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蘇州博物館暨天平山賞楓葉活動觀後感

最近,常熟市吳文化研究會虞山分會組織全體會員去蘇州參觀“蘇州博物館”和“天平山賞楓葉”活動,時間雖然一天,但收穫頗豐。現結合本會吳文化研究工作略談觀後感與同行交流。

一、先賢至德,吳文化之起源

吳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指蘇南江浙一帶爲代表,泛指吳地古今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總稱。蘇南浙北環太湖流域是吳文化的發源地和核心區域。吳文化亦可稱荊吳文化、古吳文化、吳國文化和江南文化。

吳文化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人類社會尚在父系氏族時代吳氏始祖黃帝。黃帝姓公孫,原於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領袖。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創制《黃曆》(二十四節氣日期表)指導農民耕種時機、測算吉凶宜忌、生肖運程。黃帝氏族居住於姬水流域(約陝北處)因氏族強大而改姬爲姓。黃帝有四位夫人。吳氏是從正妻累祖所生兒子玄器這一支血脈遞傳而來。軒轅黃帝第16代世孫古公亶父繼承光大了社稷,並積善行德皆有口碑。因受戎狄遊牧民族騷擾,決定進行大遷徙,南遷至岐山周原地區渭水流域(今陝西岐山縣)並改革遊牧民族風俗,營造城市和村邑,建立國家形式管理機構,稱周王國。故姬族從此稱周人。古公亶父爲周太王。在吳氏族譜中尊古公亶父爲最遠先祖。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公元前1285—1194)爲姬姓吳氏的開氏始祖,次子仲雍(公元1281—1189)爲姬姓吳氏傳代始祖。少子季歷是周文王的父親。季歷所娶夫人太任因她賢淑、注重教養所生兒子姬昌(姓姬名昌)聰明異常,有聖端、王者風範,故古公亶父對姬昌這個孫子另眼相看,寵愛有加,有意將國家天下傳給他。並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但因氏族有傳統,嫡長子應承嗣主位。所以古公亶父鬱鬱寡歡。古公長子泰伯、次子仲雍看透父親的心思。爲了順從父意,他們便託辭去衡山採藥,且隱居起來。第二次外出至西關(陝西隴縣吳山)虞族居住地。古公亶父將三子季歷立爲太子。若干年後,泰伯、仲雍在西關建立起“句吳”氏族國家。

古公亶父病逝,留下遺言,讓季歷讓位於泰伯。泰伯、仲雍奔喪回國,泰伯堅辭不受,季歷不依。泰伯攜仲雍再次避讓回句吳氏族。後決定再次舉族南遷至江浙地區太湖流域無錫、常熟一帶。這次他們遠走高飛,千里迢迢,遠離家鄉,易服毀容,斷髮紋身,改從當地荊蠻族人(亦稱東夷及南人)之習俗,決意避讓宗廟主位。後世孔子見文史資料感動不已,稱:“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泰伯的高風亮節也感動了荊蠻族人。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餘戶”。

江南遠古先民據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證實長江流域的原始居民距今已有6000多年,是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他們已會建草房,過着定居生活,會用陶器盛水和煮食物,存放物品,在陶器上繪畫小動物。

據江蘇常熟謝橋新光村錢底巷古文化遺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屬崧澤文化型遺址。尚湖東南岸朱涇村、大義鎮玉蟹墩等遺址屬於母系氏族晚期的先民,他們建低矮的茅舍,定居生活,使用石器石刀、石鐮開荒種植水稻。還進行採集、漁獵、飼養家畜。從莫城黃土山、張橋嘉陵蕩、興隆石墩村、梅李北羅墩、練塘羅墩村,都發掘出距今4000至5000年屬良渚文化型遺址。先民已懂得深翻土地,進行田間管理。陶器多樣化,有紡輪骨針,開始原始紡織手工業,還出現玉琮、玉柱、玉璜、玉璞等玉器。

泰伯、仲雍來到江南長三角地區,距今3200多年。當時荊蠻地區先民生活習俗迥異,人煙稀少,相比中原地區文化不發達,生產力落後。泰伯、仲雍勵精圖治,融入荊蠻族,接受江南習俗,他們剪短頭髮,身上畫上花紋,半裸體裝束,與荊蠻族人同甘共苦。大家把太伯推作首領。於是太伯建立起“勾吳”國。據稱,“勾”爲荊蠻方言發音詞別無意義。“吳”則具有多重涵意。其一,沒有忘記西關的吳山,避隱創業生活。其二,泰伯無子,說:“其當有封者,吳仲也。”其三,“吳”與魚讀音相同,而“魚”是荊蠻族圖騰的吉祥之物,所以江南水鄉稱作“勾吳國”。生活在太湖流域的居民都稱作“吳人”。

太伯、仲雍來到江南之鄉,帶來了中原文化。中原成熟的青銅器技術、煮鹽技術、皮製技術、醫藥技術,開始在長江流域推廣開來,把青銅器具裝在耕犁的頭上。墾荒用的鋤、鎛、鏟、鍤以及收割用的鐮、銍都裝上了青銅器。他們講解農耕技術、物候知識帶領大家治理水害、墾荒屯田、興修水利、開鑿人工運河——大瀆河,開挖“九涇”(九條人工河流。如今在梅村一帶仍有“香涇、洋涇、龍涇、梅涇”河名。)形成合理水系。太湖流域旱澇都可以種植水稻,年年五穀豐收。他們發展麻、桑等經濟作物,養蠶繅絲,飼養家禽家畜。他們在無錫梅村(梅里)一帶營造早期城市建立都城。招練軍隊防禦北方楚軍。老百姓在城內勞動之餘唱歌跳舞,詩歌盛行(太伯與仲雍將周原山歌與吳地蠻歌編成“吳歌”。白茆山歌是吳歌的組成部分,他們還帶頭詠唱)。

勾吳立國後,有許多周邊的部落紛紛前來歸順。太湖流域的吳國強盛起來,仲雍把“大瀆河”(古運河)向北延伸到揚子江。把兒子季簡嗣大伯爲父。便攜妻萬妹(種、養能手)經過漁村(今盪口)月溪(今甘露)等地來到海隅(今常熟)。開疆拓土教化百姓。太伯思念胞弟仲雍,與部落族頭商量,要開鑿一條通往常熟的河。一方面對農業排澇、灌溉有利,對軍事防禦也有利。另一方面,溝通梅村與常熟兩地往來。於是軍民合作分工明確,開挖河道。

