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內斯特·海明威 (1898—1961 年) 是美國着名小說家,也是世界文壇泰斗。他一生寫了許多傳世之作對世界文學主庫作出巨大貢獻,從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世人對他的一生卻有不同的評價。許多文人墨客如美國作家哈奇諾等人認爲他是個熱情勇敢的人,但也有許多人則不完全同意這種看法。他既然是個堅強無畏的人,爲什麼竟然會用獵槍悄悄地結束自己的生命呢?一個發生在他少年時的故事,或許能讓我們窺知一二。

海明威

海明威

  在海明威12歲那年的冬天,有一次,他跟隨父親一起去瓦隆湖裏釣魚,父子倆各守着一個垂釣點,相距有幾十米。

  很快,父親便開始不斷釣上魚了,但他卻始終沒魚咬鉤,他決定穿上防水靴,走進冰冷的湖水中,那樣魚鉤便能拋到深水區,那裏的魚可能會多些。

  果然,不一會,他的魚線便猛地向下沉,緊接着,魚竿也被拉彎了。上鉤了的這條魚掙扎的力量非常大,差點把他拉倒在水中。經驗和手感都告訴他——這是一條大魚。於是,他極力地控制好平衡,拉拉放放,與那條魚鬥智鬥勇。

  那條魚也非等閒之輩,它一會左,一會右,然後又猛地翻滾出水面——是一條漂亮、肥大的大馬哈魚,目測看去,至少有10公斤!

  看清是一條大馬哈魚後,他更加興奮了。可不妙的是,很快,他便被那條魚拉拖到了深水區的邊緣,防水靴也進了水,他知道自己一旦被拖掉進深水區,大馬哈魚就將能獲勝。

  他一邊努力去收線,一邊大聲喊道:“爸爸,快來幫我,幫我!”但沒有回應,他急急地朝父親的垂釣點瞄了一眼,卻沒發現父親。

  他不能指望父親的幫助了,因爲大馬哈魚突然一轉彎,向不遠處有一半是浸在水中的灌木林中游去。他知道,如果魚一旦遊進那裏,自己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法將它抓住了,因爲灌木叢會把魚線纏繞斷!

  他決定趕在魚到達那裏之前截住它!他脫下防水靴,一個猛子扎進水裏,一邊緊緊地纏住魚線不放,一邊快速地奮力潛泳。但這相當危險,因爲他根本不清楚水中有沒有暗流或漩渦。

  幾分鐘後,他從水中浮了出來,懷中抱着的正是那條大馬哈魚!此時他已經凍得渾身發顫,嘴脣發紫,只有奮力地朝岸邊游去,連同那條大魚一起。

海明威

海明威

  剛一到岸邊,他便發現有人遞來一個大網兜,此人正是父親。父親把魚放好後,彎腰將他抱上了岸。

  “爸爸,你剛纔在哪?爲何不及時過來幫我,我差點被這條魚打敗,被水淹死!”他用顫抖的聲音不滿地問道。

  “我就在離你最近的這片樹林裏呀,”父親回應道,“如果你真的不行,爸爸會立即把繩子拋向你,假如你被暗流或漩渦卷下去了,爸爸一定會拼死救起你!”

  停了停,父親繼續說道:“但是,兒子,你要記住的是,你必須先靠自己,竭盡所能,而不是靠別人,哪怕是你最親的人。今天,你已經做到了,爸爸爲你感到特別自豪!”

  直到此時,他才發現腳下有一堆繩子,繩子的一端系在一根粗壯的樹身上。原來,父親早已做好了營救自己的準備——父親並非在袖手旁觀,而是在默默地關心着自己,並隨時準備下水與自己並肩作戰!

  這位少年,便是後來寫出《老人與海》的美國着名作家海明威。

  後來,從西班牙戰場上回來的海明威曾這樣說過:“我之所以能成爲槍林彈雨中的一個硬漢,並幸運地活着回來,主要得益於父親對我的那次教導,每當我碰到危難,就總感覺到父親站在我的身後,隨時準備支援我,這讓我變得勇敢和堅強!”

  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爲,這也許正是海明威一生悲劇的源泉。

  雖然這個做法培養了他勇敢,自立的行爲,伴隨其一生,其後期作品也可以看出讚歎這種生命的也野性與英勇,但是卻永遠在孤軍奮戰。

  成也捕魚,敗也捕魚。童年捕魚的經歷讓他感悟到了生命的激情讓其日後寫出了《老人與海》這樣的鉅作,但是這個事件卻極大的刺激了他幼小的心靈,導致在其後來成功和挫折交織的一生當中,呈現出複雜的個性。有我行我素、幽默風趣、熱情勇敢的一面,又有追逐享樂、尋求冒險和刺激的另一面;有時一往無前,有時又膽小怕事。加上前後四次失敗的婚姻,最終懷疑一切,放棄人生,選擇自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