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此,政府识别“产业+地产”项目,首先需要从操盘项目的企业入手,深入到地产商内部,逐一剖析。与政府相比,企业(产业地产商)主导园区、小镇、新城建设,其运作模式更加灵活、资金配置更加充裕、招商能力更加强大、运营服务更加专业。

随着房地产调控力度的加大,以及土地、建安成本的增加,房地产利润持续走低,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但是,房企们的拿地冲动却未减退,“产业”勾地成为了主流玩法,一些具有“产业IP”属性的实业企业也正加入其中。在此过程中,以“产业之名、行地产之实”的现象屡见不鲜。

“产业地产”作为园区、小镇、新城开发运营“市场化”的必然产物,具有客观存在意义。与政府相比,企业(产业地产商)主导园区、小镇、新城建设,其运作模式更加灵活、资金配置更加充裕、招商能力更加强大、运营服务更加专业。因此,政府应遵循市场规律,但与此同时,更要做好“裁判员”,提高“产业+地产”项目的筛选、识别能力,加大监管。要点如下:

第一,是转型模式,还是拿地策略?

产业地产项目乱象,政府该如何甄别?

实际上,“产业地产”是房地产视角的名字,但从本质上来说,产业地产的核心内涵是“空间运营”。“空间运营”需要的是“长跑思维”下的深耕细作。这种商业逻辑,对于多年来已经习惯“快拿地-快开发-快卖楼”的地产商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这一点也是各界诟病地产商参与园区、小镇、新城等项目开发、招商、运营的主要原因之一。的确,从各地实践来看,干完地产跑路,留下产业烂摊子给政府的现象比比皆是。

基于此,政府识别“产业+地产”项目,首先需要从操盘项目的企业入手,深入到地产商内部,逐一剖析。在此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的就是,是否有独立的组织(即在地产母体上成立公司),负责“产业+地产”项目的运作。否则,该项目可能只是一个“策略性拿地”项目,而不是一个“转型战略性”项目。

事实上,只有独立的组织,才能保障人才结构、绩效薪酬、盈利模式都与原有的房地产业务相对独立,从而保证操盘“产业地产”项目的专业性。

第二,是产业伙伴,还是职业说客?

产业地产项目乱象,政府该如何甄别?

地产回归载体本质,向空间主体需求靠拢,是地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向企业靠拢上,地产商还能发挥更深、更广、更大的价值。

近年来,地产商正通过自建、并购、交换市场等多种方式,加大产业资源整合,向实业靠拢。例如,碧桂园成立博智林机器人、恒大并购瑞典电动汽车公司NEVS、鑫苑中国投资瑞链科技等等。招商蛇口、华润置地、中粮地产、北大资源地产等一部分具有实业背景的地产商,也加大对内部资源的整合。此外,还有一大批地产商努力推进与优质产业IP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因此,政府在与地产商接洽初期,经常会看到地产商与”产业IP“组团参与谈判。

实际上,无论是地产商的内部产业资源(子公司),还是合作产业资源(战略协议),在真正协同落地到项目的过程中,都是以“互利”为前提的。政府对于地产商所谓“产业资源”的评判,不应该以一场谈判出席的产业IP数量多少或名气多大作为标准,更应当深入了解“产业IP”与“地产商”之间的合作模式,关注“产业资源”与“本地基础”的匹配性,以及产业资源的本地化的诉求,越是对“市场基础”“人才基础”想法越多,越靠谱,本地转化的可能性越高。

与此同时,政府也不应该过于迷信所谓的“产业资源”。事实上,大多数成功的“产业地产”项目的商业逻辑是:挖掘本地潜在需求,并通过匹配符合产品、政策、创新开发符合,实现产业的集聚。据调研,大多数产业地产的招商目标客群至少有70%左右都来源于本地。

第三,是算不过帐,还是胃口更大?

产业地产项目乱象,政府该如何甄别?

如果“产业”是终极梦想,那么在产业资源积累和产业运营能力到一定程度之前,“地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到达彼岸的船。这一点与参与主体是否为地产企业无关,即便是政府平台公司,甚至是政府本身在园区、小镇、新城等各类项目运作上都需要通过“土地资源”,尤其是“住宅用地”平衡资金。与此同时,产住平衡也是产业地产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