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既主张“执中”,又主张“权变”,人既要坚守原则,又不能固执己见在一棵树上吊死。在和弟子的辩论中,孟子明确地表达了这种观点。儒家强调孝顺,这也就意味着一切事情必须要向父母汇报,特别是婚姻大事上,必须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否则就是不守礼数。弟子万章经常会给孟子出一些难题,这一次,万章拿孟子崇拜的圣人开刀——大舜一直是大孝的典范,但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暗自结下婚约,自作主张地结了婚,这就是不孝。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万章问:“《诗经》上说:‘娶妻应该怎么办?必须要禀告父母。’如果这话是真的,大舜是应该最遵守这句话。可是大舜没有报告父母就娶妻了,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禀告了父母就娶不到妻子了。男女结合成家,是人生的重大伦常。如果禀告了,就要废弃这个伦常,从而就会怨恨父母,所以大舜没有报告父母。”

万章说:“大舜不禀告父母而娶妻,我已经听懂其中的缘故了;帝尧嫁女儿给大舜而不禀告舜的父母,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帝尧也知道如果告诉了舜的父母就不能把女儿嫁给舜了。”

万章本来是想指责舜不孝,尧不懂礼数,而孟子认为,舜和尧都是通达权变的人,因为舜的家庭很特殊,父母和弟弟一心想搞死舜,怎么可能还让他娶老婆呢?尧也知道,要是和舜的瞎眼狠心的父母商量这门婚事的话,那这门婚事最后黄掉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所以,大舜结婚没有报告父母,恰恰是大孝,因为不结婚就没法生孩子,不生孩子才是大不孝,因为儒家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尧帝也不是个死守原则的人,要是他死守原则的话,舜可能一辈子打光棍,自己的两个女儿可能就成了“剩女”啦。

所以,孟子认为,做事一定要分清楚轻重缓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才是明智的人生态度和处事的方式。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緦、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孟子说:“智者没有什么不想知道的,但急于知道当前该做的紧要事情;仁者没有什么不爱惜的,但急于先爱亲人和贤人。尧、舜的智慧不能遍知所有的事物,是因为他急于去做眼前的大事;尧、舜的仁德不能遍爱所有的人,是因为他急于去爱亲人和贤人。不能够施行三年的丧礼,却仔细地讲求缌麻三月、小功五月的丧礼;在尊长面前进餐,大口吃饭,大口喝汤,却讲求不用牙齿咬断干肉,这就叫不识大体。”

在孟子看来,杨朱主张为我,我就是一切;墨子主张兼爱,世界就是一切,这就是太偏执而不识大体。尧、舜、孔子“执中行权”,懂得通达权变,这就是识大体的圣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