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兩年長安規劃的“654”智能化戰略、香格里拉計劃、“北斗天樞”戰略等等,都是奔着新能源和智能化去的戰略措施,按照朱華榮的說法,“長安汽車在2020年將不再生產非互聯網新車、實現新產品100%聯網,長安汽車將由傳統的汽車製造企業轉型爲智能出行科技公司。1996年長安自主品牌成立,僅僅兩年之後就遭遇了內部管理混亂、微車銷量下降和虧損高達14.5億元,也就是在這時,尹家緒臨危受命擔任起了長安汽車總經理。

文|李一帆

本就不大的汽車圈,上週牽手了三對情侶:

5月20日,江西發佈披露,雷諾以10億元併購江鈴新能源汽車,目前已簽約;

5月23日,愛馳汽車購入江鈴控股50%股權,併成爲江鈴控股最大股東;

5月24日,綠馳汽車與長安汽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原長安鈴木第二工廠將用於綠馳首款純電動SUV的製造,同時,除了代工,雙方合作還包括綠馳與長安鈴木汽車產業鏈的資源共享。

被牽手的那一方,全是長安系。

一時間,人們覺得這個昔日稱霸汽車圈的企業,終於大勢已去,“長安不見使人愁”。

有人還拿出了近幾年來長安汽車的銷量來佐證,2017年長安汽車銷量105.6萬輛,同比下跌8.2%,2018年85.93萬輛,同比下跌19.1%,2019年1~4月銷量20.66萬輛,同比下跌39.3%,與龍頭企業的差距不斷擴大。

然而,這個曾經一度站在百萬量級的企業,真的已經走上了品牌衰落的不歸路麼?其實未必。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問題。

長安不見使人愁?

我們不妨先來聊聊,爲什麼長安能最早站上自主品牌神壇,又最早跌落神壇。

前者,是得益於其在尹家緒時代的技術與口碑積累。

1996年長安自主品牌成立,僅僅兩年之後就遭遇了內部管理混亂、微車銷量下降和虧損高達14.5億元,也就是在這時,尹家緒臨危受命擔任起了長安汽車總經理。

長安不見使人愁?

而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效仿張瑞敏一柄大錘砸冰箱,把彼時長安汽車一大批質量不過關的新車開到廣場砸掉,清理了全部庫存,然後告訴所有人:長安必須與官僚風徹底決裂。

經過尹家緒在長安對銷量和質量的嚴格控制,一年多後,在沒有任何新產品的情況下,長安就重新奪回了微車第一的位置,併成功扭虧爲盈。

於是,尹家緒對自主研發這件事開始愈發重視。他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長安的基因是軍工企業,沒有自主技術我們就有強烈的不安全感。”

“我是做軍工出身的,長安集團現在也還有很多軍品的生產,因此在這方面的體會比國內其他汽車企業要深很多。”尹家緒對自主技術的重視非同一般,“很多技術就是拿錢也買不來。就武器而言,外國不但不把技術賣給你,我們想模仿連武器都買不來。所以,我們一定要靠自己!否則一味模仿,開車開到半路方向盤脫落了,你都不知道什麼原因。”

此後的長安,一方面建立起了龐大的試驗數據庫,小到一個剎車片、一個車門彈簧,試驗數據全都記錄在案,一方面確立了自家產品的質量標準和規範,即便是定位最低級的產品線,也決不允許退而求其次。

爲了鼓勵技術人員和專家們安心搞科研,尹家緒還設立了“三師”制,一級設計師享受集團副總的待遇,二級設計師享受部長待遇,三級設計師享受處長待遇。也就是說,技術人員即使不進入領導層,只要能在科研領域裏面有所建樹,一樣可以得到較高的待遇。

長安不見使人愁?

之後的成果也顯而易見。

從技術來看,在尹家緒即將“退位”的2005年,所有中國車企裏,能夠自己做手工樣車的就只有長安一家。其它所有企業都是在國外做好手工樣車,做完以後拿回來,再參加中國的各種試驗。

從成本來看,長安汽車當年在微車行業大約保持着38%的市場份額,而他們的利潤,卻佔到了整個市場的60%~70%,甚至一度被外界懷疑造假,成本控制能力令人髮指。

截止到2006年尹家緒離開長安時,短短8年時間,長安集團已經從一家年銷售收入23億元的國內第四大微車企業,發展成爲了擁有長安福特、長安鈴木兩家合資企業,並在重慶、河北、南京、江西擁有四大生產基地的國內大型汽車集團。

而且,至今長安還保持着國內幾乎最好的正向研發基礎,以及最大的銷售網絡。

長安不見使人愁?