太伯年近九旬親臨河地挖泥,嗣子季簡勸說無效,太伯不慎摔跤,太伯負傷回到宮中,大將軍萬奇命軍士水生到海隅向仲雍報信,仲雍帶藥前來醫治,太伯逐漸好轉。在太伯、仲雍共同努力下,海隅河接近揚水江。不久,太伯病重,立下遺願:一、死後有二弟仲雍立即繼位;二、死後靈柩埋葬鐵山。太伯去世享年91歲。吳國文武官員擁立仲雍繼位,仲雍再三推讓,衆官員跪求仲雍才應諾,始叫吳仲雍。仲雍在位5年去世,時年92歲。後季簡繼位。季簡去世,叔達繼位,在位19年。叔達去世,其長子周章繼位。因北方周武王已建立周朝,故正式封周章爲吳國國君。因此,周章是吳國發展史上第一個稱君主的人。周章去世有熊遂繼位。仲雍和周章均葬於常熟海隅山,百姓爲紀念先賢虞仲雍就把海隅山改名爲虞山,一直沿用至今。仲雍和周章的墳墓一直安放在虞山上,他們與鐵山(今鴻山)的泰伯遙首相望,以表達兄弟及晚輩之情。時至今日,吳氏子孫們沒有忘記先賢的開創業績!沒有至德精神,就沒有魚米之鄉。他們設立“華夏吳氏網”,通過網絡平臺弘揚先祖精神。每年正月初九吳氏宗親會在無錫梅村舉行廟會,紀念泰伯誕辰。每年清明節全國吳氏宗親會組織海內外吳氏宗親,不遠萬里來到常熟,在泰伯、仲雍、周章墓前祭祀不忘先賢的恩德。

泰伯、仲雍讓國南來,不畏艱辛,勇於開拓,教化民衆,至德名邦。這種“太伯、仲雍精神”爲後世強大的吳國打下了基礎,爲江南的發展播下了文明的種子。正所謂“志讓兩家天下,功闢萬古江南”(孔子語)。唐代大詩人李白詩云:“太伯讓天下、仲雍揚波濤。清風蕩萬古,節與星辰高。”

二、人文薈萃,吳文化之特色

泰伯、仲雍所開創的吳國文化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成長及隋、唐、宋、元的發展,至明代形成高峯。同時受我國北方政權所倡導的儒、釋、道主流文化影響而融合。已經展現出極其燦爛的文化之光。

在明代嘉靖以後,政治開始腐敗,宦官掌權,橫徵暴斂,開始暗淡。清王朝的閉關、保守和腐敗,吳文化開始衰落,並受自發資本主義萌芽、海外外來文化(基督教)影響,吳文化走向多元。但吳文化畢竟歷史悠久,深深紮根在江南百姓之中,在江南大地上仍然保持着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認識吳文化的特質。

蘇州博物館館藏文物4萬餘件,其中一級國家文物有865件/套,國家二級文物有1188件/套,國家三級文物達32295件/套,古籍善本共725種,3128冊,普本28501種,91754冊。

常熟博物館館藏文物有160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1件,國家二級有261件。以書畫、陶瓷、玉器三大類爲主。

從兩地博物館珍藏的吳地文物中,可以見到太湖流域吳國文化有着燦爛光芒。深深感受到江南水鄉延綿不斷的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爲吳地先祖的所創造人類的文明所感動。從博物館再到吳文化歷史研究成果,吳地先人們所展現的文化特色開始清晰起來。在江南大地上所展現的優秀文化有着不可磨滅的印證,特別值得稱頌的是古吳文化所體現的歷史價值和思想情感有着江南文化最重要的文化特色,在此簡略歸納如下:

1、開拓創業精神

泰伯、仲雍不願同室操戈、讓國南來。有着偉大的抱負,選擇長江以南、東海之濱荊蠻之地太湖流域作爲創業的開始。是相當需要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並有着深遂的戰略眼光。創業的基點放在發展農業生產上,他們首先順應荊蠻風俗習慣,融入荊蠻族人之中,把黃河流域的先進的農耕文化展示出來。他們興修水利,把江南澤地之水引入江海。拓荒造田,推廣“井田制”,用火耕水褥耕作法並施之於糞肥,並擴大疆土改變江南人以漁獵爲主的生活方式。教之於田間管理,糧食產量連年上升,荊蠻人的生活開始殷富起來,然後泰伯仲雍在無錫梅村(梅里)一帶聚民立國,建造都城,把黃河流域的國家機構管理制度移植過來,農民生活安定之後,便發展蠶桑業、畜牧業、漁業、造船業、冶金業、制皮業和各種加工業,這樣百業開始興旺起來,數十年的努力,換來了吳地的繁榮。

再次,用中原的周禮教化荊蠻民衆,以石爲紙,在碳爲筆,教之以“吳歌”推行以德治國,使社會發展、商業興旺,尊老愛幼,扶貧救弱,創造出古吳文化的輝煌。(紀元前1200多年)泰伯、仲雍的開拓創業精神被孔子譽爲“至德無上”。

2、以身作則精神

泰伯、仲雍來到吳地創業,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荊蠻族人不排斥他們反而聽他們指揮,主要靠的是以身作則精神。凡有重要或危急的事,他們必身先事率,躬身其事。

江南有梅雨季節,時有衝跨堤岸。每到夏季梅雨時,泰伯、仲雍帶領百姓,日夜守護在堤岸上,時時提防險情發生,確保百姓生命安全和農田不受淹。仲雍東進開發常熟地區,他親自勘查低窪地區,然後設計方案,引水歸海。泰伯決定要開鑿一條無錫通往虞地的河,主要考慮農業灌溉、排澇,便於軍事防禦和兩地交通方便。工程開工後,年近90歲的泰伯親臨河地日夜辛勞,還在挑泥時不慎負傷,這種事必躬親精神,鑄就了吳國強大。泰伯的妻子,她也不辭勞苦教當地婦女種桑、養蠶、紡線並發展養殖業和漁業。在創作“吳歌”過程中,泰伯、仲雍親自編歌、授課,很快新歌傳唱開來,泰伯死後,仲雍設立孝堂,仲雍夫婦帶頭祭奠泰伯,並帶領百姓把靈柩安放到鐵山。泰伯、仲雍以身作則精神說明一個道理,只有躬身其事,才能深明其理。言傳身教是傳道授業發展文化不二的法門。

