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以来,有一篇网文流传的甚广,文章名为《北洋二十四上将之最终结局》。但这篇文章原文就有错误,转载流传中又加入了新的错误,因而必须给予纠谬正讹。

错误之一,文不对题。该文内容写的是冠字上将军,题目却说是上将,而北洋时期的上将与上将军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网传的北洋二十四上将是驴唇马嘴以讹传讹

图1 陆军上将、耀武上将军陆荣廷

为什么不是一码事呢?

上将是一级军衔,上将军最初是军职,后来演变成一个名号,二者性质截然不同。1914年6月30日,袁世凯下令裁撤各省都督,而于中央设将军府,并于7月18日颁布了《将军府编制令》,规定:“将军府置将军,由大总统于陆海军上将或中将中特任之。将军之名号,由大总统特定之。”这之后,各省的都督一率改称将军。对一些军功或资历特高的上将,则任为上将军。将军、上将军作为军职而不是军衔,从这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这里有一个公式,即凡被任命为上将军的,军衔肯定都是上将,但上将却未必都能获任上将军。北洋时期65员上将中,只有29人获任上将军。

错误之二,数字不对。北洋时期的上将是65人,上将军是29人,从哪说都没有24这个数字。

既然没有,那这24的数字是从何说起的呢?说来让人哭笑不得。原来,《北洋二十四上将之最终结局》的原文,写的是总共29人的冠字上将军,但作者大概是统计失误的原因,最初却只写了24人。文章发布于网络后,经人提醒,发现漏掉了5人,便又在后面的跟帖中补上了5人,凑齐了29人。但他这后补的5人,并不是补到原文中,而是在跟帖很多楼后面的另补,而且不知为什么,他也始终没有改变标题,仍旧以《二十四上将》命名。如今太多的读者与自媒体作者,并不想沉下心来认真读书,而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超过一千字就看不下去,他们根本就没看完文章原作者后面的补充,也根本就没弄清楚北洋时的上将和上将军到底是怎么回事又各是多少人,便心浮气躁地转载或洗文重发,而自媒体又似乎对数字特别地青睐,不分青红皂白什么标题吸引眼球就推荐什么,遂使这不伦不类驴唇不对马嘴的“二十四上将”走红网络,令好多不明就里的网民真的以为北洋时期总共就是24员上将了。

网传的北洋二十四上将是驴唇马嘴以讹传讹

图2 陆军上将 靖武上将军王怀庆

错误之三,传主有误。虽然经过了补充,达到了29员冠字上将军这个正确的人数,但他把本不是上将军的杨增新补了进来,而把本是上将军的张怀芝还是给漏掉了。

这里就又要说一说杨增新了。将新疆王杨增新说成冠字上将军的,还不仅仅是他这独一篇,而是有相当多的文章都把杨统计到冠字上将军之列了。为什么呢?这大概与杨增新墓碑上的题字有关。在杨的墓碑上,清楚地刻着“阗威上将军”的字样。你想呀,石头上刻的字,又是杨死后第二年(1929)立的碑,那还不是铁证如山吗?

呵呵!还真的不行。尽管这碑并非今人伪造,但碑上的字终归还是因习惯称呼与冠字将军一称重叠造成的错题,甭管这错题是有意还是无意。

网传的北洋二十四上将是驴唇马嘴以讹传讹

图3 陆军上将、阗威将军杨增新

杨增新的军衔是陆军上将,但他没有获任冠字上将军,而被任为冠字的“阗威将军”。在民间,一直有将上将称作上将军的习惯,今天亦然。这个习惯称谓在其他时期使用不会有什么误会,在北洋时期使用就极容易造成误会。杨死后,其墓碑题字“阗威上将军”,就是典型的混淆。对杨增新,可以依将军府的冠名称作“阗威将军”,也可以依惯例称作“上将军”,但将“阗威”与“上将军”合并到一起称则是不可以的,这无疑将造成严重的歧义。这极有可能是树碑者有意打的一个擦边球。不过此称只是出现于墓碑之上,而不是公牍之中,人死为大,也就没必要那么较真罢了。但作为后来的治史者,对于杨增新到底是“阗威将军”还是“阗威上将军”却必须要弄明白,遗憾的是却至今仍然有人没弄明白,或者也没想弄明白,甚至是故意装作不明白,于是这个碑文被误读,并以讹传讹,杨增新便被说成冠名上将军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