話說回來,長安在尹家緒時代打下的技術基礎,開始隨着後期產品緊跟時代潮流的操作在徐留平時代徹底爆發。

2009年3月,長安第一款小型家轎“長安悅翔”因爲售價極具性價比(5.39~6.09萬元),迅速在轎車市場分了杯羹,2019年銷量4.3萬輛,2010年銷量10.4萬輛,僅次於比亞迪F3,創下了長安汽車單品最好的戰績。

隨着悅翔的走紅,爲了更好地進軍乘用車市場,長安開始對品牌LOGO作出更換,2010年,長安將乘用車一樣的盾牌標,改成了全新藍色V標。

換標後的悅翔其它系列、逸動以及SUV CS35等車型,都取得了還不錯的銷量,幫助長安徹底甩掉了麪包車的品牌形象。

這也是爲什麼,當2013年前後,大多自主品牌連品牌力還沒建起、最舉步維艱的時候,長安已經先人一步地成了自主品牌領軍人物。

而且,在接下來的時間,長安趁着SUV熱,僅僅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包括CS15、CS35、CS55、CS75、CS95等等從A0級到中大型SUV的SUV產品線佈局,其速度和效率在整個自主品牌陣營裏都處於領先。

但也正是這輪步伐過快,導致的一系列其它層面的“跟不上”,影響到了長安今天的一路走衰。

長安不見使人愁?

比如,其一,前期產品佈局過快,2016年以後,長安的新車驚喜度明顯低於2013~2015年。

2016年,長安汽車僅上市了一款小型SUV長安CS15,但這時小型SUV在消費者偏好裏已經進入了生命末期;2017年,長安推出的產品倒是不少,長安CS95、長安CS55和長安凌軒,然而CS95定價過高,CS55和凌軒又分別在定價上和自家CS75、歐尚嚴重衝突,所以歸根結底,產品線並沒有拓寬;2018年,長安沒有一款全新車型推出,全部是改款或換代。

多年積累的出色研發體系,卻沒有進一步跟可持續的出色的產品體系對接,非常遺憾。

其二,沒有順應時代走精品路線,後期甚至想以價格戰取勝。

回想一下長安現有的轎車、SUV和MPV車型,你會發現,長安不但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甚至叫得出響亮名字的旗艦產品,也遲遲沒有像吉利、長安一樣推出自己的高端品牌。

在連北汽這樣的N線自主品牌都高喊“品牌向上”的時候,長安似乎靜悄悄地走神了。

而且,非但如此,隨着近兩年車市表現愈發萎靡,對外營銷的邊際效應逐漸減少,長安甚至開啓了頻繁的官降以及藉着汽車下鄉名號的價格戰。

他們似乎全然沒意識到,隨着車市進入存量時代,消費者的品質敏感度早已開始漸漸上升,甚至正在代替價格敏感度。

其三,一汽、東風、長安三大車企合併的消息不斷傳出,加之領導層的行政性調換,並不利於企業培養凝聚力。

這個道理很簡單,任何一家企業如果老闆隨時會走,員工自然幹勁不足。更何況,這家企業還有被合併的可能。

長安不見使人愁?

所以,這些因素一共同作用,反饋在市場上,就是銷量有些力不從心。

但另一方面,這也佐證了長安的式微,絕非產品問題。這點問過很多試駕過長安汽車的媒體老師也能得到答案。

於是,正因爲長安有着良好的技術和生產基礎,還有非常豐富的渠道優勢,如今卻銷量不振、產能過剩,才讓包括新車新勢力在內的各種企業,開始將長安視爲最好的合作伙伴。

長安不見使人愁?

長安也的確有着和新勢力們更契合的“基因”,

最典型的就是朱華榮出任長安汽車總裁後,長安開始在新能源化和智能化領域傾斜了很多人力物力。

近兩年長安規劃的“654”智能化戰略、香格里拉計劃、“北斗天樞”戰略等等,都是奔着新能源和智能化去的戰略措施,按照朱華榮的說法,“長安汽車在2020年將不再生產非互聯網新車、實現新產品100%聯網,長安汽車將由傳統的汽車製造企業轉型爲智能出行科技公司。”

毫無疑問在一汽、東風、長安三家自主品牌國企裏,長安的新能源與智能化是做得最出彩的。

而從2018年長安在“香格里拉計劃”基礎上又發佈的“香格里拉夥伴計劃”來看,對於將自己開放給更多合作伙伴這件事,長安自己顯然也是充滿期待的。

所以包括蔚來、比亞迪、華爲、寧德時代、滴滴出行、國家電網、特來電聯合、高德地圖等等在哪的泛出行公司,都已經與長安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關係。

2018年10月,連長安自己的長安新能源都在通過增資擴股的形式,擬定引入不少於3家戰略投資者,且增資的股權比例不低於51%。

這種多種所有制的形式嘗試,也非常符合現在國家鼓勵的改制精神。

長安不見使人愁?

對比之下,像吉利這樣推崇自力更生、自我救贖的企業,儘管近兩年發展走勢非常好,但難免有着樹敵多而盟友少的隱患。

倒是像長安這樣與綠馳愛馳們左擁右抱地走進新時代,沒準哪天其中的某一家合作伙伴,就成爲了今天站上神壇的華爲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