3、謙讓和諧精神

在公元前1200多年前,在父系氏族社會中,已經建立起制度,其中一條就是嫡長子有繼位權。同樣,在父系氏族社會中,也已經建立起人際交往的道德規範,當法與道衝突的時候,靠什麼來處理維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泰伯、仲雍爲後世人做出了榜樣。他們以人類進化而獲得的道德理性來對待,從而開創了華夏文明史上最早期的吳文化時代。

泰伯、仲雍他們同心,三次讓國,是一種謙讓美德。從家族發展考慮,主動讓賢,以和爲貴,爲天下人着想。這已經是一種很高尚的行爲,他們立志做開路先鋒。把文明禮儀帶到江南荊蠻之地,並開花結果。這更是一種可貴品德。他們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他們以德治國,以孝爲先,以農富民,以歌樂善,使江南社會沐浴在和諧的氛圍裏,這是謙讓道德的效果。這種和諧表現爲中原文化和吳地文化的融合,農桑經濟與工商經濟的結合,歷史文化和文學創作的並存,典雅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交融,政治生態與人文環境的和合,使多元文化和睦相處,各展其美。這種謙讓和諧精神從此一直流淌在江南居民的血液中,造就了江南吳地成爲文明禮儀之邦。令人欽佩的是這種和諧實際上是周人、虞人和南人的和合。大家知道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人羣是難於和諧共處的。而先祖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已經出現了“和”與“合”單獨的文字來表達不同氏族的人應該講“和合”。在殷周時期“和合”已合併成一個詞成爲一個單一概念。因此中華民族是講和合的民族。後經諸子百家、儒、釋、道三家闡釋,創造出了涵意豐富的“和合文化”。其中包含着“中庸、包容、友善、合作”等意思。國家一級美術師、清華博導言恭達最近在“文化創意與數字經濟時代的生活方式構建”平行分論壇上主題演講《和合文明訴求》中強調:和合文明是具有人類的歸屬感,各種文明交流的有效載體。以和爲本,以和爲善,以和爲美是社會倫理共同的價值觀。今年4月習近平在集體會見博鰲亞洲論壇現任和候任理事時作《世界大同、和合共生》講話,指出:我們不能獨善其身而應兼濟天下、放眼全球發展,加強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的和合文化已有數千年,泰伯、仲雍所創建的江南文化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在儒、釋、道三教中都有“和合神”的信仰稱“和合二仙”一人拿荷葉,另一人拿盒子以示萬合千和、百年好合。和合文化代表了中國人的生存哲學。

孔子對泰伯非常崇敬,書寫“至德泰伯”條幅。至德文化始於黃帝、泰伯創建,至德文化已成爲民族的靈魂,人類發展的內驅力。至德文化與後世釋迦牟尼創建的佛學是一脈相承的。佛教中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一種至德文化。習近平無私援助非洲,加速非洲部落迅速融入到現代文明文化中來,同時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樣是至德文化的典範。

司馬遷在《史記》中形容江南“無千金之家,亦無凍餒之人”。說明當時江南農耕社會中窮富差異比較小,人們過着和諧的田園生活。和諧並不單指物質生活沒有強烈反差,更是體現“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的社會寫照,人們鄰里之間相互信任、同心協力、互幫互助的生活態度。

在歷史上江蘇地帶很少發生內爭。蘇州古城興建2500多年城址從未變動一直保持着原貌。這也說明吳地富庶,並有着謙和道德情操,重生產、重生活,重安定,開放包容的德治社會。

4、崇文尚學精神

泰伯、仲雍40歲左右來到江南,在太湖流域奮鬥了近50年。他們把先進的農耕技術傳授給荊蠻族人,並以大無畏開拓精神改造大自然,興修水利,開鑿河道,使江南荊蠻族人從尚武好勇轉變爲崇文尚學的好風尚。不僅受益於先民,而且受益於子孫。如果歷史上沒有泰伯、仲雍,也許早被越國所佔領。(禹的直系後裔,受朝的諸侯國(華夏族)),也許會被楚國所併吞。但是歷史沒有也許。泰伯、仲雍重視農業生產還不足以使吳國逐漸強盛起來,使吳國在歷史上興盛600多年的真實原因是吳國的文化,吳國先民的崇文尚學精神。太湖流域保持農業生產常年豐收,家家戶戶富足有餘(從遺址中發現死者身旁有一年的糧食)這就加速了社會分工。使一部分人從事造船、冶鑄、製陶、桑蠶、畜牧、紡織、染色、商業、管理、軍事等,而這些行業和門類,都必須有人傳授,也必然會有人創新。百業興旺,也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改進,因此加快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歷史上的西周時代,已有天文、曆法和醫學書簡,教育課程還有德行、政事、言語、文學等學科。

春秋戰國時代常熟的言偃在孔子門下學成之後,在魯國當武城宰,以禮樂教化人民。後來回到常熟致力於發展吳文化。被人尊稱爲“南方夫子”。吳王闔閭勵精圖治重用伍子胥、孫武安幫治國,興文修武,國力十分強盛,成爲春秋五霸之一。

在古吳文化影響下,江南文化人文薈萃,光耀奪目,名人輩出。蘇州主要有陸遜(三國吳國政治家、軍事家)、張旭(唐代常熟縣尉(長於詩歌書法)、范仲淹(北宋傑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成大(南宋名臣文學家、詩人)、明代文徵明(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唐寅(明代畫家、書法家,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常熟主要有:張旭(唐代書法家)、黃公望(南宋畫壇宗師)、錢謙益(明代進士、東南文宗)、王叔遠(明代微雕家)、嚴徵(明代古琴家)、繆希雍(明代名醫)、顧祖禹(明代地理學家)、馮班(明代虞山詩派傳人)。在蘇州、常熟以外,受吳文化影響而成爲歷史名人的還有:科學家徐光啓(上海)著有《農政全書》稱之爲農業百科全書。書中還介紹西方的科學知識。此書在農學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地理學家徐霞客(江陰)所寫的《徐霞客遊記》,他是科學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驅。思想家黃宗羲(餘姚)指出:“君制專制是天下之大害”。“農是國之本、工商亦是國之本。”思想家顧炎武(崑山)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文學家羅貫中(杭州)著有《三國演義》,文學家施耐庵(杭州)著有《水滸傳》。這些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明朝文化,使吳文化走向了輝煌。

