,等於沒科普。

不過就算有這些問題,那也是瑕不掩瑜,我依舊推薦大家去這座博物館逛一逛。畢竟,我們終於有了一座國家海洋博物館,而且現在試運營期就是要用來發現錯誤的。

如果你想提前看一看這座正在完善中的博物館,可以點擊“閱讀原文”預約門票。直接去可拿不到票進不了門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