此外常熟作爲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蹟有260處(從上古到明代)這些都印證了吳國自泰伯、仲雍開創以來,十分重視文化教育工作,使江南一帶小鎮都成爲一顆顆耀眼的明珠。直至今日,太湖流域小城鎮如崑山、張家港、常熟、太倉、江陰、武進等在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中名列前茅。

5、精緻儒雅精神

如果說江南古鎮小橋流水民風純樸生活殷富的風貌可以引喻爲明珠,那麼姑蘇就是那顆皇冠上的明珠,更加光耀奪目。當吳國逐漸強大,國都就從無錫梅村(梅里)遷移至姑蘇城。因而在蘇州留下了無數的吳文化印記,從這次參觀蘇州博物館,我們雖不可能看到全貌,但是從館藏的4萬多件文物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吳文化具有精緻儒雅的特色。蘇州博物館分:吳地遺珍、吳塔國寶、吳中風雅、吳門書畫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精品分別有:西周“曲竊紋三足鬲”,戰國“銅蟠螭三足提樑盉”。五代“銅質全金塗塔”、“祕色瓷蓮花碗”、“五節石函”,明代青花折枝花果紋大盤,明代唐伯虎《灌木叢篠圖軸》等。還展示有文房墨寶、玉器擺件、紫檀雕件、陶器瓷器、家居擺設、藏書古本等。這些藏品無不體現了江南工匠的精巧和豐富的藝術想象力。所反映出吳文化的特色如水墨山水畫的世外桃源靜美、書香門第的儒雅莊重。文學作品的才子佳人、文人雅士生活,園林建築的秀美雅趣。宗教文化的祈福和合。

提起蘇州的園林建築,是我國建築史上的瑰寶,是典型的吳文化特色。據統計,蘇州有園林200多處,如民居的錯落有致的粉牆黛瓦,水鄉小橋流水風情。特別是蘇州園林所體現的山水花鳥情趣,唐詩宋詞的意境,傢俱陳設的端莊,亭臺樓閣的組合,均包含了園林的美感哲理。即使把它移植到北方皇家頤和園,也會失去蘇州園林的韻味。所以江南姑蘇被譽爲人間天堂。除了園林,蘇州的風景區同樣有着吳文化底蘊。蘇州虎丘已有2500多年曆史,《史記》記載吳王闔閭葬於此,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如我們這次參觀蘇州博物館後去天平山賞楓葉,天平山同樣有着吳文化歷史,天平山是中國四大賞楓勝地之一,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歸葬之地。內有范仲淹塑像和紀念館。范仲淹十七世孫範允臨棄官歸蘇,從泉州帶回380棵楓香樹苗種植於天平山,後歷遭戰火。建國後政府修繕開放供遊人遊覽。

6、民俗祈福精神

江南太湖流域是以吳語爲主的方言區。千百年來形成獨特地方語言,是區別於任何文化的主要標誌之一。江南民衆在長期征服江河澤地過程中形成了曠放豪邁的品性,又受其精緻儒雅文化影響,普遍靈秀聰慧善於藝術,同時受宗教文化影響,有着求神拜佛祈求平安吉祥如意、美滿幸福的習俗,表達了廣大百姓通過勞動希望能過上好日子的心願。在長期的積澱中,江南蘇錫常一帶有許多民俗文化,如:桃花塢木刻年畫、崑曲、江南絲竹、吳歌、蘇劇、蘇州評彈、蘇州端午習俗、蘇州剪紙、常熟沙家浜水鄉服飾、常熟湖甸龍舟會習俗、梅李燈會、吳江桑蠶絲綢習俗、張家港全村廟會、盛澤小滿戲、太倉七夕節習俗、常熟三月三拜香習俗、白茆山歌等。還有許多歲時節令風俗(略)。

三、民族復興、吳文化發展之重要

1、吳文化發展的新形勢要求

綜上所述,我國的吳文化有着悠久的歷史,在人類歷史上有着極其傳奇和重要的作用。體現的“至德、創業、和合、崇學、精緻”的文化內涵是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需要說明的是:不管是黃河流域的周國,還是江南之濱的吳國均是奴隸制王朝。西周認識到夏、商王朝的“家天下、世襲制”有弊端因而採用了“分封制”和“宗法制”,通過分封諸侯,加強了統治成爲一個疆域廣大的國家。由於農具的進步種植技術的提高(人工灌溉、綠肥、殺蟲滅害)所以當時農業產量增多,各業興旺。但由於宗法制度、等級嚴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士大夫、平民、奴隸。因此,農奴處於最下層,成年累月勞役,種田、雜活而生活貧苦。再說周朝尚未取得天下之前,在渭水流域僅是商朝的附屬國。所以他們要勵精圖治,對百姓採取安撫懷柔政策,爭取民心。泰伯、仲雍來到江南吳地,更是處於創業階段,他們採用身先士卒、和合團結、崇學尚文的文化優勢建國立業。因而在創業、開國階段,階級矛盾並不明顯。也保證了吳文化的持續繁榮發展。但分封制諸侯國也會產生弊端,西周消亡至東周時,諸侯國有100多個,天子已失去了實權。歷史將進入諸侯爭霸、奴隸制瓦解的春秋戰國時代。而江南的吳國由於吳王(夫差)的驕縱奢侈被越國(勾踐)所滅。最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取了中央集權帝王制和郡縣制,使中國儘管朝代更迭,但政治體制始終未變,延續2000多年至清王朝。吳文化自明清以來開始衰落。明朝後期的政治腐敗、宦官專權、民不聊生,清朝的程朱理學統治,杜絕一切自由思想,大搞“文字獄”和文化專制主義,使中國阻斷了自發資本主義發展,同時阻斷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在民族危亡之際,俄國十月革命,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發展紅色革命,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經歷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文革”運動和改革開放新政,中國人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我國已經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黨的十九大以後,我國進入了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人民正在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因而中華文化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文化統一已成爲歷史的必然,文化統一民族纔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統一是一種文化的並存和包容,在民族大家庭中,求同存異、相互發展、共同促進。因此吳文化的發展必然沿着歷史發展的脈絡,融入到中華文化的大一統之中。

2、吳文化發展的歷史方位

在近代,吳文化有了全新的發展,一方面接受先進思想,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培育的新文化。在紅色革命時期,無數革命先烈的革命文化、開國元勳和將士的英雄業績,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引下所形成的新四軍的“鐵軍精神”和沙家浜的紅色革命文化。在改革開放時代的鄧小平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外向型經濟,以港興市戰略和經濟國際化觀念等。以及擁現的吳仁寶(江陰)、秦正華(張家港)、常德盛(常熟)先進人物思想。還有蘇州籍二院院士有117人,位居全國第一,常熟籍有25人。他們所作出的科學成果。

在新時代,包含着新時代文化,如現代化思想、民族復興思想、知青文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小康社會思想、共同富裕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思想,包括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執政能力、學習型政黨思想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和中國爲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思想等。

需要說明的是“文化”和“思想”的概念是有區別和聯繫的。文化是一個羣體,在一定時間內形成的思想、觀念、行爲風俗和習慣及代表人物。而思想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屬於理性認識。思想正確與否需要經過客觀社會實踐檢驗。正確的思想必然促進社會發展,反之起到阻礙作用。

在新時代吳文化要爲中華文化發展作出努力,需要明確要求如下。

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文化創新和創造能力,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努力。“沒有文明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與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習近平語)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

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始終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全面深化改革的難度:

改革:“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喫的肉都喫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習近平語)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

(1)“敢於啃硬骨,敢於涉險灘,既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習近平語)

(2)“在中國這樣一個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億多人口的大國推進改革發展,沒有可以奉爲金科玉律的教科書,也沒有可以對中國人民頤指氣使的教師爺。”(習近平語)

(3)“偉大的夢想不是等來的、喊來的,而是拼出來的、幹出來的。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習近平語)

(4)“頂層設計和摸着石頭過河相結合。”(習近平語)

(5)“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習近平語)

3、吳文化發展的創新意識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打造中華民族文化強國是民族復興的關鍵。而要實現文化強國,首先要有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化史,中國的文字又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字。漢字造字六法,象形:指示、會意、形聲、轉註和假借,不僅可以造出大量漢字表達所有的語義,而且承載了文字與藝術的雙重功能。解讀甲骨文、金文、鐘鼎文、大篆、小篆、隸書,每一次變化都是走向規範和統一。每個漢字都有音形義相互比照,使中國的語言更豐富多彩。而且又有3000多年的豐富文獻資料。這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其他文明古國,從最早的象形文字後來都變成符號,向拼音文字發展。

我國的古代漢語記錄了哲學、文學、歷史和自然科學內容,博大精深,對研究人類早期的生活和社會活動有着重要治國安邦借鑑作用。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啓蒙運動所提出的人文主義其中就包含着孔子的儒家思想。歷史上的漢唐帝國正因爲文化繁榮才成爲世界性強國。

縱觀當前世界形勢,歐美和日本,他們歷史上有着殖民主義思想,總想依靠武力實行霸權主義、統治世界。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內向文化,從未有過依靠武力來侵略別國。要實現世界和平,歷史的重任就落在中華民族身上。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遠大目標就是要天下爲公、實現共產主義。

中華文化有着燦爛的歷史,只是在近代落伍了。隨着我國經濟的強勁發展,文化發展事業也必然會發展。關鍵在於文化創新,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動力下,本文提出如下觀點:

(1)普及現代化思想

我們要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必須樹立現代化的思想,中國是一個後起的工業發展國家。在思想深處還帶着傳統農業手工業的思維模式對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很熟悉。因此在技術上、管理上、思想上還習慣於傳統方式。要知道當前世界是一個瞬息萬變、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時代。只有建立起現代化思想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現代化思想涉及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提出以下三方面。

首先:普及現代生產是專業化和協作化的統一。

現代社會化大生產是建立在科學管理和科學技術之上的。缺乏現代管理知識就無法適應生產。1000萬年前古猿創新站立起來走路,實現了手和腳的專業化分工,才使人類脫離動物界,人類在石器時代學會了飼養牲畜,纔有可能爲別人提供肉食,這是人類史上的第二次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在我國商朝流通貨幣,周朝商業興旺,提出“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商業理念,使我國的度量衡和數學發展起來,從而使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開始專業化和協作化統一起來,以後一次又一次的分工與協作,出現了大機器的商品經濟。現代科學技術正在一次又一次地革命,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信息技術、海洋技術、核能技術、航天航空技術有成百上千種。科學管理標準化技術現代化決策技術廣泛應用,所以我國的“小而全”、“大而全”、“萬事不求人“拍腦袋決策等等需要轉化爲相互依靠、相互協作、相互分工的社會化大生產方法上來。

其次,普及現代科學思維方式

科學的發展,爲人類提供了新的思維模式。正確的思維模式,才能得出正確的觀點。微信上“北京大媽有話說”列舉了一些名人“睜眼說瞎話”的事例,說什麼“自行車比汽車更易污染空氣”、“空調使人變得驕貴”、“送紅包可以調節醫患關係”、“工人低工資是優勢,不能給工人漲工資”等等,這就說明,沒有正確的思維方式,看問題就會偏面化。科學思維的歸納法、演繹法、定性和定量綜合分析法、概念的明確、判斷的正確、邏輯推理的規範運用,這樣才能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正確的認識上來。從而指導工作。有了科學思維方式就會全面看待問題,既要發揚苦幹、實幹的“愚公精神”,也會發揚巧幹、實幹的“智叟精神”,在現代化社會中掌握科學思維有着重要的意義。這次(2019.1.3)我國嫦娥四號成功實現月球背面軟着陸,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突破的偉大壯舉。國外沸騰報導,而國內媒體反映冷淡,這也說明國人對科學進步的淡漠和缺乏民族自豪感。

再次,普及現代化人際關係處理方式

現代社會人際交往越來越頻繁,人際交往中必須樹立正確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現代人格塑造必須學會處理責任和義務、自尊與尊重他人、利己與利他、自由與約束、享受與付出、誠信與靈活,要有情懷、有大愛,做到講公道、講公心、講慈善,不依附於人,不拉幫結派,不講高富帥,不講官本位,不爲人情所困,不爲名利所惑的君子精神,獨立的人格是現代化社會和諧的基礎。

(2)普及人文科學思想

要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大力發展人文科學,在人類發展歷史上,儘管科技如何進步,社會如何變革,但是總是缺乏對人類自身的研究,人類從哪裏來、要往哪裏去?人類爲什麼會發生戰爭、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人的本性是什麼、怎樣管理社會、如何建立人類道德,這些問題和學說有的雖然已經建立起來,有的尚未建立,有的雖然建立起來,但不夠重視,不夠完善。我們要實現民族復興,需要人文呼喊,開展人文科學的研究,人類生態學、人類學、哲學、倫理學、道德學、心理學、行爲科學、社會學、經濟學、統計學、邏輯學、管理學、民俗學、控制論、信息論、決策論、博弈論、功效論、概率論等等。管理學告訴我們社會管理本身就是生產力。社會學告訴我們,社會是有各種組織建立起來的,而組織本身具有非人性化本性。因此,我們要研究人類社會如何合乎人道,社會纔會良性發展,從而進入共產主義。人文科學和管理科學將會成爲人類學習的主課。

改革開放就是對我國管理體制和管理方法的一場偉大革命。如何管理社會促進社會發展,這是一個很有學問的課題。鄧小平全面主持工作後,他深刻反思,他說:“我們從前搞了20多年的社會主義還窮,要這樣的社會主義幹什麼?”1978年,組織以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爲團長的出國考察團去西歐五國考察(法國、瑞士、比利時、丹麥、西德),他們看到了歐洲的自動化、現代化和高效率。西德500萬噸級露天煤礦用2000個工人,而中國則要用16萬工人。瑞士小型水電站2.5萬千瓦職工12人,而中國要298人。法國鋼廠350萬噸級用7000個工人,而中國230萬噸用67000個工人。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中央召開了歷時36天的中央工作會議。鄧小平首先提出:“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然後決定在自力更生基礎上努力採用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採取一系列重大經濟措施對經濟管理體制和經營管理方法着手認真改革。於是有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和歷史轉折。

改革開放已經四十年了,所取得巨大成就在此不必再重複。而對改革開放決策的重大意義作簡要闡述。

其一、改革開放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主要動力

要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在當今世界上,按照中國國情(初級階段)那就必須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才能加速提高經濟建設的速度和效率。通過改革開放,可以吸收別國的先進經驗(先進科技和先進管理方式),不斷提升我國的管理體制、管理方法,科學管理的生產力作用。馬克思說:“生產力這種發展,歸根到底總是來源於發揮着作用的勞動的社會性質,來源於社會的內部分工,來源於智力勞動,特別是自然科學的發展。”所以,改革開放就可以使我國的管理充滿生命力,否則管理就可能銳變爲某種統治狀態。

其二,改革開放,使我國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

回想四十年前,我國的農業生產還是原始簡單的生產工具。農業生產基本上依靠人的體力。而工業生產(以紡織爲例)還依靠鐵木機械,依靠人力操作完成。通過改革開放,引進三資企業(外商獨資、中外合作、中外合資)中國很快有了自動紡織機械,自動織機,箭桿織機、噴氣織機、噴水織機等各種智能化機械設備,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而農業生產目前大部分用上了農業自動化機械(播種、插秧、收割)。在此基礎上我國已經自主研發出各種實用機械(央視《我愛發明》欄目)數以千計種。使我國農業擺脫了繁重的體力勞動,也證是有了要改變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對立狀態,主要依靠智力搞發明創造,讓機器代替人工,腦體差別纔會縮小。而“中國人多力量大”纔會體現出來,馬克思說:“只有當羣衆組織起來,併爲知識所指導時,人數才能起決定勝負的作用。“

其三,改革開放使我國加快了現代化進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我國的經濟狀況處於短缺經濟狀態,歷史又使我國失去了“工業革命時代”,如果不實行改革開放,我國與國際的差距會更加拉大。幸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使我國及時趕上了網絡時代、電腦時代,趕上了新科技革命和生物科技、海洋科技和航空科技時代。極大地加快了我國四個現代化進程,增強了綜合國力,使我國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其四,改革開放使我國市場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認爲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後,個體經濟、民營企業紛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增強了市場活力,國民經濟門類迅速增加,從國內市場做到國際市場,造就了一大批個體戶、民營企業家、民營商業家,增加了就業,繁榮了市場,改善了人民生活,擴大了消費市場。

其五,改革開放使我國人民生活基本達到小康水平

在80年代國家剛剛實行改革開放,廣大年輕人特別是知青積極投身到學習科學文化的熱潮中,重新認識知識的重要性,改革開放四十年,許多年輕人成爲了科學家、文學家、大學教授、公務員、醫務人員、技術工人。廣大農民走上了鄉鎮企業的發展之路,成爲了企業家、科技人員、養殖專業戶、種植專業戶。隨着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成,廣大職工享受退休養老、醫療保障待遇。從喫飽穿暖走向健康長壽。

其六,改革開放使我國走向新時代,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講:“改革開放40年來,從開啓新時期到跨入新世紀,從站上新起點到進入新時代,40年風雨同舟、40年披荊斬棘、40年砥礪奮進,我們黨引領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鬥讚歌。”“改革開放鑄就了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爲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要跋山涉水,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鉅,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

(3)普及教育大戰略思想

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要有知識,有人才。”實現民族復興,關鍵在教育。教育大戰略是什麼概念,就是人口、人才、教育、智力開發、繼續教育、終身教育一攬子考慮。實現教育現代化。

首先,加強普教的能力教育問題

現在全日制普通教育的目標是升學,是“金字塔形”的等級制教育。而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強調的是以教師爲中心,課堂爲中心和知識爲中心,這種班級授課制。在文革前的十七年全日制教育中已經有人提出有弊端,“填鴨式”機械式教育、缺乏人文關懷,死記硬背,分數掛帥,高分低能,學不到實際本領。毛澤東談過教育改革,指出教育脫離實際,需要改進。在改革開放中,提出了“素質教育”,但同現代教育仍有距離。現在有人擔心,如果按老辦法辦學,可能政府省心、教師放心、家長擔心、學生煩心,在大學裏一代接一代學生的學生當大學教師,人的能力會退化,現代教育要面向現代化,必須解決教育與實際,教育與科技相結合的問題。特別是要完成復興大業,人才的需求是刻不容緩的。試想,學生師範畢業後找到教師職業,一生以書本知識爲謀生手段,一方面自己很難學到實際知識,能力無法提高,一生當教書匠雖未嘗不可。但是教育家,思想家就很難培養出來。今後大學裏要實現產學研一體化,也可以聘社會上學有專長的人當兼職教師。另一方面,加強對教師的培養和進修,讓教師隊伍通過教育改革充分發揮人的潛力,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形成人才發展良性循環,到那時13億神州盡舜堯,培養大量的人才,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在全日制教育中還要加強誠信教育。在剛剛實行改革開放時,有許多皮包公司到江蘇來專門找實體經濟,說有原料有貸款騙取錢財。在企業內部也有弄虛作假現象,朱鎔基總理對此還題詞“不做假賬”。經過整治,產品質量、企業賬目真實性有所好轉。但是,電訊詐騙、網絡詐騙開始流行起來。這種跨國行騙剛剛壓下去,近年P2P民間金融集資平臺又出現大量騙子公司。一個國家無信不立,建立誠信社會是體現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因此從小學開始就要開展誠實教育,把誠信作爲立人、立德、立國的一項大事來抓。有一個小學牆上一條幅上面寫着:“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做真人。”此句很有借鑑作用。

其次,在職教育、職業培訓、崗位培訓、終身教育等建立社會再教育系統將成爲必然。再次,全球的人口數量和質量必須得到有效地控制和提高。

(4)普及共同富裕,人民生活現代化思想

社會主義分配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共同富裕。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就是要讓老百姓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四十年改革開放的經濟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人民生活不斷提高也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但是,低收入和高收入的差距也在拉大。要保證低收入人羣也能過上好日子,就需要依靠政府財政收入的第二次分配加以調節。一方面對資本、財產、房產、遺產加徵稅賦。對影響環保的設備、設施、包括汽車等加徵環境污染稅,此外今後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開發礦產資源也要上稅。這些稅收用於弱勢羣體的收入補貼和醫療事業、待業金等。爲適應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撥款建造“老年養生樂園”,讓老年人有一個設施齊全、環境優美、可休閒、可娛樂、可學習、可鍛鍊、可養生的人間天堂。讓廣大老年人也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5)普及關於生命科學的思想

人類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人的大腦具有理性思維,產生意識的能力。因而人類可以主宰世界,把各種資源爲我所用。也懂得了自然界萬事萬物對於人類都具有有用性或危害性。因此產生了物質價值的概念。同理,人類對自身的行爲也有了價值的判斷,是好事還是壞事,懂得了人類生命有價值,而且還可以用物質創造價值,這就是人類的價值觀並可以用計量單位進行衡量(貨幣計量)。因此人類與其他動物的生命不一樣,人類的生命是寶貴的,生命有價值的,所以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人類在3000多年前就懂得了醫療治病的道理,發展到現在人類平均壽命從15歲提高到75歲。人類對生命科學的研究遠沒有完結。

但是目前我國的醫療機構,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首先對人道主義理解不深,把醫院作爲謀生的飯碗,以贏利爲目的,缺乏救死扶傷的大愛思想。其次,重西醫輕中醫,要知道中醫有着幾千年的醫學寶庫,對生命作爲整體性的研究高於西醫,醫治慢性病中醫勝於西醫。今後醫生學西醫也要學中醫,要培養全科醫生。再次,對食品的安全研究甚少,對市場上銷售的食物缺乏監管,對精神讀物、網絡遊戲缺乏監管,在學校旁邊的小店、書籍以及那些油榨食品天天在給孩子們喫,對兒童身心造成多大危害,有人過問嗎?人類在治病防疾方面,還遠遜於細菌,病毒,還戰勝不了死亡。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感召下,我國的醫療事業一定會飛速發展。

(6)普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

習總書記在談中國夢時說,中國夢最大的特色就是要把國家、民族和個人作爲一個命運共同體,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個人的具體利益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同樣要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平等相待、守望相助、休慼與共、安危共擔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這就需要各國要有一個全球價值觀,即: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所以建立世界範圍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爲必然。要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有進一步認識的前提。

首先,剷除殖民主義思想,自全球航海通道開通後,人類便有了殖民思想,用暴力征服弱小落後民族,來獲得財富,到20世紀末,香港迴歸、澳門迴歸、殖民主義思想已經走到了歷史盡頭。但是,要消除人們頭腦中的殖民思想仍然需要努力。

其次,放下“世界大戰”思想,既往人類歷史是一部戰爭史,從氏族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人類的戰爭也將走到盡頭,預示着人類將進入和平年代。是人類的武器發展制止了戰爭,毀滅性的武器,將使戰爭沒有贏家。馬克思的“暴力革命”學說將在人類歷史上留下積極的意義。在當下社會中使用暴力革命手段促進歷史進步已缺乏現實性。應該看到戰爭對人類建立起來的物質文明和非物質文明,會造成極大的破壞,而且戰爭會使成百萬人瞬間死亡。人類完全可以用理智的辦法來解決矛盾爭端。

再次,我們應該深刻了解毛澤東反對官僚主義思想,知嘵文革做法錯誤所在。

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毛澤東一再教導反官僚主義。因爲中國是一個官國,官國遺產與特權思想會遺傳下來。早在1945年毛澤東提出以民主新路跳出“興勃亡忽”的歷史週期率。1949年提出“進京趕考”深化這一思想。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回憶犧牲的同志,他說:一想到建立紅色政權犧牲了那麼多的好青年、好同志,我就擔心今天的政權,官僚主義作風反了多次還是有,甚至比較嚴重。假公濟私、報喜不報憂,人情關係、縣官不如現官等。擔心高級幹部會出修正主義、國家有危險。提出井岡山精神不能丟。一個新生政權,毛澤東心繫蒼生,捍衛人民主權,痛恨官僚,怕國家機器成爲脫離社會的機關。因此,毛澤東成爲歷史上第一個與“官國”傳統決裂的人。

毛澤東發動文革,這是人生中必須做的大事。誰都攔不住。這是歷史和現實所提供的客觀實在,在他頭腦中思考與決定。他通曉古今,明末李自成起義,明朝滅亡,但起義軍被勝利衝昏頭腦,未能鞏固政權,導致大順滅亡。清朝末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揭竿而起,攻克南京後,建號太平天國。而後起義軍內訌日漸,最終失敗。這說明: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再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蘇共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並使兄弟黨陷於被動,使國際共產主義產生分裂,導致中共論戰。而西文政客在反共反社會主義浪潮中,把希望寄託在中國的第二代、第三代身上。在中共高層,對於如何發展經濟,走社會主義道路上同樣產生了不同看法,綜合歷史和時局,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毛澤東認爲中央已出現修正主義,他要用文化大革命消除這些隱患,提出“鬥跨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林彪事件後,又提出批林批孔、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林彪出事後,在接班人問題上,在“四人幫”問題上,與“文革”運動初衷發生了變化。最終導致我國長達十年的內亂,在毛澤東一生中,文革是一個重大事件,應當肯定毛澤東爲捍衛人民主權、確保紅色江山不變色的探索精神和思想,至今仍着重要意義。而以革命的形式,提出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的思路,放棄中央集體領導、個人專斷、直接發動羣衆起來造反,使各級黨組織處於半癱瘓狀態,造成大批幹部、大批知識分子、大批文藝演員遭到體罰和迫害,這些做法是錯誤的。從道理上講新中國成立不久,新生政權應當鞏固,如果搞“窩裏鬥”只能說亂了自己,而且再次喪失民族的“精氣神”。但是政治有時不按常理,也沒有法可依的。這就是歷史的侷限性。

當動盪的歲月經歷以後,當一代人又成熟以後,我們才知道,我們已經進入到新時代,前後兩個時代相比較,我們才知道“新時代”這三個字有多大的含金量和政治涵意。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血戰湘江”、“血戰臺兒莊”、“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運動”、“粉碎四人幫”、“改革開放”這些驚心動魄的歷史場境,也自覺地感受到我們還肩負着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肩負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任務。

在今天的世界上,中國不會當上世界霸主(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中國是文明古國),但中國如果忘記民族復興的大業、忽略自己有“世界和平使者”的光榮使命,那麼,歐美日的強權政治就會抬頭,中國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歷史地位就會喪失,中華民族很可能成爲歐美日的附庸。所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一個大國,中國的發展歷史軌跡決定着中國只有改變世界格局,以軍事實力爲盾,以維護世界和平,幫助弱小和發展中國家共同進步爲任。用“文明世界”和諧理念開創未來,用文化強國改變世界文化形態,中華民族纔有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崛起壯大。

可以相信,黨的十九大所提出的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到21世紀中葉可以實現,在21世紀內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將會初步建成。人類將把人文科學和管理科學作爲主課。到那時,人類將用理性代替獸性,善良代替邪惡,文明代替粗野。把中國的漢語和漢文作爲全球主要交流工具,人類將有極大的生產力。中國共產黨將成爲學習型政黨並將成爲維護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人們拋棄金錢拜物教和權力拜物教。所有的公務員、教師、醫生、科技人員、工程師、技術工人不再把職業作爲謀生手段,也不會爲了一套房子而拼命幹活。而把自己的崗位作爲承擔人類進步的神聖職業和職責。職業之間的分野將淡化。並隨着社會需要而流動而努力。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的隔閡將會消除。中國人可以競選美國總統,也可以當日本首相。到那時國與國之間國界也會弱化,而取而代之的將是跨國的經濟組織、跨國的公司、跨國的管理機構和跨國的婚姻。人類的運動事業和健身事業將會大發展,人類的健康和壽命將會提高。人類的航天事業將會加速發展,開發宇宙的步伐會加快。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盡的,必將成爲宇宙的精靈。到那時,泰伯、仲雍的至德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天下興旺、匹夫有責”的精神、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會發揚光大。到那時,整個地球將是一個紅彤彤的世界,一個文明的世界,一個光明的世界。正如恩格斯所說:“一直統治着歷史的客觀的異己力量,現在處於人們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中國改革開放永不停步”、“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習近平語)。

儒青

2018年12月24日初稿

2019年1月9日修改

附:名詞解釋

1、公亶父——軒轅黃帝第16世孫,上古周部落領袖,周祖后稷12世孫。公亶父生活在商朝,是周人發展史上承上啓下關鍵人物。他遠見卓識、勤於農事、訪疾問苦,著名的賢王,他是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周王朝的奠基人,稱周太王。

2、夷、戎、蠻、狄——先泰以前尚未被“王化”的地區,未形成穩定的國家。四方地區稱之爲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3、中國——商周時期,有京師和天子直接管轄統治的國家,稱之爲中國,因其處在四周許多小國之中。

4、華夏——禹的兒子啓建立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稱夏朝,其居民稱夏族,亦稱“華族”,華夏族有廣大而美麗之意。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據“現代的人類學”研究證明華夏族是黃河流域的最早居民。

5、漢族——秦始皇建立起秦帝國(郡縣制),但很快被漢帝國所替代,因此當時百姓自稱漢族人、漢人。漢族,華夏族的祖先是黃帝和炎帝,因此,中國人又稱“炎黃子孫”。漢族歷史可追溯到8000年前黃河流域的大地灣文明和裴李崗文明。據復旦大學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由北往南遷移,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佈密度。

6、四夷——華夏族有文化(禮樂制度)優勢和優越感,對其四方尚未開化(靠狩獵生活)的人稱之爲“野蠻人”或“四夷”。夷指身上帶弓之人。

7、荊蠻族——荊蠻族亦稱東夷南蠻南人,是古代中原楚越國人對中原以外尚未在皇權掌控之中人的稱呼。有粗野、兇惡、不開化之意,帶有貶義。

8、井田制——中國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出現於商朝到西周已發展很成熟,春秋以後由於農具和牛耕技術,井田制開始瓦解。西周時期土地分隔爲方塊似井字狀。土地以公有爲名,實際歸天子和貴族所有。周王把井田分配給領主,再讓領主給庶民耕種,周邊爲私田,中間爲公田,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公田的糧食作爲百官俸祿。並有繼承權,受封者還要向天子承擔義務,交納貢賦。井田制形似公有,實際上庶民和奴隸沒有土地。另外。“國人”(城市人口)一般爲統治者同族勞動動者作爲普通勞動者分得土地,不負擔稅賦,但需負擔軍賦和兵役。國人有受教權利,要參加軍事訓練,遇到戰爭常被徵調去打仗。

本文主要參考書目錄

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人民出版社

2、常熟鄉土教材(初中級)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編

3、江南文化新探中共常熟市委、常熟市人民政府

4、常熟文物勝蹟古吳軒出版社周公太編著

5、常熟歷史名人中共常熟市委宣傳部

6、馬克思主義哲學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編寫組

7、社會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8、中國民俗學烏丙安著

9、中國古代思想史楊榮國著

10、中國法律思想發展簡史中國政治大學出版社、馬小紅主編

11、迎接新科技術革命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2、中國哲學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孫叔平著

13、蘇州博物館官網

14、常熟博物館官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